延续江豚的“香火”
03版:关注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281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7年03月03日  星期五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281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延续江豚的“香火”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肖奇琳 陈 东 本报记者 张仲磊 发布日期:2017-03-03 10:38:29

  长江江豚是全球唯一的江豚淡水亚种,在地球上生存超过2500万年,被誉为长江生态的“活化石”和“水中大熊猫”。通过调查,专家认为长江江豚数量目前已不足1000头。同时,他们预测长江江豚自然种群极可能在未来5年至10年内灭绝,他们担心一旦长江环境持续恶化,江豚可能会灭绝,迁地保护成为延续长江江豚自然繁衍的必要选择。
  在我省,就有这么一个江豚迁地保护区。


  2016年11月8日,两头长江江豚从湖北省天鹅洲国家级豚类保护区被安全送到我省安庆西江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区。10日后,又将有两头我省安庆西江长江江豚迁到湖北省天鹅洲。此次迁地保护行动拉开了我国长江中游和下游江豚种群互换的序幕。这项工程的背后,少不了安庆师范大学多年来对江豚的研究和保护。
  “现在西江迁地保护区里的江豚生活得很好,它们对新环境很适应。”每每说起西江江豚迁地保护区的情况,安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于道平教授都会兴奋不已。于道平,中国长江豚类易地保护开拓者之一,在我省实施江豚捕捞第一人,我国用深水围网救护江豚并顺利繁殖小江豚的第一位知名鲸类专家,从事江豚保护三十多年,脚迹踏遍大半个长江流域,被誉为生态保护的忠诚卫士,是2016年度全国水生动物保护海昌技术奖获得者。在他的努力下,西江成功升级江豚迁地保护区,成为了继湖北省天鹅洲、何王庙之后我国第三个江豚“希望之地”。
  从2006年调入安庆师范大学开始,于道平就一直在安庆市物色合适的水域,希望建立一个迁地保护区为江豚提供新的“家园”。 十年里,于道平和他的团队在江豚保护上付出了很多努力。
  半年考察 西江终成江豚“新家”
  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市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他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使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长江江豚保护迎来了重大机遇。
  同年4月,农业部办公厅发出了关于加强长江江豚保护工作的紧急通知,提出要在长江江豚的敏感水域、重点栖息地和适合开展长江江豚迁地保护的水域迅速建立一批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区。安庆西江作为长江下游唯一一个环境优良、技术成熟的保护区,意料之中地被首推选为江豚迁地保护区。
  为了进一步论证西江成为迁地保护区的可行性,安庆师范大学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合作,在近半年的时间里对西江的水质、水生生物资源、河道地形地貌等进行了两次全面考察,并估算了西江长江江豚的承载潜力。
  除了合作考察外,安庆师范大学水生生物保护与水生态修复安徽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下简称工程中心)主任于道平经常和团队成员一起开会讨论,“现在国家这么重视长江生态,这对江豚保护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我们要抓住机遇,把江豚这一珍稀物种给保存下来”。他们每隔一段时间,会利用以往对江豚的研究成果和西江调研的数据,分析制定下一步工作方案。
  经过半年调研,农业部发文批准西江为江豚迁地保护区,并同意从长江安庆段捕豚迁入西江。“我们以前就对长江江豚活动情况有了解,文件批复后我们就着手准备捕豚工作。”团队成员张晓可表示,为了保障捕捉到的江豚能安全地运往西江,工程中心特地重新购置了捕豚工具,“包括水箱、海绵垫、消毒用品等,我们大概花费了五万多元”。为了保证捕豚工作安全、顺利进行,于道平从无为县请来了张春才等经验丰富的渔民,他们自1992年就随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专家开始考察白鱀豚,二十多年中多次为江豚保护区开展救助工作。
  去年10月21日到11月3日,近半个月的时间,安庆师范大学团队在江上顺利捕到七头江豚,并将其中的六头放入安庆西江水域。
  十年坚守 换得江豚“香火”延续
  西江江豚迁地保护区的成立得益于于道平的10年坚守。
  素来河道弯曲、渔业资源丰富的长江安庆段,一直是江豚的重要栖息地之一。但是在2006年以前,长江安庆段江豚保护工作与高密度的江豚分布现状极不相称,当地甚至没有开展江豚保护这一工作,更别提给江豚治疗康复的救护区和生存的迁地保护区。
  这一状况成为了当时致力于江豚保护的于道平的“心头大患”,如何才能改善成为他所面临的最大问题。
  于道平早年致力于白鱀豚的研究和保护。20世纪由于对白鱀豚的保护资金和技术上的短缺,白鱀豚迁地保护工作一拖再拖,到真正下定决心去捕捞白鱀豚时,长江里的白鱀豚早已不见踪迹。“白鱀豚的功能性灭绝对于我们来说是很惨痛的教训,所以现在的保护绝对不能重蹈白鱀豚的覆辙。”
  2006年,于道平调入安庆师范大学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安庆市渔政局建议在西江建设江豚迁地保护区,他还在各种学术会议上提出这一观点。2007年,在他的不断努力和呼吁下,经农业部批准,西江划定了约10亩水面用于建设救护中心水上平台。
  这10亩并没有“满足”于道平,他明白自己任重而道远。为了推动西江早日建成江豚迁地保护区,从2015年春开始,工程中心从其他横向项目结余经费中垫资为西江做本底调查,历时一年多。后来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中心合作,顺利得到农业部长江办公室批准。
  一直到2013年,安庆市只有于道平一个人从事江豚研究。随着学校对江豚保护在环境保护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意义的认识,从2014年起,安庆师范大学陆续引进多名博士,很快组建起科研团队。2015年竞争申报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时,考虑到江豚研究特色鲜明、国内影响较大,安庆师范大学校长闵永新和团队一起反复沟通、论证后,学校将团队推荐给省教育厅并顺利获批,成为安庆师范大学五个重点实验室之一。安庆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许继荣到任后多次赴工程中心调研,并强调要继续加强资金投入和人才队伍建设,打造高水平河流生态学研究团队,以适应长江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
  如今,于道平所在的工程中心已经有了14名研究人员,并相继取得一些科研成果。2014年,在工程中心研究人员的集体努力下,西江迎来了它的第一批救护对象。
  2014年4月中旬,因水位上涨,长江池州段上的鹅毛洲被淹没,植被较茂密的鹅毛洲吸引来众多鱼类,也因此吸引了江豚来此觅食。后期因长江水位下降过快,未及时离开的五头江豚被困在了鹅毛洲上。渔民发现后通知了安庆市渔政局,市渔政局立即联系了安庆师范大学水生生物保护与水生态修复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研究人员一起上洲救下五头江豚并送往西江进行救治。
  经过精心治疗,五头江豚恢复后被暂养在西江救护中心内。“自从这五头江豚到西江后,安庆师范大学就安排了专人看护他们。”参与救护的张晓可介绍。在五头江豚入住的两年里,安庆师范大学的专家们对它们进行了两次全面体检,检查了体重、血常规、病原菌等方面,还特地从海军安庆医院借来B超检测仪,以确定母豚是否孕育了新生命。
  “这五头江豚到西江后每天的胃口可好了,一天大概能吃四千克鱼。一年下来,它们的平均体重都涨了五千克。”一说到在西江生活的江豚,张晓可就很是自豪。更让他自豪的是2015年暂养在西江救护中心的江豚顺利繁殖了一头小江豚。
  西江保护区成功救助了江豚,这为西江建设为江豚迁地保护区奠定了坚实基础。关于西江的未来发展,于道平表示,他们会进一步测算西江可容纳江豚的数量并且不断推动西江发展,希望西江能逐步升级为省级乃至国家级的保护区。
  未来将扩大西江江豚承载力
  如今,这些江豚已在西江江豚迁地保护区住了小半年,它们对新家的生活很是适应。“自从江豚来了保护区,我们就开始进一步研究西江的饵料鱼问题。”于道平说,“西江鱼类虽然多,但并不是全部适合江豚。江豚的适口鱼是小型鱼类,中上层的鱼较多。”
  为了进一步调查西江冬季鱼类结构,完善西江迁地保护区渔业资源环境数据,工程中心的连玉喜博士连今年过年也没歇着。
  由于时间紧、工程中心的设备又未到位,连玉喜从外借来了深水鱼探仪并坚持带病在西江进行了两天的考察。虽然很辛苦,但得出数据的连玉喜很激动,“根据这些考察数据,我们有95%置信度,西江可承载36头至52头江豚,平均43头”。
  西江江豚承载力是否可以进一步扩大呢?他的回答是肯定的。“我们会从改善渔业环境调整放流鱼结构方面入手,如在浅滩种芦苇给鱼类适合生存环境,把适合江豚捕食的鱼类数量增加等。人工介入后,西江江豚承载力预计可以达到60头”。
  据于道平介绍,未来五年,工程中心的工作重心除了将会继续改善渔业资源环境外,还会放在调整江豚性别结构上,推动扩大种群繁殖能力和规模。

 处置受伤的江豚
 2016年11月10日,农业部副部长于康震、安徽省副省长方春明和专家们一起将江豚投放西江。这标志着国内第三个江豚自然保护区正式启用。
 安庆西江江豚自然保护区,这原是长江的一段夹江,长约10千米
 对安庆西江的地形环境进行考察,研究西江作为江豚迁地保护的可行性。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