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于晏:一步一步地赚到机会 莫迪卖茶
06版:鼓劲地带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274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7年02月20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274期  下一期
彭于晏:一步一步地赚到机会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蒋顺发 发布日期:2017-02-20 14:07:34


    在电影《湄公河》的发布会上,已经第三次合作的导演林超贤和演员彭于晏熟稔地开着彼此玩笑。彭于晏控诉拍林超贤的戏太辛苦,每部戏都被“虐得很惨”。
    在和林超贤合作的前两部戏中,拍《激战》,彭于晏锻炼出了一身体脂几乎为零的腱子肉,为此吃了好几个月的鸡胸肉和蛋白,并经历了不少高强度的拳击动作戏。而拍运动题材的电影《破风》,骑自行车骑到“全身都破了,心里在骂导演,忍住怒气拍完整个电影”。这些经历在彭于晏过往的采访中被反复地书写,也成就了彭于晏很能吃苦耐劳的品格定论。
    最后在主持人的总结下,彭于晏被冠上了一个“抖M型”男演员的称号。所谓的抖M指“在被‘虐’过程中获得快感”。
    虽然嘴上吐槽着导演的魔鬼风格,但当林超贤递来《湄公河》剧本时,彭于晏几乎没有犹豫就欣然答应了。而决定接下这个“临时而来”的本子,一是因为和导演合作久了有默契。二是因为真实案件改编的题材可遇不可求,他很喜欢,还可以去一趟金三角湄公河。三是刚好那段时间他有空。
    这么看来,彭于晏的确是抖M无疑。他近年来大部分电影作品在不少人看来都拍得相当辛苦。但彭于晏并不这么觉得,他津津乐道于每一部作品拍摄期间每一件在旁人看来很“艰苦”的事情和细节,并以之为乐。 
    为了拍《翻滚吧,阿信》,练体操两周学会空翻并能站稳,连培训专业教练都忍不住赞他“这个年轻人,不错啊,还以为不行呢”。拍《破风》真正爱上了骑自行车,甚至为了《分手合约》中几个几秒的切菜镜头,每天跟着酒店厨师练切菜、洗菜。演冲浪教练,就每天和教练早上五点半去练冲浪,持续练了六个月。演海豚训练师,就认认真真喂了好几个月的海豚,天天在那刮鱼鳞。
    每个角色都要去体验一遍,拍一部戏练就一个技能的男神并不是只有张震,彭于晏也是。这在讲究效率的速食时代似乎是个辛苦的笨方法。但彭于晏并不这么认为,“每一次访问大家说,你为什么拍那么辛苦,我说还好吧,我练的时候当然辛苦,但是我不这样练,最后会对不起教练、对不起这个团队,你拍一个体操选手,你出来就像演的,那不行,我得把自己练成像一个体操选手,这样才对得起真正的体操选手。”他说,“我不是一个天才,一来我就很会演,我也是一步一步学,我算是比一般人运气好,也比较耐操。”

    和前公司发生合约纠纷而被雪藏的这段经历,被认为是彭于晏演艺生涯重大转折节点。在这之前彭于晏是偶像剧小生,拍了不少台湾偶像剧。后来随着台湾偶像剧辉煌退潮进入了冰河时期,他曾在台湾男偶像集体进入内地拍片的浪潮中,凭借着几部古装偶像剧,激起过一阵水花。而后他碰上了合约纠纷,被雪藏,被冷落。心灰意冷的时候想过退出娱乐圈帮妈妈经营餐厅。
    提到以前拍的偶像剧,他的语句常带着调侃“拍了不少偶像剧,但你们肯定很多都没看过”、“我从来都没演过白马王子啊”。转头又假装一本正经,“我想继续当小鲜肉啊”。虽然都是些开玩笑的语气,过去的阴影似乎影响犹在,但他否认把过去的这些都归算是失败,“其实也不能算是失败,应该说是我不够努力。” 这是一句带有自我鞭策意味的总结。
    彭于晏的偶像之一是篮球运动员乔丹,他说他喜欢打篮球会喜欢乔丹,就是因为他永远不会放弃。
    “乔丹有句名言是他能接受失败,但不能接受放弃。我如果没有记错的话,他是在打球第11年还是第9年的时候,才拿冠军的,他中间没有放弃,一拿就拿了六个,中间他爸爸希望他打棒球,他就去打了两年,多厉害。”他说。
    他还请到了“他的女神”舒淇参拍了MV,那时候舒淇告诉他,拍戏太辛苦了,建议他当个唱跳偶像,比较轻松,市场还比较大。“那时候我比较辛苦,她就鼓励我,但我说没关系,我后来还是选择拍戏了”。
    对彭于晏的人生影响很深的外婆,曾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指着成龙和周润发对他说过,男人,最重要的是要努力。这句话在若干年后,很大程度上成了彭于晏事业轨迹最贴切的注脚。尽管努力可能在很多语境里意味着不够讨巧,就像彭于晏屡屡提名入围,却很少拿奖,这件事在不少人看来怎么都是遗憾。但他却把拿奖跟努力再次挂钩,“拿奖一半是运气,一半是努力。你可以努力做一件事情,把它做好,也不容易,你努力做好一件事情的话,其实也很了不起。叫我努力型演员那也不错,至少还有人称我是演员。总比不努力的演员好吧?”他说。

    彭于晏拍戏还有一个默认的规矩:不轧戏。
    明星艺人动辄轧剧,两个剧组来回跑,大量使用替身的现象早已不是新闻。艺人们更愿意花时间去录制短频快但又能带来天价酬劳和瞬时人气的综艺节目, 能做到像彭于晏这样任劳任怨花好几个月去枯燥地练习的算是不多,而他的这些笨方法都来自于他对自己的清醒认识和规划。
    “如果我花时间做真人秀,我会害怕我两边做不好,我不是一个天才,一来就很会演,我也是一步一步地学,从拍偶像剧开始慢慢走进大银幕,每一部戏慢慢学。我是这样才有一部一部的机会,如果(去分心做别的事情)会不会我喜欢的东西就不再有了?”
    一部一部地拍戏,一步一步地赚到机会,这是在“真看真学体验派”和“失败意味着是你不够努力”的教条之外,彭于晏信奉的另一个办法,虽然在市侩的时代,这个方法有些不够精明取巧。
    抱持着这样的想法,彭于晏对于送达到自己面前的机会似乎全盘接收,这几年在电影上很高产,但票房好的坏的口碑两极分化的表现都有。量产是件好事吗?“其实量产不是那么光荣的事情。”他很清楚。但至少他在意的一部一部累积的数量上去了。所以尽管这几年他接连演的几个角色都多少有被质疑是否同质和重复,彭于晏乎都没有拒绝,
    作品井喷,挑大梁的作品有,但更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彭于晏都是在给影帝们做配角。“和自己的偶像拍戏不好吗?他们在表演上会给你看到很多不可思议的地方去学习,我的人生积累没有像他们这么丰富,但我尽量在我这个年纪做到最好就行了”。
    黄晓明曾经开玩笑似地说过他这一种类型演员的困惑,当他们被认为是偶像派的时候,市场和舆论看中的是实力,而当他花了数年时间努力想要往实力上转型时,这已经变成了一个“看脸的时代”。
    偶像出身,现在专注于电影领域多年的彭于晏似乎颇有同感,“当然,我也有经历这个,也是这样过来的。但我觉得可能还是要有作品,我会喜欢艺人,不完全是他的外表,还是因为他拍的戏、他的魅力。电影是要大家付钱来看的。我自己看电影,喜欢那个演员,我会愿意去看,所以我希望我自己尽量做到这样。”这或许是彭于晏的“生意经”里对市场、对观众口味另一个层面的思考。
    彭于晏的例子,似乎证明了在这个群魔乱舞的时代,“好用”、“耐操”、“努力”等商品功能属性,依然还是很有用,以及它们最终还是会比“好看”、“时髦”、“流行”能够获得更踏实的肯定。 
                 □选自《人物志》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