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长河落日圆》,完成1~5题
我坐旅游专列到吐鲁番,已是晚上9时半,因时差关系,太阳还迟迟不肯落山,放射着灿烂的光辉,把天山山顶的积雪都映成红色,远远望去,黢黑山体戴着淡红帽子,十分壮观。车窗外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滩,稀稀拉拉的骆驼刺点缀其间,远处偶尔能看到一股旋转的烟雾直冲云天,莫非这就是所谓“大漠孤烟直”吗?坐在对面一老者不禁莞尔一笑说,那不过是沙漠旋风,王维的“孤烟”是过去烽火台点燃狼粪的烟,现在恐怕是无处可寻了。不过,“长河落日圆”还是可以看到的,听说是在宁夏一带。
答案很快就揭晓了。第三天傍晚,旅游专列到了宁夏中卫,一坐上来接站的大巴,女导游就不无自豪地介绍,我们这里人杰地灵、物产丰富,还是大诗人王维名句问世的地方,你们明天要去的景区沙坡头,既有浩瀚无际的大漠,又有奔腾呼啸的黄河,站在大漠之巅,远眺黄河落日,乃不可多得的千古奇观。翌日一早,我们便驱车前往景区,果然,在沙坡头大漠高处看到了王维的高大雕像,他迎风而立,衣裙飘飘,手中拿着诗稿,两目炯炯,远眺黄河,雕像的基座镌刻着两行醒目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游人纷纷站在雕像前留影纪念,我满脑子想的则是如何能看到长河落日的奇观。
导游说,别的景点都是忙着看日出,我们这里的重点却是看日落,这都要拜大诗人之赐了。晚上8时半左右,我又回到王维雕像处,看日落的人已早早占好位置,三五成群,各持“长枪短炮”,准备大拍特拍。此时,太阳距离河面只有一竿之遥,收敛了白天的刺眼光芒。在夕阳的照耀下,天是红的,水也是红的,水天一色。从我站的地方居高临下来看,呈S形的黄河浊浪翻滚,涛声阵阵,间或有飞鸟掠过,岸边的驼队在太阳余晖里徐徐移动,羊皮筏子在浪峰里上下颠簸,隐约能听到粗犷的船工号子。目睹此情此景,不仅诗人会诗兴大发,挥毫吟咏,就是常人到了这里,也不免心潮翻滚,想表达点什么。当年,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成名的王维出行至此,面对晚霞满天、红日西坠、长河奔涌、大漠孤烟,岂肯辜负这大好风光?壮美辽阔的沙漠,吞吐日月的黄河,赋予诗人灵感迸发,千古名句便喷涌而出。大漠对长河,孤烟对落日,这绝美惊艳的画面,意境雄浑,让国人足足陶醉了一千多年,诚如近人王国维所言乃“千古壮观”。
说话间,太阳已渐渐接近河面,颜色呈橙红色,绚丽无比。刚才还是金光四射,咄咄逼人,此时却变得柔和起来,似一个硕大无比的金橘,放射着诱人的光芒。落日在河水中的倒影与徐徐落下的太阳俨然一体,天空与河面红成一片。据说是沙漠热空气折射的原因,即将落山的太阳显得又圆又大,大约是平时的两倍。天边的火烧云五颜六色,形状各异,或似万马奔腾,或如驼队远行,或似巨龙飞舞,或似猛虎扑羊,令人叹为观止。落日的速度很快,从太阳接近地平面到完全隐没,也就是不到10分钟时间。当河水缓缓吞掉最后一缕阳光,天际仍是一片绯红,河水闪着红红的波光,人们还沉浸在激动之中,迟迟不愿离去。
1.文章开头的设问句有什么作用?
2.文章反复提到“晚上9时半”、“晚上8时半左右”这样的时间,有何用意?
3.第二段为什么要对王维的雕像进行细致的描绘?
4.从修辞的角度,说说下面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太阳距离河面只有一竿之遥,收敛了白天的刺眼光芒。在夕阳的照耀下,天是红的,水也是红的,水天一色。
5.根据最后一段内容,说说“落日圆”的原因。
参考答案
1.引起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为下文的交代作铺垫。
2.意在突出强调,别的景点都是忙着看日出,我们这里的重点却是看日落。
3.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形传神。突出“落日圆”的奇观景象。
4.运用拟人、夸张和反复的修辞手法,亲切生动、富有诗意地写出了落日时水天一色壮丽景象。
5.(1)落日在河水中的倒影与徐徐落下的太阳俨然一体,天空与河面红成一片;(2)由于沙漠热空气折射,即将落山的太阳显得又圆又大,约是平时的两倍。
□命题教师:六安市第九中学 侯守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