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已落下帷幕。
《中国诗词大会》收官,复旦大学附属中学高一女生武亦姝又一次创下高分纪录,并夺得本季总冠军。武亦姝的诗词积累及场上的从容淡定,让网友惊呼她满足了自己“对古代才女所有的想象”,而现场评委更是高度评价她“腹有诗书气自华”。武亦姝赢了也成了网红,同时让更多人关注中国诗词和中国文化。
网红来了
武亦姝在“飞花令”环节脱口而出“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现场评委拍案叫绝:“这肯定是童子功,从小积累到现在。”据估计,她的诗词量可能超过2000首。
武亦姝说,自己从小喜爱读诗词,只要是一聊到古诗词就会抑制不住地兴奋,“我觉得古诗词里面有很多现代人给不了我的感觉。比赛结果都无所谓,只要我还喜欢诗词,只要我还享受诗词带给我的快乐,就够了”。
16岁的武亦姝目前就读复旦大学附属中学,是上海市四大高中名校之一。能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读书的,那可是妥妥的“学霸”一枚,据说,她的字也好清秀。
面对这位00后才女的表现,你有何感触,请一起来说说吧。
@橙子家的小姐姐:可惜了陈更,就只差一点点,太可惜了,不过武亦姝挺可爱的,敏叔也很有气质。《中国诗词大会》每期都在追,挺好看的。希望中国的古诗词能很好地传承下来,让下一代都爱上古诗词。
@金力维:武亦姝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并非她的诗词储备量,而是对古诗词的由衷喜爱,台风呆萌。从没有镜头拍到过武亦姝因为击败对手或说出冷僻佳句便意得志满,每次点评嘉宾讲述诗词背景故事时,她都像个课堂里听讲的学生,探着脑袋,眼神直愣地听呆了,连连点头,模样格外有趣。
@Mr.BIAN:作为一名高三学生,深刻体会到了现在高考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学习时间根本不够用,没时间很正常,其实可以在初中、小学、大学相对压力较小的环境下推广古诗文。
中国古诗词的正确“打开方式”是什么样?
@浩哲_zzzz:有不少人质疑说她将来也未必会成功,未必有大的作为。我承认仅靠这几场比赛无法断定人的一生,但是她对诗词的热爱、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是我们所缺少的。希望我们每一个人多多少少能有一些中国文化的底蕴。
@施雨岑、吴晶:这样一档形式活泼的电视节目迅速带起“人人读诗,人人爱诗”的风潮,让人们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之美,无疑值得肯定。然而,比赛中暴露出一些选手只知背诵、不知其意,不懂平仄对仗,甚至不知道诗词中一些字的正确写法,这样的问题发人深省——中国古诗词的正确“打开方式”,难道就只是背诵吗?
@柳袁照:长期以来,我国社会生活很多方面都是通过诗词反映的。但这些年来,传统有所丢失。其中,和社会的功利心不无关系。《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能引起社会关注,正说明了社会需要这股清流,需要清醒和回归,说明人们心灵深处沉睡的诗意没有丢失。
诗词功底惊人
除了16岁的武亦姝,16岁的上海中学女生姜闻页,13岁的文来中学七年级女生侯尤雯,三个上海小囡的诗词修养轮番刷爆朋友圈,着实让大家对魔都上海的文采风流有了新认识。
这个赛季中,上海唯一的一名初中生侯尤雯在播出的第六场百人团比赛中以119秒答对27题,获得第一名。她同时也是《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从百人团刷入挑战赛的最小年龄选手。
侯尤雯的诗词量达到近千首。侯尤雯的童年也浸润在古诗文中,“别人的诗词可能是爸妈教的,我却是自学的。沉浸古诗词之路,让我有了一个非常快乐、幸福的童年”。
侯尤雯两岁多开始自学《唐诗三百首》,小学时开始自学《宋词三百首》。六年级时就拿过一次全市古诗文大赛一等奖。
她不仅读诗、背诗,还热爱写诗。她从小到大语文成绩优异,进入初中以来,多次获得语文年级组第一。
另外一位00后才女姜闻页五岁时读过的书就有她身高那么高;10岁的时候,读过的书摞起来有两个她那么高。姜闻页,今年16岁,淡定的台风,让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发出“是不是我过分活跃”的感慨。
功夫在“诗外”
虽然有如此大量的诗词储备,但这三名少女的诗词功夫是在“诗外”。
武亦姝对古诗文的爱好是受到了父母的影响,她的父母喜欢阅读,藏书甚多,尤爱古镇。武亦姝性格开朗而可爱,受父母影响爱好江南古镇的典雅幽静。
最让人感到惊讶的是高二女生姜闻页,在学业已非常紧张的情况下仍参加比赛,并表示“课内学习上学有余力”。爱好诗词的她还表示,未来想读理科,理想的学府是清华大学或者北京大学。
据了解,侯尤雯的父母并非文学专业出身,但非常注重对女儿传统文化的熏陶。小时候,虽然侯尤雯对唐诗宋词不能完全理解,但坚持诵读,养成喜爱阅读的习惯。上学后,除了坚持背诵,她还广泛阅读经典文言文、四大名著等作品,课外阅读促进了她在课堂内的学习。
从三位才女的经历来看,她们之所以能够有如此深厚的诗词功夫,跟她们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父母重视对孩子的文学素养的熏陶,让她们从小开始接触古诗词,才有了如今的成就。
我们为什么需要“诗和远方”
有很多家长和学生会说“高考语文一共才六分默写分,背书的时间可以多做好几道理科题,分数早回来了”、“背完大纲要求篇目已经很累了,哪有精力学习课外古诗文”、“我又不读中文系,有必要学这么多吗”。
对此,武亦姝母校的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黄荣华的解释是——
身为中国人,文化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烙印终归会显现出它的力量。高中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每个学生在高中阶段都应该对中华传统文化有初步的认识。
“不同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和能力不同,但身为中国的高中生,应该接受并且能够欣赏古诗文”。黄荣华坦陈,学生之所以会认为背诵古诗文那么痛苦,一方面是因为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与古人不同,阅读、记忆与自己的生活脱节的作品是很困难的。
更重要的是很多孩子在初中和小学阶段并没有经历传统文化教育的环境和氛围。“让他们现在背诵那么多的古诗文,是希望他们未来的某一天能够回想起自己曾经学过的这些内容,并且能够欣赏它”。
更大的阻力来自于应试的氛围。在如今的古诗文教育中,很多中小学语文教师选择“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
黄荣华清楚地知道,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和古诗文“合拍”,但令他感到遗憾的是在不少学生、家长甚至教师的心里,古诗文教育并不被看重,而主要理由竟然是“古诗文教育见效太慢,而且对考试无益”。
“‘应景’地教一教、背一背不是真正的古诗文教育,没有课程设置、不融入日常教学是不可能落实的”。黄荣华说,目前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围绕古诗文教育的系列课程分为三类:以六册《中华古诗文阅读》为教材的必修课,以《中国人》为教材的选修课,以课题研究为目的荣誉课程。他的目标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
30%的优秀学生学习70%的内容,
30%的合格学生学习50%的内容,
30%的普通学生学习30%的内容,
10%的学生可以选择不学习。
黄荣华说,“作为一名优秀的高中生,要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的‘版图’有多大。”
否则,会影响他们的自我身份认同、文化表现力,以及对传统文化的鉴赏能力。学生应在古诗文教育中感知生命与周遭事物的关联,更重要的是自觉形成“文化史”的概念。
为什么需要“诗和远方”?
最近10天以来,这个每段时长90分钟的电视节目播出时,无数网友跟着电视机答题,在微博、微信上热烈讨论,引发了全国网友对中华古诗词鉴赏记忆空前高涨的参与度。
正如媒体评价:
这900分钟,是“便引诗情到碧霄”的学习。
这900分钟,是“一枝一叶总关情”的鉴赏。
这900分钟,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赞叹。
这900分钟,是“江山代有才人出”的嘉许。
这900分钟,是“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哲思。
那么在生活节奏如此高速的当下,我们为什么需要“诗和远方”?来看看下面这些具体的例子吧——
春天,看到了盛开的桃花,你会突然明白什么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而不是只会说:“呀,花开了。”
冬天,西风凛冽,天空阴沉,行人都急匆匆地奔走,到了家,烤着炉子,外边洋洋洒洒地下起了雪。知道了什么是“晚来天欲雪”、什么是“红泥小火炉”。而不是只能感慨:“哎呀,冻死了。”
夏天,跟爸妈去湖里玩,小舟在荷叶中穿过,知道了什么是“接天莲叶无穷碧”、什么是“水光潋滟晴方好”。而不是只觉得,热傻了。
秋天,过了天高云淡,就是凉风乍起,梧叶飘黄,知道了什么是“老树呈秋色”、什么是“苒苒物华休”。
约会的时候,知道什么是“月上柳梢头”;
灯会的时候,知道什么是“一夜鱼龙舞”。
愁的时候,“伫倚危楼风细细”;
乐的时候,“春风得意马蹄疾”。
小的时候,“卧看牛郎织女星”;
大的时候,“金风玉露一相逢”。
附:《中国诗词大会》赛制
《中国诗词大会》是中央电视台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之后,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自主研发的一档大型演播室文化益智节目。
《中国诗词大会》是中央电视台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
《中国诗词大会》大胆创新比赛机制和计分规则。每位上台的选手最多可回答10道题,期间如果出现失误,便停止答题,选手得分以每一题百人团中答错的人数叠加计算。每场比赛,106位挑战者将全部参赛,分为单人追逐赛和擂主争霸赛两部分。单人追逐赛中,五名选手上台与百人团同答一组题,最后五人中累积击败人次最多者为该赛段优胜者,此人将作为攻擂者,在擂主争霸赛部分与守擂擂主进行比拼,竞争该场比赛的擂主席位。节目组会经过数据整理,在百人团中排序找出答对题目数量最多、答题速度最快的前五名。他们将成为下一场比赛中登上舞台的五位挑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