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为什么要学点古诗词 校园特写
06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255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6年12月21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255期  下一期
青少年为什么要学点古诗词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通讯员 张银 本报记者 程榕娟 发布日期:2016-12-21 14:33:04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当之无愧的国粹,是祖宗留给我们最珍贵的文化遗产,有了必要的古诗词修养,你的身上才会有民族性。日前,微信群里一篇《青少年为什么要学点古诗词》的文章受到广泛的关注和转发,言语间,极尽古诗词的美,以及它对人生积极的作用,规劝广大青少年学生多学一点古诗词。
  几经打听,才得知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合肥市阳光中学校长汪昌兵。为了了解文章背后的故事,本报记者独家对话汪昌兵。
  本报记者:客观地说,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快餐文化越来越多,加上现在学生学习压力较大,在广大青少年群体中,古诗词相对处于被忽视的状态。您为什么还要建议他们要多学点古诗词呢?
  汪昌兵:最近,有关方面提出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其中“人文底蕴”居于首位,中华传统文化应该是“底蕴”中的底蕴。我觉得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当之无愧的国粹,有了必要的古诗词修养,你的身上才会有民族性。中国古诗词蕴涵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中国的名山大川、田园茅屋、风土人情乃至饮食服饰都会隐喻古诗词的意境,置身其间,你会备感通灵美妙。不仅如此,在中国古诗词中,无论你要写景状物,还是要沉思抒情,你都能寻找到恰如其分的句子,吟诵出来是那样的酣畅淋漓,从而成为你人生旅途中取之不尽的甘美清泉。
  青少年是学习古诗词的最佳时期,尽管在这个时期对古诗词的理解还不准确深刻,但就像是深埋于记忆里的种子,随着阅历的丰富、情感的成熟而在某个地方、某个时候不经意被触发,从“为赋新词强说愁”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从“黄口小儿初学行”到“直挂云帆济沧海”,真正成为人生历程中最宝贵的财富。总之,学习古诗词,不能为学习而学习,因用而学,学以致用,才会有好的效果。
  本报记者:在帮助青少年多学点古诗词的这个过程中,贵校是如何开展的?有哪些经验、做法可以分享?
  汪昌兵:首先,我们的母语教学要重视古诗词的学习,既要强化必读篇目的学习,又要注重积累。在学习古诗词过程中不能死记硬背,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理解,要开展古诗词教学的探讨和研究;其次,搭建学生交流展示的平台,让学生找到学习古诗词的伙伴和知音,营造学习气氛,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鼓励,我校近几年多次组织学生多次参加区域经典诵读展示活动,学生们穿上古装,像模像样地登台吟诵,既能激发兴趣,又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熏陶和感悟;再者,学校图书馆要有丰富的、适合青少年学习古诗词的读本。我校教师刘莉和肖芬编写的《初中生必备古诗词》将作为校本教材供学生学习、参考。
  本报记者: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补充和延伸,贵校在推广古诗词阅读时是否遭到过一些家长的误解,或是阻力?贵校是怎么做通家长的工作的?
  汪昌兵:目前,我们尚没有接到有家长反对的信息。我们倡导学习古诗词阅读,一方面是基于初中生学业的需要,古诗词本身就是初中语文学习的一部分,因为这是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个支撑点;另一方面是基于部分初中生的学习兴趣,一个在中国长大的孩子多多少少都会受到包括古诗词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满足他们的学习兴趣,不仅不会影响他们学业,而且会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实际上,随着家长文化水平的提高和对教育的理解加深,他们对孩子学习古诗词是支持的。近些年来,我们组织家长参与学校办学,透过家教会(不是家长会),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实践与家长都有充分沟通。我校开展“每生自学一样乐器”得到家长的大力支持。同样,学习古诗词也会得到家长的理解。
  本报记者:小学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相对富裕,但上了中学之后,阅读时间相对缩减,对于学生如何权衡学业和古诗词学习的问题,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汪昌兵:学习古诗词和学业其实是不矛盾的,上面我说过,学习古诗词是学业的一部分;满足学生某方面的学习兴趣,往往能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当然,我们会处理好学业和兴趣的关系,我们不是刻意地去培养古诗词方面的专家,而是通过学习古诗词,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在学习古诗词的具体过程中,我们会因“文”而异,即分为必背篇目和积累篇目;“因人而异”,即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水平,通过社团活动、展示表演等形式,满足和发展一部分学生的兴趣和特长。
  本报记者:您能给广大青少年拟一份古诗词学习目录吗?有哪些古诗词是值得推荐的。
  汪昌兵:我校教师刘莉和肖芬编写的《初中生必备古诗词》我觉得是一本很适合初中生学习古诗词的好读本。好就好在那个“备”字(自主积累占很大篇幅),而不仅仅是“背”,一字之差鲜明地表达了编者的价值追求,不为功名而死记,只为人生而准备。所选的诗词都是两位编者精心挑选的,或许不及专家们有深刻的理论依据和严密的考证,但她们以教育者的眼光,从学生上课的眼神间、吟诵古诗词的表情中、写作文的遣词造句里加以判断甄别,着眼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语文学习的需要及初中生的情感兴趣,这就不失有它存在的价值。编排的体例有较为详细的注释、浅显易懂的译文和简明扼要的赏析,都是符合初中生年龄特点和学习实际的。具体目录,我们会征询编者的意见在适当的时候对社会发布。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