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市实验小学书香校园创建纪实
简介:阜阳市实验小学(以下简称实验小学)创建于1965年,原名阜阳市东方红小学,位于繁华的人民东路,1987年更名为阜阳市实验小学,是阜阳市人民满意学校。学校现有39个教学班,2900余名学生,众多国家级、省级优秀教师以及学科带头人。校图书室藏书十分丰富,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系统、校园局域网、广播网功能齐全,微机室、多媒体教室、多功能教室设施完备。
近年来,阜阳市实验小学坚持素质教育引路,传统文化为先,传承民族经典,塑造精品文化,打造特色课堂,品味书香校园,以“为师生的幸福人生奠基”为办学理念,坚持做精品校园、精品文化,办有文化、有内涵、有质量、有特色的高品质学校,具有实验小学特色、人文内涵的校园文化已基本形成。
做亮校园环境 营造文化氛围
实验小学以校园环境建设为切入点,让学生感知文化,传承经典。把传承传统文化理念融进建筑里,形成特有的文化景观。
记者走进学校就看到学校东北角的艺术长廊,书法墙用“楷、行、隶、篆、草”五种字体篆刻了先哲的名句,这既可让学生领略到中国书法的精妙,又可使学生品味圣人的思想精髓。校园东侧的浮雕墙,以深厚的人文精神与现代科学对话,给学生以人文精神的熏陶和科学精神的震撼,让每一片墙面生动活泼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来自身边的教育力量。这些生动的校园文化环境,在激发他们上进心的同时,也真正成了师生怡情养志、求知治学的好场所。
校园大屏幕时时都在宣传中国好人、校园文明好事等内容,已成为学生德育的重要手段。书法室古色古香,一支毛笔、一瓶墨汁、一张宣纸,浓彩淡抹中,不同心性的孩子,同春花一样竞相开放。校园环境所营造出的文化氛围,一步步引领师生脱离低俗,走向高雅,德艺双馨在此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彰显中华传统 传承民族经典
实验小学王玲校长指出:“了解民族传统文化有多种途径,而最有效的形式便是引导孩子们诵读千古美文,与经典为友、以圣贤为师,从而受益终身。”为此,该校一直以来都在探索适应素质教育要求并扎实有效的教育内容和教学学习形式,使学生在弘扬传统美德的同时,结合时代的要求学会做人、生存,进而学会学习、生活。
做活主题教育 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的育人功能,宣讲中华传统美德内容,提高师生对传统美德的认识,进一步巩固学习传统美德的氛围。少儿艺术节上,把经典诵读纳入比赛项目,并定期举行传承文明、诵读经典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在对传统经典的学习、吟诵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教育。
与此同时,结合中华传统节日和二十四节气,开展富有民族特色的教育活动。围绕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了解传统节日中凝聚着的民族精神、承载着的思想精华。
做强特色课程 据该校申克才老师介绍,为推进特色课程进课堂,学校充分调研、准确定位,分年级实施特色课程,于2015年秋季,在全校全面实施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教学。与各学科教学相结合,灵活安排、充分利用,确保诵读时间。
每天下午二十分钟的校本特色课程,包括书法、阅读、经典诵读,以省编教材《中华经典诵读》读本为依托,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记者采访中了解到,这些课程不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习惯,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思维能力、艺术鉴赏力的锤炼,促进了学校人文发展,提高了办学品位和办学特色。
丰富各项活动 养成阅读风尚
师生社团与各项读书活动既是学校进一步推动素质教育、实现特色办学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也是发扬中华传统教育的重要举措。记者从王玲校长处了解到,目前该校师生社团与活动开展呈现出管理规范、运转有序、活动丰富、成效显著的良好局面,正逐渐成为繁荣校园文化、促进素质教育、丰富学生第二课堂的一支重要力量。
做大师生社团 实验小学现在共有篮球、汉服、科技制作、书法、绘画等18个社团组织,并成立瑜伽、羽毛球、合唱等教师社团。调动了师生积极向上的热情,展现了师生良好的精神面貌,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窗口。
实验小学社团作为承载校园文化的独特载体,通过长期的积累、沉淀,使得校园文化生生不息、传承不衰,各项艺术成果硕果累累。不仅在安徽省、阜阳市各类大赛评比中屡夺大奖,并荣获第三届全国校园发明创意大赛二等奖、第十二届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铜奖等国家奖项。
做实读书活动 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鼓励同学们读书,并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实验小学在开发学校图书阅览室的同时,在操场北侧休闲区、楼层走廊设立“书海人生”和“阅读人生”流动读书角,将优秀书籍,分期分批摆放在校园流动读书角内。
图书角优美舒适的环境、馥郁墨香的图书、充满童趣的装饰与学生阅读的身影相映成趣,让记者不禁感叹,真可谓是最美风景线!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是有效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创建传统文化教育特色学校工作任重而道远,相信在不断的努力下,阜阳市实验小学会越来越扎实,走得越来越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