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生中开展经典古诗文诵读的方法与策略 合师院附属实验小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课题开题
10版:教改前沿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251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6年12月14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251期  下一期
在小学生中开展经典古诗文诵读的方法与策略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发布日期:2016-12-14 14:01:19

    研究领域:基础教育
    课题亮点:古诗文“五步”教学法
    课题负责人:钱梅娟
    负责人所在单位:合肥市香樟雅苑小学

◆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课题的研究、实践,使学生初步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激发学生对古诗文诵读的兴趣,通过“直面经典、诵读背诵”的方式,使孩子们从小就获得经典古诗文的基本修养和传统文化的熏陶。
    通过课题的研究、实践,寻求古诗文诵读教学的方法,总结出行之有效的古诗文诵读教学策略。
    通过研究,以“语文教学和生活实践相结合,实现课内外衔接”为指导思想,初步形成“课内外结合、学用结合”的语文新课程教学。
◆课题研究的内容
    经典古诗文诵读内容的研究  现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未曾选编文言文,为此,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选取经典古诗文,形成经典古诗文的教学资源。一是结合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链接经典古诗与趣味文言文。拟从内容、主题和形式等方面加以拓展。二是依托《小古文100课》,探索文言文教学实践,培养小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民族智慧。
    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策略的研究  一是古诗教学: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的自主探究式学习。二是小古文教学:强调独特感受、体验理解自主探究式学习。
    经典古诗文诵读实践运用的研究  一是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状况,尝试“读写促进式”的实践运用。二是结合传统节日,开展古诗文主题实践活动。
◆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我们将语文课堂作为实验主阵地,学校校长任课题组组长,教科室主任任课题组副组长,具体负责课题研究工作的组织和实施。教科室下设语文低、中、高三个课题研究小组,每个小组有1名组长负责。同时,为保证课题研究能在科学有序的工作状态下顺利开展,我们制定了课题研究的管理细则。要求课题组认真组织召开每月一次的课题例会,搭建平台,让实验教师把研究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产生的困惑、待解决的困难问题进行研讨交流。课题组要在期中、期末分别进行一次初评和总评,及时交流。要求实验教师加强自身理论的学习,做实验记录,每学期上一节实验汇报课,写一份实验论文或实验心得体会、教学反思等,做到边实践边学习边总结。这些规章制度的建立,使学校课题研究处于严格管理之中,也使课题小组成员凝聚成了一个团结合作的整体。
    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自开展古诗文课题以来,学校积极创建书香校园,浓厚的诗文诵读氛围已经成为学校一条亮丽的风景线。走进校门,教学楼一楼的墙体上都是经典古诗,教学楼一二两层的长廊文化也是“古诗文”的主题,因为这两层都是一二年级的学生,也是培养学习兴趣的最佳时期。校园围墙也是古今贤文或者先贤名言。我们希望学生们时时呼吸着诗文的文化气息,踏着诗文的阶梯走好成长每一步!
    每周一、三、五下午的红领巾广播站开辟了“我读经典古诗文”栏目,由班级轮流广播,每期有吟诵有赏析,广播里传来熟悉的同学读经典的声音,对于学生们学经典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另外,学校的微信公众号也是每周推送一篇小古文,向家长、学生及时进行传统文化的宣传,营造校内外诵读经典的氛围。
    校园上空回荡着朗朗的吟诵声,唐诗、宋词、文言文声声入耳,此起彼伏。学生置身其中,处处受到传统文化经典的熏陶和感染,正所谓:“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
    提高教师课题研究能力  我们的课题《在小学生中开展经典古诗文诵读的方法与策略》离不开教师的课堂教学。因为课题组老师对小古文教学有兴趣也有困惑,学校特别邀请全国中华吟诵协会理事、全国“新经典诵读”实验研究核心成员朱文君老师,来校进行小古文诵读教学讲座。讲座中,朱老师旁征博引了各类小古文,或娓娓道来、或低声吟唱,或慷慨激昂、或风趣幽默,妙趣横生,给了课题组老师具体有效的指导。同时让大家进一步明确,教师应当和学生一起重拾中华传统文化瑰宝,提升自身的文化底蕴,与学生一起成长。同时,我们还邀请安徽省教科院小学语文专家吴福雷老师和周玲老师、合肥市小语教研员刘学山老师、合肥学院教授陈芬萍对我们的课题研究过程给予指导,邀请安徽省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任钱立青、合肥师范学院副教授韦立君对课题进行中期论证指导工作。
    课题研究中,我们还积极选派优秀教师外出学习取经,“传统文化教学观摩”“小学名家论坛”“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等学习现场都留下了我们教师好学的身影。满载而归的教师回到学校,还要展开二级培训,真正实现“一人培训,全校受益”的高效校本培训模式,为课题的顺利发展服务。
◆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教师能力得到提高  通过此项研究,使实验教师认识到了古诗文诵读实践活动对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空间,提高小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重要促进作用;认识到古诗文诵读实践活动对丰富学生课余生活,陶冶学生情操的独特作用。实践活动的开展已逐步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他们在教学活动中都能自觉地把更多的眼光投向学生未来发展的空间,直面“大语文”的挑战,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备课教师们的课前准备已不再局限于教材、教参,而是多方查阅资料,凡是对学生学习有所帮助的古诗文,总是尽力获取。
    在围绕《实施方案》进行的近两年的研究与实践中,教师根据《方案》要求进行了认真的实践与探索,总结出了许多好的组织形式和指导方法,获得了许多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在转变自己教学观念的同时,使自己的教学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连续三届的家长开放日活动中,家长对老师的教学认可度是越来越高。
    学生能力得到提高  自课题实施以来,我们先后两次开展问卷调查,在第一次调查中,我们发现了问题,找准了研究的方向,两年的实验,学生们有哪些改变呢?
    在课题研究与实验的过程中,孩子们在活动中尝到了古诗文诵读的乐趣,明白了诵读的意义,诵读兴趣、诵读热情空前高涨。进入此项课题的研究以来,明显的发现学生良好诵读习惯已初步形成。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逐步养成了每天诵读古诗、理解古诗的良好习惯。许多学生每学期的诵读笔记都能达到五千字以上。
    通过近两学年来古诗的诵读,已经形成了古诗文学习的氛围,学生背诵古诗的兴趣浓厚。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能力,而且欣赏和审美水平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同时,挖掘诗文中的“育人”内涵,通过多种途径,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受到长期熏陶,健全学生人格,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文基础。
    构建古诗文“五步”教学法  我们知道,古诗文的创作有历史性,表达有时代性,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确实不易,因此我们有针对性地选择了古诗、小古文课进行尝试。
    针对古诗的“五步”教学法。首先“知人论世”。我们在古典诗词的教学过程中,应将知人论世作为解读古诗词的起点,以引导学生准确领悟和把握诗情诗境。新授课前教师布置学生预习,查阅资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其次“激趣导入”。古诗词教学,激趣方法很多,揭题激趣法、音乐激趣法、讲故事激趣法等都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古诗词素养的方法。接着“初读质疑”。小学古诗词教学应以读为本,我们教学每一首古诗词都应先让学生自由读诗文,注意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用同桌互读、老师指名读等多种形式,抽查学生是否读准字音,把诗歌读成什么样了。这一环节,教师可相机适当范读。然后“吟诵明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荡起“诵读和感悟”的双桨,尽情遨游在诗海中,必将拾到许多美丽的珍珠。最后“拓展延伸”。当学生有了一定数量的积累后,完全可以跳出教材,进行组诗的教学。学生的品味在一步步提高,让他们感受到在古典文学中,自己所知仅是沧海一粟,从而激起他们更强烈的学习欲望。
    针对小古文的“五步”教学法。首先“范读激趣”。学生刚接触文言文,如何读准文言文的停顿、重音,把握好语速、语调与节奏很是生疏,教师的范读能给学生起模仿作用。其次“自读促思”。在学生受到熏陶感染而对文言文诵读乃至学习感兴趣后,接下来就是让学生试读,指名读、分组读、全班齐读。对于难以读准的句子,教师可以进行领读。接着“文白对读”。将文言文与白话文进行对接,让小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单音节词语特点,则是降低古文学习难度的策略之一,尤其在文言文教学的起始阶段,这种策略特别重要。然后“活动体验”。为实现“乐学”应想方设法激趣,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能够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如表演活动、仿写小古文、吟唱小古文等。最后“拓展延伸”。一篇优秀的文言文,往往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谈一谈故事中告诉人们的道理,并与同学进行交流,求同存异,完善自身的人格修养。
(本组稿件由本报记者苏锐整理)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