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微学校走出困局不是梦 省级非遗全椒民歌走进小学音乐课 合肥学院“校地联盟”点亮扶贫新路径
01版:头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251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6年12月14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251期  下一期
农村小微学校走出困局不是梦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本报记者 杨益军 特约记者 武永生 发布日期:2016-12-14 13:04:14

本报《破解农村“小校小班”困局的颍东探索》引关注

——阜南县赴颍东区考察“小校小班”试点改革纪行

  本报讯  “这次到颍东区真是不虚此行,没想到这么偏远的农村小学能办得这么有内涵,真是点点滴滴都值得我们学习。”阜南县教育局人事股股长林刚在结束了一天的奔波后感叹道,“颍东区和我们阜南县面临的‘小校小班’困局大同小异,颍东区农村小微学校成功探索具有较强的借鉴作用,通过参观、学习,我们对破解阜南县‘小校小班’困局充满信心。”
  11月30日,本报教育周刊“关注”栏目刊登的《破解农村“小校小班”困局的颍东探索》报道了阜阳市颍东区富有成效的“小校小班”探索之路。该文发表后引发全省教育系统的广泛关注。正被“小校小班”现象困扰的阜南县教育局深受震动。12月6日,阜南县教育局相关科室负责人、各中心学校校长一行三十余人在颍东区教育局党组成员、教研室主任丁虎的陪同下到颍东区几所农村小学取经。
  阜南县考察团一行首先走进学习、交流的第一站口孜镇中心学校三里小学。刚迈入会议室,黑板上公示的“三里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周安排”就吸引了大家。公示栏上,全校15位教师每位都有自己的任务。“我们在学校管理上作出了改革,实行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的‘扁平化管理’机制,激发了教师的主人翁意识。教师们工作有主动性了,也给校长‘减负’了。”说到这儿,三里小学校长秦大珍笑了,“比如现在阳光大课间在教师张辉的组织下开展得有声有色,每周的升旗仪式在年轻教师杜艳美的安排下更有特色了,我现在只是给他们‘打下手’,搞好服务就行了。”
  考察团一行到杨楼孜镇中心学校鹿桥小学正是大课间时间,师生们正在享受着最“接地气”的娱乐活动。一群学生或在玩手工缝制的沙包,或解下红领巾系在腿上“两人三足”,学生们在画着跑道线的篮球场上玩得好不快活。
  鹿桥小学同很多偏远乡村小学一样,基础设施跟城镇学校还有一定差距。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与陈旧,并没有制约住鹿桥小学,他们就地取材,开发操场使用的多种功能,尽可能地让学生在有限的校园内享有更多的活动空间。
  “班级人数少,我们的教师能做到每节课全部学生100%互动、100%发言、100%读题、100%关注、100%面批,充分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得到关注。”鹿桥小学校长充满自信的介绍赢得考察团一行的掌声。
  新乌江镇华寨小学的合班走教,整合乡村学校课程资源让考察团一行深受启发。“在实施‘小校小班’前,由于缺少教师,我们的学生基本上没怎么上过音乐、美术课。”华寨小学校长李友恒告诉大家,“现在采取了合班走教等方式,学生们终于能上他们最期待的课了。”
                    (下转第六版)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