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去民三请的七品知县 青菜白菜 秋 菊 留几枚柿子给鸟儿 那些棱角之光源自远方
08版:春蚕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247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6年12月08日  星期四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247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三去民三请的七品知县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杜显灵 发布日期:2016-12-08 14:56:51

  “小小知县官,任上十八年,三去民三请,千古美名传。”在舒城县流传着一段“知县三去,百姓三请留”的历史佳话。
  主人公就是以清廉自守、勤政爱民著称,载入《舒城县志》、《江西通志》等史志的明代永乐年间舒城知县程善。
  程善,字本善,明王朝江西省饶州府鄱阳县人氏。
  据明崇祯《舒城县志》记载:“程善,江西监生,永乐初知县事,为政得民心,以父忧当去,民上其状,得复任。未几,以事去民又请。后丁母忧,民复请。三去民三请,复爱戴如初。遂卒于官,其子孙居舒至今,称世族焉。”
  又据清雍正十年《江西通志》载:“程善字本善,鄱阳人,永乐间乡贡授舒城知县,多惠政。以父忧,当去,舒民旨阙疏,留服阕,复任舒。再丁内艰,舒民留如前,诏允之。如期,起原官。前后历十八年,秩满,又留以知州掌舒县事。两自舒还,肖然一身,居宇不蔽风雨。”
  从志史文献资料和民间流传故事,我们逐渐还原出这位“三去民三请”的历史人物。
  明成祖朱棣既位后,重用文官治国。而经历元末明初那种的社会大动荡,以及“靖难”之役这样残酷的政治大清洗,永乐初年,文化人才相当缺乏,官吏缺额严重。当鄱阳生员程善中乡贡后,既被吏部选任,授知南直隶庐州府舒城县事。
  接到任状,程善从老家鄱阳渡长江北上,千里迢迢,到庐州府治下的舒城县任上。
  舒城,地处大别山东麓,唐开元二十三年治县,历来民风剽悍,好斗争讼。程善到任后,为改变这种风气,决定广建学堂,普及文化,借此培养士气,淳化民风。
  县衙东边原有一个龙眠书院,是北宋时期龙眠先生李公麟归居舒城所建,因战乱废学,被僧人所占。程善要求僧人迁出,个人捐出俸银,对书院重新修缮,让教谕延请名师,招收文童,授以四书五经,是以“文风渐盛,民风日淳”。
  明初吏役薪俸很低,当时在县衙里当差的吏役,多以吓诈为手段,向百姓敲竹杠,赚取“外快”,维持生活。程善上任后,一方面“载汰冗员”,精减吏役数量。另一方面严格约束吏役行为,对个别品行不端、压榨百姓的吏役施以重处,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在程善到任前,舒城县上缴府库税赋与周边邻县相比重得多,而历任知县引以为惯例,不敢减轻。程善到任后,经过深入走访,体察民情,得知负担确实过重,大胆上书,要求朝庭降低税额,减轻百姓负担。省、府派员核查后,认为情况属实,遂降低了舒城上缴税赋总额,减轻百姓负担。
  在程善知舒城任上18年的时间内,最令人称道的是其“三去民三请”的故事。
  经过程善的治理,舒城民风渐淳,他也深得民心。在舒城任上第四年,程父在老家鄱阳去世。按明朝礼制,在任官员父母去世,须辞官回乡守制。得知程善收拾行装,既将离任回乡的消息后,舒城百姓联名到庐州知府衙,送上请愿状,要求程善留任。当程善行至桐城,接到公文,命其夺情复任。
  因程善治县有方,官声甚好,吏部考核,准备将他调任他县。舒城百姓闻知此事后,又一次请愿上书,要求留任。经吏部诠议,提任程善“知庐州府掌舒城县事”。
  又过几年,程母故去。程善须回原籍丁母忧。舒城百姓得知后,再次联名上书,请求程善继续留任舒城。最终程善在舒城终老。
  程善卒后,“邑人感公之德,申详各宪,具题奉,准入名宦祠春秋祭祀”,与妻杨氏合葬于县东北鱼鳞桥。程善子孙繁衍,成为今天舒城县一带名门望族。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