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兴趣带入课堂 如何指导学生阅读 例谈美术课堂中的顺势引导 因材施教 提高学生写字能力
15版:学科纵横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243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6年11月30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243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如何指导学生阅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临泉县化肥厂小学 段玉瑾 发布日期:2016-11-30 14:02:31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这句话中的关键点是“读整本的书”,问题也随之而来,这整本的书该怎么读呢?如何引导学生去正确面对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呢?教学中我尝试着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一、精彩导读,激发兴趣
    导读,顾名思义,就是引导孩子阅读,一般在孩子阅读一本书之前进行。根据作品特点,可以有多个切入点。
    以“书名”为切入点 书名对孩子来说是一个重要的信号,我们可以通过这个信号来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由于书名包含的讯息有些是明晰的,有些是模糊的,所以,由书名展开猜想本身也充满了乐趣。
    以“情节内容”为切入点 故事情节是吸引孩子的基本要素,我们可以选择精彩的内容情节串讲,以“情节分享”贯穿始终。有位老师导读杨鹏的《装在口袋里的爸爸》,主要选择了这样两个章节:爸爸为什么会变小,变小之后的爸爸是怎么生活的。使孩子既对故事产生浓厚的兴趣,又对爸爸的可怜与可敬有所感知,并能带着这样的情感基调兴趣盎然地去阅读整本书。
    以“人物形象”为切入点 人物形象鲜明的作品,大多展现人物的所作所为和性格特点,由对人物的兴趣引发阅读的欲望,如《窗边的小豆豆》《草房子》《长袜子皮皮》等。
    以“感知特点”为线索 对于短篇作品集,像《安房直子幻想小说代表作》《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和树谈心》等,就要在以情节吸引孩子的同时,关注作品的风格特点。可以以感知作品的特点为线索,在众多的作品中选择几篇进行导读,达到“窥一斑见全貌”的效果。
    二、深入文本,分享提升
    要想让孩子保持浓厚的阅读兴趣,组织学生深入讨论是必不可少的。学生通过对书的讨论,不但理清困惑、深化理解,还能分享快乐、分享经验,增添阅读的兴趣。
    设计怎样的话题 话题是讨论的灵魂,一个好的话题,既能反映阅读材料的主题,又能激活学生的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触动学生思维和心灵的琴弦。有价值的讨论话题着眼于对作品的整体把握,有价值的话题产生于学生的认知冲突,当所选择的话题与学生的认知发生一定程度的冲突的时候,学生讨论的积极性最为高涨。
    将讨论引向深入 把读书引向深入,才是读书的真正目的,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具备追问、点拨、归纳、评价、激励、调控等方面的本领。讨论时,教师不要越俎代庖,不要暗示问题的结论,应该以一个大朋友的身份认真倾听学生的交际对话;启发他们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启发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讨论主题和争论的焦点上;引导讨论向纵深发展,谋求问题得到解决。
    三、巧妙整合,拓展延伸
    我们不能把一部作品讨论交流的结束当作活动的中止,相反,我们认为,此时,学生由于观点的碰撞、心得的交流而获得了崭新认识的生长可能,其阅读体验正激发起新一轮波峰。教师应该把握这一时机,巧妙整合资源,进行拓展延伸,顺势将阅读活动进一步引向更为广阔的时空,让阅读呈现推波助澜、后浪赶前浪的理想态势。
    这里的延伸活动,自然同重在激趣的导读、旨在分享提升的讨论不同,行为方式带有更多的个性化特质。延伸的角度应该是多元的,大致有:艺术延伸、生活延伸、自然延伸、肢体延伸、文学延伸。可作续写、仿写,可读相关作品,如有兴趣,还可就该作品该作家进行专题小研究。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