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最接地气”的高招宣传
05版: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239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6年11月23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239期  下一期
做“最接地气”的高招宣传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发布日期:2016-11-23 15:04:07


代表发言

淮南师范学院招生办公室科长李伟
把咨询会办进中学是一项惠民工程

  对在座的高校而言,最为关心的是如何把好的生源、优秀的学生纳入到自己的学校。我觉得,怎样更好地做好招生宣传工作,除了加强学校的专业建设、内涵建设,对外宣传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信息快速传播的当下,不外乎实现招生宣传面和点的结合,所谓“面”的宣传就是通过现有的网络媒介宣传自己,充分展示学校,属于宏观宣传;所谓“点”的宣传就是实现高校和考生精确地一一对接,属于微观宣传。
  如何做到高校和考生的一一对接,这是高校所面临的具体问题。过去,我们的做法是通过校友、通过毕业生、通过老乡关系、通过生源基地建设等方法和中学建立一一对接联系,但是这种做法是一种碎片化的途径,同时也给中学的正常教学带来了一定的负担。
  我连续参加了两届贵报组织的公益招生宣传咨询会,感受颇多。作为高校招生宣传的具体组织实施者,每到招生宣传期间就颇为头疼,特别感觉为难,需要做大量的协调准备工作。自从这两年参加了贵报组织的公益咨询会,协调组织工作量大幅度减少。 2016年,贵报组织的公益咨询会规模空前,几乎覆盖了全省重要的生源学校。公益咨询会真正实现了送上门咨询,直接到中学去办,为广大考生节省了非常大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是一项惠民工程。对于高校而言也收获了优秀的生源,是一个双赢的结局,今后希望贵 报组织的公益咨询会能够进一步覆盖全省,惠及我省的广大考生和在皖招生的高校。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副处长李超
面对面宣传实现片区招生翻五倍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是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和省首批“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学校,目前有三个校区、45个高职专业,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和校际合作,在这欢迎广大中学校长和高校同仁来我校考察、指导。
  我们学校与安徽青年报社合作多年,尤其是今年。2月底,在安徽青年报社组织下,先后深入亳州市、蒙城县、宿州市、淮北市、蚌埠市、淮南市、庐江县等地16所学校开展招生宣传。从结果来看,这部分学校报名人数总体上较去年翻了五倍,有很多是零的突破。4月,在“双百双进”活动中,社长汪小雅带队,组织三十余名中学校长和教育体育局领导到我校参观、交流,拉近了高校与中学的距离,让中学教师进一步了解高校的办学情况。6月底,我校参加了安徽青年报社组织的秋招宣传,效果依然十分明显。此外,青年报还多次就我院的招生、就业工作进行了专题、整版报道,如我校举办的一年一度的全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咨询会,为我校的招生工作起到推波助澜作用。
  眼下,2017年秋季分类招生工作马上就要启动了,在这我提几点建议:一是尽早启动分类招生的宣传工作,并合理安排招生宣传时间,一条线路不易时间太长。二是进一步优化招生宣传路线,做好中学的对接和组织工作。在“双百双进”的基础上,建立更多的中学与高校沟通的长效机制。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欧汉生
向着共同的愿景实现三方共赢

  安徽省与江苏省毗邻相连,一衣带水,自古就是一家。让更多的孩子通过教育立志成才、报效国家是两地百姓和广大教育界人士的共同愿景。近年来,安徽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安徽青年报社为推动两省教育交流、服务院校与考生方面做了很多积极、有益的工作。在“百名校长进名校”和“在皖招生院校进中学”的活动中,常州工程学院作为活动的参与者与受益者深切感受到安徽省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是指挥有力、目标明确的;安徽青年报社组织的活动是丰富多彩、卓有成效的;广大院校和考生与家长接受的服务是热情周到、如沐春风的;报社、院校、考生和家长三方最后的结果都是共赢的,这样的活动,我校今后还要继续积极参加。
  2016年,我校圆满完成了在安徽省的300人招生计划。在这里,我感谢各友好单位的大力支持,你们给我校带来一批又一批学习成绩好、综合素质高的优秀学生,比如我校2012年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安徽省蚌埠籍毕业生汤杰在校期间学习刻苦,参加专转本考试考取南京工业大学,后通过努力考取南京大学化学工程专业攻读博士学位;在刚刚结束的2016年国家级奖学金评审工作中,我校2014级建筑工程监理专业的安徽省巢湖籍学生唐自强获8000元国家奖学金。这些优秀学生的事例,举不胜举。
  近年来,安徽省教育系统多家单位来我校指导、交流工作,给我校招生工作带来了新思路,拓宽了我校招生工作的新渠道。真诚地欢迎各位朋友多来我校走走。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安徽招生负责人管斌
为安徽生源吃苦耐劳的精神点赞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坐落于江苏省会南京市东郊,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句容市。历经九十余年的传承,学院已发展成为以涉农专业为特色的多学科、综合型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形成了以校本部为主体,江苏农博园、江苏茶博园相呼应的“一主两翼”校园格局。学院为全国首批国家示范高职院、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今年暑期,安徽省中学校长到我院实地考察,对我院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模式给予充分肯定。2016年,我院在皖招生计划360人,按照第一志愿全部录满,实际报到324人,报到率90%;安徽省生源的综合素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得到了我院师生的充分肯定,在此特别感谢各中学为我们输送众多优秀的生源。2017年,我院将继续扩大在皖招生规模,希望更多的安徽省考生来我院就读,实现自己人生的梦想。

潜山县教育招生办公室主任储成杰
争做高校招生工作的专家

  我担任县招生办主任7年,已连续参加省教育招生考试院、省教育招生考试研究会、安徽青年报社组织的高校招生宣传工作会议四次。身临其境,感受最为深刻的就是如何做好服务工作。也许比较保守一点的县级招生办公室主任不太热衷于这类活动,但作为有点激情和情怀的招生办公室主任却认为这是一个学习服务本领和提升服务水平的良好机会。
  特别是近四年来,我亲眼目睹了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安徽青年报社的领导为我省高校招生宣传工作所做的努力与奉献,为之震撼,并深受感染,积极响应。可以说,我省高校招生宣传工作在省教育厅、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和安徽青年报社等单位的强力推动下,已初步形成了“点上突破,线上贯通,面上融合”的良好局面。安徽青年报社利用其是我省高中学生最喜爱的刊物之一的优势开展了多层次、多领域的立体宣传,客观、真实地宣传了在皖招生的各类高校,让考生在高考志愿填报前就了解了不少高校及其专业方面的信息,特别是近些年组织开展的“双百双进”与招生咨询进校园活动,虽然很辛苦,但非常有收获。
  为什么来参加这个会议?我认为,今天能前来参加这个会议的高校,说明其校领导都是有远见、抓重点、特精明的领导。学校,学校,不抓招生,没有适合的学生,谈何学校?可见近两年网上讨论激烈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每年都争抢优秀生源现象不足为奇,高校领导抓招生就是抓高校工作的第一要务。
  今天能来参加这个会议的中学校领导都是特别有情怀的教育工作者,因为他们秉持“不但要把学生教好,更要把学生送好”的理念,他们将学生成功推荐到合适的高校和适合的专业视为高中教育的一大崇高主题。当然,能来参加这个会议的几十位考试招生机构的同仁们都是特别有爱心、服务意识强、甘愿为桥梁的“一切为了考生,为了一切考生,为了考生一切”的志愿者。
  做什么?作为县级招生办公室代表,我认为,一是继续做好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和安徽青年报社的得力助手,组织、推进高校招生宣传工作进校、到班、到人;二是继续发挥好桥梁和纽带作用,搞好高校和中学间的宣传和对接服务工作;三是通过多种途径掌握更多的真实、可靠的高校招生宣传工作信息,更好地为考生及家长提供最有效的咨询服务。
  怎么做?这是一个永恒的创新课题。刚刚社长助理讲到的安徽青年报社在安青网上开创的高考考生网上志愿模拟填报系统就是一个很好的创新之举,我们县级招生办公室要积极跟进支持,做好宣传推介工作。这里还有一个小小建议,就是我们一直将高校招生宣传工作的对象盯紧高三年级学生,能否向前拓展至高二、高一的学生,让考生提前了解更多的高校和专业方面的信息。总之,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有人说,坚持努力做好一件事就能成为专家;时间长,就是资深专家;如果坚持用心去做,就会成为知名专家。愿在座的每位领导都能成为资深的知名高校招生工作专家。


会场上济济一堂


分组发言集锦

  今年的高校招生宣传研讨会是第六届了,其规模越来越大,效果也越来越好。我要为安徽青年报社长期奉行的公益与奉献、坚守与创新击节点赞。事实已证明,由安徽青年报社组织并推出的系列活动真的很有效,难能可贵。
  借此,我想说的是面临新形势下的高校招生工作谈几点体会:一是一定要把握好招生考试工作内在的规律,要尽守护者的责任,最大限度地维护结果的真实与公正;二是一定要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在转型期间,面对各种挑战带来招生工作的变化,要及早拿出应对的办法;三是一定要把握人性的特点,要充分把握被关心、被尊重者们的需求。
                                   ——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副院长  邬平川

  我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会议,也是刚刚接触到招生工作,但通过这两天的接触,我还是很认可贵报开展的这些活动的,今后有这样的机会,我尽量给予支持。考虑到我们学校的名称和地理位置不是太好,在考生和学生家长中的知晓度不够,日后会加大宣传。我们学校办学历史悠久、专业优势明显,欢迎广大考生报考。
                                     ——安徽人口职业学院院长  陈晓明

  我们学校过去和其他一些公司合作过,但多是民办的,逐利成分很大。去年和安徽青年报社合作后,感觉差距还是很大的,尤其是贵报所秉承的公益、权威、品牌三大理念,给我们带来看得见的实效。现在高校招生形势很严峻,尤其是对于我们这样新升格的学校,不适应形势是不行的。无论是酒香,或是不香,都是赚吆喝,光靠自己是不够的。
                                   ——滁州城市职业学院副院长  施向阳

  第一次来,感觉这个平台很好。最感兴趣的是“招生海报进中学校园”活动,这省去了我们很大的精力,很简洁,很公平,很有效。我们要参加。
                                   ——广西工程职业学院副院长  吴先夏

  招生,招生,普度众生,这份工作是功德无量的。20年的招生工作让我收获满满。新形势下,深感压力倍增,尤其是互联网思维改变了整个招生工作的生态,除了要加强宣传之外,要抓办学质量、抓专业内涵建设、抓就业服务、抓各种关系的处理,其中与安徽青年报社的合作让我们收获很大。
                                   ——天津滨海职业学院副院长  杜学森

  每年都来,每年都有新收获。要活着,要活得有质量,一定要与安徽青年报社合作,建议高校招生研讨会一年多开几次,可以开到中学去,也可以开到高校去。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  黄兴海

  以前,我们学校的招生重心放在中专这一块,招生进班级,跟班主任都处得很熟,但现在形势变了,需要高校下到中学,学院很重视这方面的工作,今后会积极走出去,加强对外宣传、交流。
                             ——皖北卫生职业学院学生处副处长  王小蕊

  我们已经连续好多年都参加了安徽青年报社组织开展的咨询会进校园活动,今年规模是最大的,去了有七八十所高校,有两千两百多名考生报名。我们从县招生办公室到中学校长都很重视,下文件,发通知,做培训,一所学校一所学校地跑,结果都很好。我发现那些招的不错的高校基本上都是每年都来的,那些今年招到三五个,明年就不来的高校,那肯定是不长久的,所以我们欢迎在座的高校多来太和县看看、走走。
                                 ——太和县教育招生办公室主任  胡少俊

  我对安徽青年报社组织的高校招生咨询会进中学校园活动印象深刻,高校与考生、家长面对面交流,场面热烈,考生和家长渴求而来,满意而去。参与的高校有特色、有信誉、有影响,它不仅增强了招生宣传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也突出了招生宣传的真实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并实现了高校接地气、考生有底气、招生树正气。我建议今后来的高校在就业上增加一些针对性的宣传,我们农村的孩子们更重视将来的就业。
                                     ——怀远县招生办公室主任  刘  光

  我们学校是一所地处农村的中学,全校60%以上的学生都将进入高职院校,但是因为信息不对称造成了“考生不能上理想的高校”,究其原因,更多的是相互间的不交流、不了解,安徽青年报社组织的高校进中学校园高招咨询会恰恰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平台,它让合适的学生上合适的高校,实现了高校、中学、考生的三方共赢,效果非常好。
                                       ——庐江县白山中学校长  张  斌

  对于很多像我们这样的学校,不少学生升本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如果志愿填得好,还是可以去一所不错的高校。安徽青年报社组织的高招咨询会进校园活动就很好,一所学校一所学校地进,高校与考生面对面交流、指导,让考生对高职院校有了更深的了解。在今年的分类招生中,我们大部分学生都走得很好,上了心仪的大学,这其中少不了咨询会的功劳。
                                     ——宿州市大店中学副校长  刘卫民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韦玉柏、程榕娟采写,配文图片由本报记者晓君摄

与会代表认真听讲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