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文明创建中的“教育之路”
核心提示 创建文明城市是城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成果的综合体现,是对城市综合表彰的最高荣誉。近年来,我省教育系统紧紧围绕美好安徽建设,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任务,扎实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近期,记者从安徽省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我省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取得当选数全国第一、提名数全国第一的“双第一”殊荣。从2009年1月至今,7年间我省已有合肥、铜陵、芜湖、马鞍山4座城市当选全国文明城市,我省精神文明创建工作阔步迈入全国第一方阵。为此,本报将开辟专版“安徽省文明创建中的‘教育之路’”对我省教育系统在文明创建中做出突出贡献和表现,以及有着先进经验的市(县、区)进行集中展示。
文明,是一座城市最重要的精神。当“食有鱼”时,人们追求的将是“居有竹”。文明创建的实质正是经历这样一段从衣食无忧到精神富足的过程。
2014年,含山县荣获安徽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的第三届“安徽省文明县城”荣誉称号。自2003年争创全省文明县城以来,含山县在连续三届获得全省文明创建先进城市的基础上,终于获得全省文明县城称号,这是几届县委、县政府的梦想,也是所有含山人的梦想。
而如今,含山教育系统为努力打造文明城市升级版、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做着贡献。“教育,除了教授学生知识和技能外,更重要的是育人,培育学生高尚的品德、健全的心智。含山县的德育工作如同养花,一边浇水一边欣赏,一边静等花开。”正如含山县教育局副局长龚光军所说。
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 促进留守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据统计,目前全县6.7万在校生中有近2.4万名留守未成年人。近年来,含山县教育系统把重视和加强关爱留守未成年人工作作为推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突破口,充分发挥学校和教师的主体作用,全县留守未成年人教育管理工作已向深层次推进。
给予留守未成年人亲情关怀 各校结合自身实际,建好留守未成年人亲情交流平台。安装了免费“亲情”电话、“亲情”视频,定时为留守未成年人免费开放。通过平台,留守未成年人能够与外出家长拉家常,做到每位留守未成年人每月不少于1次的亲情交流。许多学校还在节假日前开展“亲情贺卡”与“亲情书信”等活动,留守未成年人通过自制贺卡和亲笔书信向父母送祝福,报平安,汇报自己平时学习、生活、心理等情况。
构建留守未成年人成长家园 2010年、2015年,县政府先后投入5000余万元新建环峰第三、四小学,并很快投入使用,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留守未成年人在城区入学提供了优质的学习环境。留守未成年人在校学习生活时间长,为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该县不断加大“留守未成年人之家”建设力度,已建成167个“留守未成年人之家”,遍及全县中小学。“留守未成年人之家”配备了电脑、图书、文具等,孩子们在老师指导下,看书、下棋、学电脑,有条不紊地做着各自感兴趣的事。在各镇还建成了9所少年宫,为留守未成年人开辟了新的活动空间,少年宫建设经费由政府和学校配套投入,每所少年宫建立了音乐、书法、绘画、舞蹈、乒乓球等多个活动室,各校精心制定活动计划,并安排专业辅导教师,课余时间及节假日免费开放。留守未成年人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少年宫参加相应的文体活动。各校在留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更加注重习惯养成教育,形成各自特色,取得明显成效。
强化留守未成年人安全“无缝隙”管理 留守未成年人自制能力和安全防护能力较弱,含山县不断完善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县财政每年拿出600多万元为全县学校配备保安260余名,并配置了监控摄像头、警棍等安防器材。各校实行安全“无缝隙”管理和封闭式管理,定期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安全教育天天讲,通过多种形式教育,增强学生特别是留守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和遵章守纪意识。在交通安全方面,禁止12岁以下少年骑自行车、电瓶车,协同交管部门清理接送学生“三无”车辆,对集镇、农村学生乘坐的交通车辆做到定车、定人、定时间。规模大的学校结合各自实际情况错时放学,校门口派教师轮流值班。据悉,该县一直坚持小学放学路队制度,特别是城镇、公路沿线小学按照学生所在的行政村、自然村进行编组,配发小红旗、小黄帽。放学时由值班领导、教师护送出主道,目送至村。近年来,全县每年暑期组织开展“千名教师安全大家访”活动,有效落实好暑期留守未成年人监护人的安全监管。同时,积极争取、主动配合公安、工商、司法、卫生、文化等职能部门定期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教育孩子们不进营利性的娱乐场所。多年来,含山县未发生一起留守未成年人安全卫生责任事故。
争取家庭社会形成管理合力 各校建立了留守未成年人动态档案,制作家校联系卡,上面印有学校和老师的手机和电话号码,平时保持密切联系。运用家长会、家长学校、家访等形式和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家长集中返乡的时机,对家长和监护人,尤其是“隔代教育”的祖父辈进行指导,交流家庭教育的正确方法。同时希望家长返乡过年时,与老师面对面进行交流,更全面了解孩子的综合情况。同时,含山县教育局积极联合关工委、妇联、共青团等部门组织和社区、居委会,并吸纳社会力量开展形式多样的留守未成年人帮扶、济困助学和教育活动,特别是对因家庭贫困处于辍学边缘的留守未成年人提供尽可能的救助,许多留守未成年人因得到爱心帮助继续完成了学业,有的更加勤奋考上了大学。此外,县教育局认真做好随父母外出就读务工经商人员子女的服务工作,2010年以来,每年为百余名外出务工人员子女办理学籍、回原籍读书和参加中高考。
健全素质教育长效机制 引领学校特色发展
建设现代校园文化 含山县教育局高度重视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引领学校从办学理念、道德追求、价值准则、经营方针以及长期以来人们对待制度的执行态度等方面入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该县按照“整体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逐步完善,追求品位”的总体思路,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内涵,注重强化包括培育学校精神文化、构建学校环境文化、完善学校制度文化、丰富学校活动文化、开发学校课程文化、营造学校网络文化等六项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加强指导,树立典型,交流推广,总结提高,纳入学校学年度目标考核、建立长效机制等措施,充分发挥学校文化全面育人功能,通过2~3年的努力达到校园文化校校有特色的目标,形成科学的管理作风、良好教风和学风。近两年来,该县各校以义务教育发展迎检为契机,因地制宜,精心打造文化墙、文化长廊,通过校训校风、教风学风、道德文化、诗词歌赋、名人名言、警句图画、学生园地等营造浓厚校园文化氛围,多彩的校园环境文化已成为含山县学校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学校文化是现代学校的无形资产,学校文化一旦建设起来,并得到家长和社会的心理认同,就会成为学校的品牌,发挥品牌效应,增加家长和社会对学校的信任感。
实施学校特色建设 为巩固全县教学管理年、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年活动成果。含山县从2010年开始,启动了学校办学特色建设工程,按方案确定的阶段时序整体推进。关镇小学、环峰二小的不断创新“留守未成年人”教育,含山中学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昭关中心学校的书香校园,铜闸中心学校的养成教育等管理模式,受到上级有关部门充分肯定和社会的普遍好评,吸引了多家外地单位来校考察交流,提升了学校办学品位,初步实现“一校一文化、一校一品牌、一校多特色”的办学目标。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善农村学校硬件是重点。三年来,含山县投入资金1448万元,用于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维修改造;投入资金3874万元,提前一年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目标任务。从2014年起实施“全面改薄”项目,已完成投入4544万元,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全县基本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教学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近三年来,全县招聘的150名新教师全部安排到农村学校任教。截至目前,全县小学、初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达到100%、99.72%,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得到优化,结构性缺编问题逐步缓解。在总结2007年以来,城乡校长教师交流活动的经验基础上,2016年全县有12所学校结对帮扶,431名校长教师支教交流;另外从今年开始,该县把幼儿园也纳入结对帮扶之中,5所各级示范园帮扶9所薄弱园,这当中有6所是民办幼儿园。通过以上帮扶和交流,使教育智慧的火花得到碰撞、经验得到交流,全县学校德育水平明显提升。同时,开展“在线课堂”、在学区内开展小学科教师“走教”活动,盘活了学区和区域内教师资源,帮助完小和教学点开齐开足课程,提高了教学质量。值得一提的是,含山县城乡校长教师交流工作被确定为省基础教育改革试点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