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明光教育的蜕变
03版:关注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231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6年11月09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231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看明光教育的蜕变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本报记者 杨 勇 特约记者 董剑 发布日期:2016-11-09 11:47:23

  10月26日下午,屋外细雨绵绵,明光市旧县中学的图书室内却热火朝天,几十位学生捧着书、排着队一一在管理员处登记借书,管理员拿着扫描器对着图书的条形码轻轻一扫,就自动登记到电脑里了。八(2)班学生马文静和她的同学们经常光顾这里,当天,她又借了两本新书。
  旧县中学地处明光市东北角的女山湖镇,距离城区四十多千米。但就是这样一所偏远的农村学校,近年来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校园面积扩大了、楼增多了,崭新的塑胶跑道和众多的功能室都建起来了。校园环境更美,设施更加齐全,这些变化让马文静和她的同学们受益匪浅。爱看书的她现在可以随时去学校图书室借到自己爱看的书,从去年开始,她还在乡村学校少年宫里报名参加了剪纸的学习,每周一节课的学习和操练,已经让她能够轻松剪出美丽的作品。
  马文静儿时的很多玩伴,过去都随父母外出或进城读书了,但这几年陆续回到家乡读书,因为在他们看来,家门口的学校一点也不比城里的差。
  近年来,明光市把“科教兴市”作为强力推进当地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一,以“争创教育强县,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以“推进均衡发展,维护教育公平”作为落实教育优先、跨越式发展的核心理念,紧紧抓住办学条件、教师资源及教育质量等重点环节,稳步推进县域教育的均衡发展,不仅赢得了全市人民的赞誉,也吸引了众多兄弟县(区)前去考察、学习。


百年老校焕发新生机
乡村百姓梦想终实现

  硬件建设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的基础,而这其中农村学校的建设更是关键所在。明光市自2010年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共投入34343.39万元,全市规划72所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任务全部完成。一大批学校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焕然一新,成为当地城乡最漂亮的建筑。
  十多年前,因为地处蓄洪区,经常遭遇洪水。姬其刚所在的原太平乡第二中学整体搬迁并入了旧县中学。谈到两校合并后的发展和变化,如今已是旧县中学校长的姬其刚可谓是如数家珍。
  “当时两所学校合并后只有一栋教学楼,没有标准的操场,学生课间一跑就尘土飞扬,校园里更别谈绿化、美化了”。姬其刚说,随后的几年里,学校就一年一个样:新建了综合楼、公寓楼、食堂、塑胶跑道、篮球场、排球场等,校园里的道路宽敞起来了,绿化也有模有样了。新建的综合楼里,不仅各科实验室一应俱全,还有琳琅满目的功能教室,如美术室、科技室、阅览室、经典诵读室等,这些功能室如今常年对学生开放和使用,马文静最喜欢光顾的图书室里藏书多达1.3万册。
  姬其刚说,旧县中学的办学历史已经上百年,如今正焕发新生机。校园美了,条件好了,一大批过去进城或外出上学的学生开始返乡就读,去年在校生437人,今年已增至467人。
  和旧县中学一样,明光市三界中心小学也是一所距离城区较远的偏远学校。站在2014年搬入的新校区教学楼上,校长杨军指向远处的老校区,向记者讲诉学校搬迁前后的天壤之别。
  据杨军介绍,学校所在的三界镇属于丘林地带,地势坑洼不平,30年前建的老校区不仅占地面积小,而且呈台阶状,几栋平房也年久失修。要想让学校脱胎换骨,就必须另选新址重建。可在三界镇想找一整块平地都难,新建一所学校只能是当地人的一个梦。
  随着明光市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推进,三界镇人民的梦想成真了。2011年初,三界中心小学选址新建,硬是推平了一座小荒山,建成了如今崭新的标准化校园。
  投入上千万元建成的新校区,教室更敞亮了,道路更宽阔了,设备更齐全了,操场更标准了。“这么复杂、庞大的工程,过去想都不敢想,现在却真的实现了,可想而知当地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杨军感概地说。

三界中心小学如今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

投资1.6亿元建高标准新学校
敞开大门接收务工人员子女

  随着城市化进城的加快,大量农村孩子随进城务工的父母进入城区生活、学习,解决好这些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上学问题是近些年来全国各地遇到的共同难题。
  多年来,明光市政府也和各地一样,想尽办法解决这一难题,但由于城区学校数量少、容量小,部分进城务工人员依然为子女上好学问题头疼。
  2015年秋季开学,在明光市城区东部,一所占地面积近百亩,总投资1.6亿元的九年制学校——明光市明湖学校投入使用。这所高标准建设的学校就是为了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目的就是让这些孩子进城后不仅有学上,还要上好学。
  为了高标准配置这所学校,该市把新建的明湖学校交给城区老牌名校逸夫小学运营管理,形成一校两区的集团化办学模式。逸夫小学的陈长友如今兼任明湖学校校长。据他介绍,为了解决新建学校师资短缺的问题,从全市范围内选调了75位教师,从城区学校安排了40名教师前来支教,安排逸夫小学十多位名师助阵,使得该校的师资力量瞬间雄厚了起来。陈长友说,想尽一切办法快速发展新校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享受最优质的教育。
  虽然是一校两区,但陈长友现在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明湖学校。陈长友告诉记者,政府的大力投入和支持,逸夫小学班底的管理和运营,让这所新学校的发展超乎想象。2015年,新校一投入使用就向所有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敞开大门,低门槛,零障碍,当年就招生近2000人,今年秋季又新增1000余人,如今在校生规模已达3000余人,其中80%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
  在陈长友看来,大量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涌入,不光是看中了学校的办学条件好,更看重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内涵。明湖学校创办一年多来,丰富学生课外生活,大力推行素质教育,让每一位学生快乐学习。校园足球、中华诗词、书香校园、大课间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让孩子们充满活力,也让学校充满魅力。
  该校七(11)班学生赵亮家住明光市潘村镇,父母常年在外。小学阶段,赵亮就想随在城区务工的父亲一起进城读书,但始终没找到合适的学校,只能跟随年迈的奶奶在老家上学。去年,听说新建的明湖学校条件好、门槛低,她再次萌发了进城的想法。今年,小学毕业后,父亲终于将她和奶奶接到城里生活。赵亮对新学校赞不绝口,更高兴的是她现在可以天天和爸爸在一起了。

投入1.6亿元新建的明湖学校成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乐园

乡村学校大兴手球辐射周边
渔民子弟频登国家级领奖台

  在大多数人看来,城乡教育不均衡的重点不是硬件建设,而是特色教育。城里的学生大多多才多艺、神采飞扬,而乡村的学生却缺乏自信,没有展示和锻炼的平台。
  让乡村学校校校有特色,这是对义务教育均衡提出的更高要求。明光市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就是这样做的,他们在追求硬件达标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校的内涵发展。
  当记者走进明光市女山湖小学校长姚晓风的办公室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三座金灿灿的奖杯。一见面,姚晓风就说:“这分别是今年全国、全省、全市小学生手球锦标赛的冠军奖杯,以前的各级别奖杯、证书已经摆满一面墙的柜子”。
  不是真切地看到,你很难将这样一所偏远的农村学校能与全国、全省、全市冠军挂上钩。
  姚晓风介绍,女山湖小学学生很大一部分是渔民的孩子,他们从小很多都生活在船上,缺乏与人的交流、也没有什么爱好所言,整体除了上课就是你追我打。2006年,女山湖小学成立了学校史上第一支手球队。
  “选择手球主要是考虑对训练条件的要求不高,既能让学生身体得到锻炼,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顽强拼搏的精神,更能借此培养学生们的自信心”。随后几年里,该校手球队连续在全国、全省、全市大赛上摘金夺银,一系列的成绩证明了当初选择的正确性。
  成绩只是一方面,该校在开展手球运动中,以普及为核心,全校90%以上的学生接触过手球,80%以上的学生参加过手球活动。如今,该校已经将手球运动融入到校园文化中,延伸出手球操、手球文化节、手球校本教材等。小小的手球让整个校园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学生们爱上手球后,脸上有了更多的笑容和自信。学校里每年的手球夏令营总是人满为患,队员们流过汗、流过泪,但没有一个孩子退缩,小小的手球吸引着、锻炼着这些渔家孩子。
  为了普及推广手球活动,2013年,该校倡导发起了明光市女山湖手球联盟,13所兄弟小学积极参与,七千多名学生接受手球训练、参与手球活动,五百多名学生长期坚持训练。今年,联盟内有7所小学11支队伍参加全国比赛,取得了两个一等奖、九个二等奖。
  正如姚晓风所言,奖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奖杯背后,成百上千的乡村学生体能增强了、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了,学生们开朗活泼了、乐与人交流了,大家的团队意识也增强了。

 女山湖小学学生打起手球显得精神抖擞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