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光教育均衡的螺旋式上升之路 图片新闻 我省首次举行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
01版:头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231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6年11月09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231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明光教育均衡的螺旋式上升之路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本报记者 杨 勇 特约记者 董剑 发布日期:2016-11-09 11:21:49

对话明光市教育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昌义

 

 

    2010年前,明光市的绝大多数中小学办学条件简陋,教室陈旧,道路泥泞,部分学校没有专用的功能室,更难见一块标准的运动场。
  今天,当你走进明光市任何一所中小学,你都会为壮观、整洁而美丽的校园发出惊叹。整齐的楼宇、宽敞的道路、规范的运动场地、设施齐全的实验室、丰富多彩的功能教室……
  短短的六年时间,明光市义务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得教育成为明光市一张崭新的名片。
  六年间,明光市究竟采取了哪些措施、实施了哪些行动,才有了今天义务教育的蜕变。日前,本报记者独家对话对话明光市教育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昌义,倾听明光教育均衡的螺旋式上升之路。
  过去学校简陋,如今办学条件全部达标
  本报记者:明光市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之前是怎样的状况?推行过程中面临哪些挑战?
  李昌义: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之前存在部分学校办学条件不达标,硬件配备不到位;少数学校没有专用功能室,教室比较陈旧,校园环境急需改善;部分学校无运动场,一遇到下雨天,学生们下课便无法在室外活动;个别学校周边道路泥泞,学生们上下学都得家长接送或步行一个多小时的路程。
  面临的挑战:一是教育资源分布不均,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区学校压力增加;二是学校教师结构不合理和小学科教师紧缺,特别是音乐、体育、美术教师缺乏;三是如何将“全面改薄”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结合起来一并实施;四是工程建设由于天气等外部因素影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进度,给功能室建设带来一定的难题。
  本报记者:明光市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过程中,以什么为重点和抓手?采取了哪些有力的措施?取得了哪些效果?
  李昌义: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推进过程中,以学校标准化建设和“全面改薄”为重点和抓手。
  采取的措施:一是标准化建设任务全部完成。自2010年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涵盖三大类10项指标,共投入34343.39万元,到2015年,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任务全部完成。二是强力推进信息化全覆盖。截至2015年底,为义务教育学校配齐了实验室、网络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图书室、音乐室、美术室、体育室、器材室、留守儿童之家等专用教室,实现了“班班通”多媒体设备全覆盖;音乐、体育、美术器材和实验仪器全部配备到位。三是强力启动“全面改薄”工程并努力提前完成。“全面改薄”共需投入资金23261.68万元,完成所有初级中学和小学(含村小学和教学点)的全面改薄任务。
  取得的成效:2015年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全部达标。
  重硬件配备的同时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本报记者:通过这几年的投入和建设,明光市中小学的面貌应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除了硬件建设,在软件上做了哪些工作?
  李昌义:在重硬件配备的同时,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关爱体系建设,引领学校内涵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
  一是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稳定提升。高效、规范落实“三招一选”,形成教师补充长效机制。近三年累计招聘450名中小学教师;科学、合理安排交流和支教轮岗。每年组织近400名教师开展城乡交流,有效缓解了部分学校教师紧缺的问题,进一步加强了薄弱学校师资力量;首次委托高校对200多名实验员和图书管理员进行系统培训,每年组织100余人次校长、1700余人次骨干教师、所有新教师、4100余人继续教育、400人转岗培训等,特别是去年开展了近370名教师的转岗培训,全面解决了音乐、体育、美术教师不足的问题。
  二是注重关爱体系建设,实现教育公平。中小学招生实行“六公开”,进城务工子女就学“零障碍”,学校留守儿童之家全覆盖。全市建设留守儿童之家116个,每年暑假开展“千名教师大走访”活动,组织教师通过现场走访等方式传递对留守儿童的关爱,近三年暑假组织了近5000名教师完成4万余人次留守儿童的走访,该做法在全省教育系统进行推广;残疾儿童义务教育不遗漏。投入500万元新建特殊教育学校,可容纳一百二十余名残疾儿童。开设培智班,首批招收21名三残儿童入学,按照每生每年不低于6000元的标准拨付培智学校的义务教育保障经费。全市6岁~15岁残疾儿童128人在校就读,三残儿童入学率达到90.1%;创新校车服务“村村通”。采取由政府主导购买服务,企业市场化运作,教育、交通、公安等部门联合监管的运作模式,由企业投资1310.22万元、市财政补贴1600.75万元先后购置了87辆校车,开通118条农村校车线路,全面解决近4000名农村中小学生上下学交通安全问题。
             (下转第六版)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