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的名义凝聚青年 致敬公益
03版:专刊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228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6年11月04日  星期五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228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以爱的名义凝聚青年 致敬公益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本报记者 谢婷婷 发布日期:2016-11-04 11:22:13

  走进祁门县,除了弥漫大街小巷的红茶高香,还有随处可见的青年志愿者,以及温暖整座梅城的公益元素,将眼前的这座皖南小城装点得分外清新、甜蜜。近年来,在团祁门县委的组织、引领下,越来越多的梅城青年加入志愿者队伍,开启了与青春同行的公益之路。不仅如此,越来越多的企业、青年社会组织纷纷以爱的名义凝聚在团旗下,组织开展各类公益活动。集结号已然吹响,爱撒梅城,公益终将令整座城市更添魅力与情怀。

企业专注公益显担当
  “阿姨,你下次还带哥哥一起来好吗?我喜欢和哥哥一起玩、一起学习”。今年八岁的阳阳(化名)是祁门县溶口乡景潭村的家庭经济困难儿童。今年“六一”,在学校与县农村商业银行前来开展慰问活动的“爱心妈妈”张莉莉结对,阳阳不仅学习成绩得到了提高,性格也开朗了很多。
  前不久,张莉莉带着儿子一起去看望阳阳,没想到一个不经意的举动竟然促成了两个孩子之间的友谊。“好,以后你们就是好朋友了,我会经常带着哥哥来看你。”张莉莉一边抚摸着阳阳的头,一边承诺。
  作为县农村商业银行的一员,张莉莉被同事称赞为“最美爱心妈妈”。今年“六一”,当得知阳阳的奶奶残疾、母亲离家外出,生病的父亲只能在家靠打零工维持生计,张莉莉当场便流出了心疼的眼泪。她主动找到银行领导商量,以县农村商业银行团委的名义,对阳阳开展结对帮扶。自那以后,张莉莉一有时间便会带上学习和生活用品去看望阳阳。听到教师说“阳阳变化很明显,学习上进步了不少,课堂表现也更加活跃了”。张莉莉感到很欣慰。天气转凉,她准备带着同事们的爱心,再次去阳阳家,“只希望我们的一点点行动和心意,能够让孩子在这个寒冷的季节感受到温暖的爱”。
  近年来,“爱在梅城,我们与您在一起”已经成为县农村商业银行每位员工的心中所愿。“爱在梅城”已不再是一句爱心口号,它成了该行员工发自内心的爱心宣言,悄无声息地深入到每位员工的工作和生活中。
  “每次需要传递爱心,县农村商业银行总是最先行动。”采访中,团县委副书记叶基琴对该行的公益情怀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我们是祁门人自己的银行,祁门人的事就是我们的事。”该行董事长吕彦志说。今年6月,在微信上看到该县安凌镇女孩小何(化名)身患尿毒症,与病魔抗争一年多的信息,吕彦志立即召开中层工作会议,第一个带头捐款,短短一天的时间,募集善款近万元,并及时呈团县委转交受助人。
  “欢迎你们学成后加入县农村商业银行的队伍,为建设美好祁门作出贡献。”今年8月10日,在该行“爱心助学传承 情系寒门学子”座谈会上,该行行长刘智勇对受助学生代表发出了热情邀约。截至今年9月底,该行累计发放助学贷款1911笔,金额1317.92万元,惠及906人。其中有12人通过助学贷款完成学业被录取到该行工作。
  “在传递爱心,担当社会责任方面,祁门县的各家企业、单位都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尤其是企业青年员工在爱岗敬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的同时把爱心向社会各方面延伸,充分展现了祁门青年的风采”。叶基琴说,下一步,团县委将进一步放大爱心效应,引导企业积极参与,探索承担社会责任、奉献爱心、反哺社会的新途径、新路子,以爱心引领企业发展、青年成长。


社会组织集结爱心送温暖
  有这么一个人,他来自大山,但却尽己所能奉献着爱心和力量;有这么一个人,他甘于奉献,创建祁门公益爱心联盟,并组织一群爱心人士在公益的道路上携手前行……他热衷公益,虽是点滴微小善行,但却温暖他人心灵,他就是祁门公益爱心联盟(以下简称联盟)的负责人胡江。
  胡江,祁门县平安医院外科医生。在偏远山区乡镇卫生院工作18年,诊治和手术患者不计其数,无一例医疗差错和医疗事故发生。也许是他觉得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也许是为了更好地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2013年5月,他发起并组建祁门公益爱心联盟,坚持每月开展一次主题活动。截至目前,联盟共集结六百余名青年志愿者、公益人士开展扶贫助困、慰问老人、关爱留守儿童、阳光助残等公益活动,时时处处演绎“小城大爱”的温情。
  胡江一直说自己是有点良心的山村医生、有点爱心的青年。在小伙伴们的眼中,他总是忙忙碌碌的,心里总是装着别人。祁红乡汊口村有一个10岁的脑瘫女孩,每次经过她家,他都会去看看,带点吃的、玩的,陪女孩说说话。邻村有一个五岁患先天性心脏病的男孩,他每次去都要为孩子检查身体,还为他联系了上海市医院,为孩子免除手术费治疗。这样的故事太多太多,老人们当他是乖孙儿,孩子们当他是亲叔叔,伙伴们当他是大哥哥,认识他的人都说他爱笑,总是笑。他用微笑感染着每一个人,也鼓励着每一个人,所以联盟才会在他的凝聚下,不断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祁门青年以不同的方式、途径加入了公益队伍。
  今年八岁的小馨(化名)是祁门县阊江小学二年级学生,自幼父亲触电身亡,母亲改嫁外地,一直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去年爷爷因患癌症去世,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年迈的奶奶体弱多病。今年初,胡江了解情况后,带着联盟的志愿者们通过走访、核实,将其确定为联盟一对一资助对象。
  采访中,胡江说,以往祁门县的公益力量很分散,散兵游勇的形式较多,没有形成凝聚力。而联盟就像一个大家庭,坚持“开心做公益,快乐献爱心”,给所有热爱公益、乐于奉献的人一个港湾,让积少成多的爱集结、升华、传播。
  如今,祁门县的公益组织已遍地开花,多数像该联盟一样,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也逐渐有了相对稳定和成熟的帮扶项目。“下一步,团县委希望将这些青年社会组织凝聚起来,抱团发展,促进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学习,让祁门县的公益力量真正拧成一股绳,发挥出最大的光和热。”叶基琴表示。


团县委爱心助学扶贫困
  王惠君是祁门县祁红乡社会保险员。现在的她每天工作很忙也很充实。说起这份工作及工作中表现的从容、自信,则不得不提到团县委的返乡大学生就业见习暨“曙光行动”。
  2013年暑假,大学三年级王惠君回到家乡,每天无所事事,“想到即将到来的四年级和毕业,就无比的茫然”。这个时候,家人带回来的一张宣传单点亮了王惠君的暑假生活。从宣传单中得知团县委正在全县范围内开展返乡大学生就业见习活动,王惠君抱着“去玩玩也行”的态度报了名。
  根据安排,王惠君到三里街社区见习,主要参与办公室的文书工作。“之前,我从来没有碰过打印机、复印机,也不知道各种办公文件的书写格式,更不懂得如何接人待物”。就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里,王惠君不仅熟练地掌握了各类办公设备的使用技巧,各类文件、证明的起草格式,以及接人待物的礼仪,还结识了一群青春、阳光的小伙伴,重拾了对生活的信心与激情。见习结束,王惠君带着一颗充满正能量、奋发向上的心回到学校。毕业时,凭借着对家乡的热爱、对见习经历的怀念,王惠君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回乡工作。“现在想来,还是非常感谢团县委,感谢那一个月的见习时光,让我学会了很多、收获了很多”。听说团县委要组织开展2015年“曙光行动”,王惠君作为曾经的受益者主动找到团县委表示愿意分享自己的收获,为“曙光行动”代言。
  叶基琴介绍,为给祁门籍大学生提供了解县情的平台,让大学生深入企业、了解企业,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学习,使大学生们学有所长、学有所用。自2011年开始,团县委联合县委组织部、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县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等部门精心组织实施了以“重实践,转观念,强能力,增信心”为主题的返乡大学生就业见习暨“曙光行动”,积极引导返乡大学生到企业生产一线提前“试水”就业、创业。
  前不久,该县塔坊镇收到暑期实习大学生陈芳芳的一封感谢信。陈芳芳是安徽师范大学二年级学生,今年暑假,经“曙光行动”安排,在塔坊镇政府带薪实习。镇党委委员、组织委员冉庆辉告诉记者,陈芳芳作为该镇贫困户家庭的大学生代表,在实习期间跟着镇干部对全镇贫困户家庭进行走访,做了很多工作。“从扶贫帮困的对象转变为帮扶他人的大学生,他很优秀。”说着,冉庆辉竖起了大拇指。
  记者走进祁门县顺瑞线业的厂房,总经理陈斌显得格外热情,与王惠君、陈芳芳一样,他也是“曙光行动”的受益者。2011年暑假,陈斌跟着团县委走访、参观当地照明厂、茶叶厂的过程中,更加坚定了自己创业的信念。“当初,那些创业前辈的鼓励和指点至今历历在目,也是他们让我对创业可能遇到的失败与困境有了更充分的认识”。五年过去,陈斌已经成了当地知名的创业者。不仅如此,最初的“曙光行动”见习大学生,现如今已连续多年被团县委邀请作为创业导师同返乡大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业经历,并敞开企业大门欢迎回乡创业、就业的学弟、学妹们进企业参观、交流。
  为了更好地整合资源、搭建平台,近年来,团县委主动联合县组织部、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县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人才办公室等部门统筹抓好“曙光行动”的策划、组织、协调、实施。主动加强与县电子产业协会、浙江商会祁门分会等县内重点行业组织的联系、沟通,齐力为返乡大学生实践锻炼创造条件。截至目前,与18家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签订返乡大学生就业见习协议。参观本县“重点项目”激发,开设“创业讲坛”感召,沉到“一线操作”磨炼。截至目前,成功服务返乡大学生两百余名。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