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来安县新安镇中心学校以课题促发展
学校简介:来安县新安镇中心学校,地处来安新老城结合部,创建于1958年,在职教师中先后有20人在市、县优质课评比中获奖。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校园环境典雅、优美,青松傲立,池鱼嬉戏,富有书香气息,是孩子们生活学习的乐园。学校办学特色明显,以“艺术和体育教育建设和发展”为核心,开创多种教研活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本报记者 李娅妮 甘雪萍
通 讯 员 沈晓莉
多年来,来安县新安镇中心学校始终坚持务实校本教研,积极开展课题研究,2013年成功完成市级课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研究》。通过课题研究,教师的成长更快了,学生的学习更轻松了,师生们体会了课题研究带来的快乐和成功,点燃了教师们参与课题研究的热情。
记者了解到,由于学校地处来安新老城结合部,生源主要来自全县农村各乡镇,流动学生多,许多孩子文明意识差,行为习惯差。每学年,学校都把学生的养成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点,下大力度抓教育,抓督促,抓评比,但收效很低。“问题即课题”,学校领导班子深深认识到抓好学生养成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结合上一课题的成功经验,决定将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作为课题来攻克,成功申报省级规划课题《农村小学实施礼仪教育的实践研究》的研究。
全面营造文明氛围
记者看到,为了打造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智慧、美化学生心灵、规范学生行为的校园文化,该校以礼仪教育为主题,建设了学校标志文化、墙体文化、走廊文化和悬梁文化,切实地做到每一面墙壁都是无声的教育,每一片绿地都是亲切的叮嘱,让孩子在校园每个角落都能感染文明礼仪的熏陶。
一日常规守礼仪 清晨迎着朝阳查礼仪,少先队设立了文明礼仪岗,每天早晨检查学生着装,红领巾佩戴、文明礼貌用语使用等;升旗仪式中诵礼仪,学校将常规礼仪教育编成《新安镇中心学校文明礼仪歌》《新安镇中心学校文明礼仪操》;课堂上守礼仪,学生坐姿正,凝神听,敢发言;放学离校讲礼仪,整齐有序的路队倍受家长的关注和社会的好评,更是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学生有序的乘车多次接受各省市检查,校车运行家长放心,学生开心。
课堂教学传礼仪 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到,为了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主阵地作用,课题组成员先后两次编写校本教材,主要内容涵盖学校篇、家庭篇、社会篇,各学段内容衔接,低年级以小故事、儿歌形式呈现,中高年级则是古诗词和名言警句,体现出“明礼、行礼、见礼”的主题。并纳入课时计划,用好校本教材,各年级安排校本教材课,要求科任教师备好课、上好课。主题鲜明的班队活动,拓宽了礼仪教育的渠道;有效的学科渗透,体现了参与研究的全员性,更有效地挖掘了学科教材的德育思想。
实践活动行礼仪 由于实践活动是实施礼仪教育的有效途径,该校充分利用实践活动平台,大力推行小学礼仪教育,将其融入社会活动各个方面。而社会活动作为最好的礼仪学习环境,类型丰富多样,且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学校组织各类活动时要求学生着装整齐、卫生;在交流对话时,要文明用语、礼貌待人等。家长们纷纷对记者说:“社会实践活动极大提高了礼仪教育的效率,寓教于乐,推行礼仪教育的同时,丰富了孩子的见识,也提高了孩子的个人能力。”
专家指导评礼仪 学校对课题研究有着全面的认识,指出课题研究不可闭门造车,不能固步自封。《农村小学实施礼仪教育的实践研究》既要发挥学校、教师主体地位,也要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尤其要邀请相关专家进行指导评价,对研究过程和方法进行总结提高,对研究成果和结论不断修正。该校教务处张祥主任对记者介绍到,为确保课题顺利开展,市、县级的专家主动为课题研究进行详细指导,对开题报告各部分内容进行细致分析,并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在专家的指导下,课题组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于2014年12月完成了中期验收。
坚持不懈见成效
随着礼仪教育入心见行,孩子们进校行礼问候,课间活动有序,课堂认真聆听,在校认真值日,在外主动捡拾,乘车有序,主动让座;孩子们社会服务意识增强了,告别不文明行为,争当文明小天使,并懂得感恩,主动帮父母干家务,成为家庭小帮手。
由于学校把课题研究与校本教研紧密结合,在教学中实践,在实践中总结,该校教师对记者说:“通过课题贯彻,我们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三年来每个人都在或多或少地成长。”
学校在注重研究实际效果的同时,凸显校本德育特色,以礼仪教育作为切入点,把礼仪训练、文明行为习惯养成、书法和绘画艺术等有机结合,相互融合,相得益彰。一方面,注重传承传统礼仪、美德,弘扬民族精神;另一方面,体现时代性,注重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的现代学生素养。将礼仪教育切实地体现在学校整体方案之中,注重课内与课外的结合,校内与校外的结合,家庭、学校、社会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