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文明创建中的“教育之路”
核心提示 创建文明城市是城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成果的综合体现,是对城市综合表彰的最高荣誉。近年来,我省教育系统紧紧围绕美好安徽建设,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任务,扎实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近日,记者从安徽省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我省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取得当选数全国第一、提名数全国第一的“双第一”殊荣。从2009年1月至今,7年间我省已有合肥、铜陵、芜湖、马鞍山4座城市当选全国文明城市,我省精神文明创建工作阔步迈入全国第一方阵。为此,本报将开辟专版“安徽省文明创建中的‘教育之路’”对我省教育系统在文明创建中做出突出贡献和表现,以及有着先进经验的市(县、区)进行集中展示。
□本报记者 苏锐 姚勇
特约通讯员 林兴勇 李 康
2015年以来,肥西县全面推进全国县级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该县教育局以此为契机,围绕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全年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完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领导机制和测评机制,创新举措,丰富活动载体和内容,扎实开展各项活动,为未成年人的教育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据肥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建春介绍,该县作为“全国县级文明城市提名县”之一,文明创建工作起步很早,任务艰巨。但作为一个县城相较本省其他几个同样获得提名的县级市来说,基础相对薄弱。但是肥西县上下并没有气馁,在这次争创活动中集全县之力共同创城,真正做到了在逆势中上扬,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以活动为载体 实现工作全面提升
县教育局副局长徐润青告诉记者:“在‘创城’工作中,教育系统是主阵地。县教育局通过搭建各种教育载体,全面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师生齐参与,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2015年11月25日,肥西县举办“小手拉大手”文明创建万人签名暨争当小志愿者活动。来自城关地区16所中小学的志愿者们在条幅前庄严的签下自己的承诺:自觉维护文明,努力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启动仪式结束后,各校纷纷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以实际行动影响、带动全社会,为努力营造天蓝、地绿、水清、人美的和谐县城而奋斗。目前,志愿服务活动已成为常态,在肥西的大街小巷时时都能看到志愿者们的身影。
结对共建,形成文明创建合力。为延伸文明创建活动的领域和覆盖面,推动全国县级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深入开展,城关地区16所学校与16个社区结对,通过建立学校与社区定期联系制度,在学校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社区家长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等方面开展合作共建,优势互补、双向互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共享文明成果,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同时,17所乡村少年宫学校与17家省市文明单位结对共建,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开展“争做文明小卫士 万人共创文明城”主题活动。8月20日上午,3700余名师生齐聚上派中学运动场,共同宣誓:齐说文明话,争做文明事;同当文明人,共创文明城。为创城做贡献,为肥西添光彩!这标志着肥西县教育系统将充分利用近6000名教师、7万多名中小学生的力量,开展宣传、引导,通过小手拉大手,带动家庭成员、社区居民养成文明习惯,提升文明素养。启动仪式后,全县学校积极行动,通过开展“家长送我上学校,我给家长提个醒”活动、“我是文明宣讲员”活动、“微志愿、微公益”活动、“文明创建我参与”系列活动、“千名教师访万家”活动等,掀起文明创建活动热潮,让广大青少年做文明的践行者、倡导者与传播者,为创建文明城市贡献自己的力量。
深入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学校是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为进一步落实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要求;构建科学的、规范的、综合的学校评价体系,统筹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合力,该县积极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在创建过程中,坚持价值引领、全员参与、师生受益的原则,使文明校园创建工作成为肥西全国县级文明城市创建的特色品牌。2016年,在学校自愿申报、逐级推荐的基础上,经过联合督查组多次实地查看和资料审核等,最终命名上派中学等15所学校为肥西县第一届文明校园、丰乐中学等11所学校为文明校园创建先进单位。
“一宫一精品” 着力打造特色和品牌
乡村学校少年宫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载体。近年来,肥西县为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共投入1000余万元,建成1所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和17所乡村少年宫,实现了1个乡镇至少建设1所乡村少年宫全覆盖的目标,全县30000余名孩子受益。
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乡村少年宫工作有机结合。通过广泛开展网上祭英烈、向国旗敬礼、我们的节日等活动,“诵经典、读美文、做美德少年”活动,做小小志愿者、“小手拉大手”做文明有礼小公民活动等;将乡村少年宫打造成树德育人的基地、乡村孩子健康成长的摇篮。
围绕地方特色,结合学校实际,着力打造属于自己的特色和品牌。柿树中心校乡村少年宫以莲湘舞为特色,传承非遗文化,在保留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组建一支100余人的少儿莲湘舞队,目前已发展成为肥西县特色文化品牌,先后荣获全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文艺展演小学组舞蹈类一等奖、合肥市第二届广场舞大赛中荣获优秀演出奖和全国青少年文化艺术节舞蹈类大赛银奖。高店中心校乡村少年宫挖掘体育专业老师潜力,组建啦啦操队,荣获第四届全国全民健身操舞大赛总决赛银奖。官亭中心校乡村少年宫组建音乐教室,让孩子们徜徉在音乐的海洋中。突出精品,打造品牌,正日益成为肥西县各乡村少年宫追求进取的目标。
完善乡村少年宫考核细则和星级评定制度。根据新修订的乡村少年宫考核评估细则,于2015年11月,采取实地查看、资料审核的形式,从基础建设、组织管理、科学规划、资金使用、活动开展、运行效果和特色加分等七个方面对全县16所乡村少年宫进行综合评价,评出五星级少年宫1所、四星级5所、三星级7所、二星级2所、一星级1所,根据不同星级给予14000元至4000元不等的奖励。并实行年审制度和升降级制度,鼓励学校打造特色、精品。举办乡村少年宫观摩交流会,促进互学互鉴;举办文明单位与乡村少年宫结对帮扶活动仪式,17家省、市级文明单位与17所乡村少年宫签订了结对帮扶协议书。“六一”期间,举办了肥西县第四届乡村学校少年宫才艺展演,1100多名学员参与了活动,有力提升了少年宫活动水平。
以科学为引领 打造倾吐心声的家园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文明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肥西县教育局以促进广大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发展,全面推进社会文明进步为目的,拓宽心理健康教育渠道,扩展服务对象,提升心理健康服务水平,为全县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和谐发展保驾护航。
加大投入,逐步形成心理健康辅导网络。2015年投入20余万元,成立肥西县校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并于2015年9月正式运行。2016年又投入资金102万元,为全县27所中小学高标准配备心理辅导室专业设备,并全部投入使用。目前,已初步形成以该县校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为龙头,以各学校和社区心理辅导室为支撑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基本达到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
开展培训研修,提升心理健康辅导教师队伍水平。每年举办全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能力提升培训三次、专项技能培训三次,还积极组织教师外出培训学习,提升业务水平。积极开展心理健康课题研究,《心理活动课影响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的实践研究》《师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城乡结合部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等一大批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立项,并广泛开展研修活动。在2016年合肥市心理健康教育优质课评选中,该县教师成绩显著。其中,王国松老师获得初中组一等奖,刘晓睿老师获得高中组三等奖,周梅祎老师获得小学组三等奖。
深入校园和社区,举办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自2015年至今,由肥西县校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各中小学校和社区心理辅导室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在学校和社区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效果显著。共开展个体辅导430人次,团体辅导讲座等大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30场,直接受益学生5500余人次,开展家长和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讲座60场,参与人数850人次,有部分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大力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和氛围中,该县中小学校园生态良好,学生心态阳光,充满活力,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真正做肥西人民满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