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优质教育惠及每一个孩子
05版:专刊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215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6年10月12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215期  下一期
让优质教育惠及每一个孩子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本报记者 韦玉柏等 发布日期:2016-10-12 13:48:16

  “非名牌小学不上,非名牌初中不读”是许多家长的共同心理,“择校热”仍然是当下最焦点问题。如何缩小城乡、校际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等方面的差距?无为县结合区域实际,以集团化办学为切入口,借助名校的资源优势改造弱校、扶持新校和发展农村学校,拉开了教育均衡发展的大幕。

让优质教育惠及每一个孩子
无为县集团化办学助推教育均衡发展

□本报记者  韦玉柏
  通 讯 员  吴明智  钱之俊

  无为三中教育集团、无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无城幼儿园教育集团、无为洪巷中心小学教育集团……自2014年起,无为县组建了四个教育集团,并在各乡(镇)组织了四十多所学校结对帮扶共建,近三年来,这一举措不仅盘活了教育资源、提升了教育质量,更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效惠及了越来越多的学生。
  品牌辐射,实现优质资源效益最大化
  “风来了,抓把沙子投向我们,迷了我们的眼睛。风,你这样不友好,谁还愿意和你交朋友?”9月30日上午, 无为县实验小学城西校区一(3)班学生在学习儿歌《风雨云电》,语文教师王琴用多媒体给学生们讲述“风雨云电”的自然现象,学生们听得入了迷,还不停地向教师提出各种疑问。
  王琴,原是无为县实验小学本部的教师,今年9月主动申请交流到城西校区,现担任语文教研组组长,除了一年级语文课,她还带三年级思想品德课。“因为是城郊接合部,这里的学生许多是留守儿童,习惯养成上不太好,但他们自理能力很强,性格也外向,虽接触较短,可与他们的相处非常好”。
  漫步在实验小学城西校区,现代化的气息扑面而来,整洁、规范、生机是给人的第一印象。“实验小学城西校区是由原来的第四中学老校区改建的,从2014年8月起,共投入了340万元,全面改造了运动场地,修建了大门、下水道、围墙、花坛,对水电进行了改造,对功能室、教室等进行了重新配置,整个校园重新硬化、绿化、美化,可以说是焕然一新。”执行校长张俊言及城西校区的办学历程,如数家珍,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作为实验小学副校长,张俊告诉记者,创建于1862年的实验小学,历史悠久,办学成绩斐然,一直是无城人向往的优质学校。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实验小学原有的资源早已不能满足越来越多人的需求,“大班额”现象蔓延,学区调整后的“择校热”矛盾日益凸显。怎样让优质的教育资源惠及更多的学生?依托名校办名校,组建教育集团的想法应运而生。
  “无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是以一体化管理、分校区办学方式组建的,并以一套班子、多个校区、统一管理、资源共享的运作方式,实行人事、经费、教学、考核等管理模式的统一”。在无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校长丁静看来,集团化办学不是简单的冠名,而是将下属校区的教育资源全面整合,并发挥牵头学校的品牌辐射作用,逐步实现优质资源效益的最大化。
  在教育集团建设的统一框架下,不仅实现了人事、经费和管理的“三统一”,还特别注重了实验小学文化内涵和办学理念的品牌共享。三年来,实验小学本部选派了10名教师交流到城西校区,同时城西校区选派了6名教师到本部学习。更重要的是集团各校区在教育管理上的高度统一,例如定期开展互查教案、推门听课等教学常规检查,共同反馈;集体备课、评课;同步开展相互送教活动;同步开展教育质量监测及质量分析活动;在同一平台开展教育科研等。
  截至目前,实验小学城西校区招了18个班941名学生,成为无为县城区的又一所名副其实的“实验小学”。而本部只招收一千五百余人。这不仅扩大了优质资源、均衡了生源分配、有效遏制了大班额现象,也让更多的孩子就近上了“好学校”,名校的辐射引领作用日渐凸显。
  “以前不想去城西,现在不想回去了。”张俊坦言,若不是控制,城西校区现在招收的学生将远不止这个数字。
  特色坚守,焕发出勃勃向上的生机活力
  9月30日下午,天空中仍下着雨,可在无为县第三中学城南分校的操场上,八(2)班学生在上体育课,跑了几圈后,全班学生在体育教师的带领下有序开展了足球训练。
  “我们学校可是被教育部批准的我省首批的一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呢。”正在训练的学生谈到本校时无不露出一脸的自豪。
  无为县第三中学城南分校创办于1969年,原为官镇初级中学(后改为第五中学),2014年8月更名为无为县第三中学城南校区,现有教学班9个,学生392名。从成立集团办学伊始,便确定了城南校区以特色学校作为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校园足球特色教学为先导,打造体教结合的教学模式,并在学校未来三年发展规划中把足球特色教学作为计划的重点,单独列项。同时,加快建立并完善初中、小学相互衔接的校园足球联赛体系,推动学校足球教育,加强学校足球文化建设,并参加了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芜湖区的17场比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女队获市一等奖(第三名),男队获市二等奖(第七名)。
  “在教育均衡发展的推动下,集团化办学正在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新型学校群体发展模式,但要让集团内的学校同步优质,就绝不能只停留在形式的聚集上”。在无为县第三中学集团校长王宏彬看来,作为教育集团的牵头校,其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成功的管理模式固然可以共享、共融,但更须明白,一所学校的特色往往需要多年累积和沉淀,务必保持集团内各校的特色坚守。
  追求高水平、有特色的办学理念是无为县第三中学坚持的追求,他们一直十分注重活动课的开展。近年来,在学科竞赛、体育比赛、小制作和小发明评比等方面获省级以上奖励六十多人次;在信息技术教学和竞赛辅导方面,参加省及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获国家级一等奖5人次、二等奖15人次,省级奖6人次,市(县)级奖40多人次,走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培养创新型学生的成功之路。同时,已连续12年获得县政府颁发的初中教学成果奖,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就是要让不一样的学生获得一样的精彩”。在王宏彬眼里,共赢是集团化办学的核心,特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不懈动力,牵头校要明确,集团化办学不是复制另一个自己,而是进行教育的协同发展,从“虹吸效应”走向“填谷造峰”。
  文化再生 ,引领未来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初秋的苏塘,雨水浸润后流青溢翠。在无为县这个偏僻的村庄里,最崭新靓丽、最朝气蓬勃的当属苏塘学校了,绿树掩映着青瓦白墙的校舍,红旗飘扬在校园上空,琅琅书声传出教室回荡在空旷的田野。
  位于教学楼二楼的八年级教室里,从赫店中心学校本部来支教的英语教师汪萍正用电子白板给学生们上课。“来这里一个多月了,条件跟镇上的学校差不多,可带给我的快乐更多些”。汪萍说,她很喜欢这里的学生。
  “汪老师是英语名师,她的到来及时补上了我们这里的短板,作为功能室的主持教师,她将会给我校带来更多有益的帮助”。苏塘学校教导处主任利成明告诉记者,自两校实施帮扶共建以来,通过文化理念的传导、常规管理的共建、教学科研的共享,还有教师及行政管理人员的交流,苏塘学校不仅面貌一新,更成为了赫店中心学校的命运共同体。
  走进苏塘学校,这所农村里的学校让人感觉不到半点杂乱和无序。校园文化墙、教学文化牌、文明礼貌语……文化育人的氛围直入人心。同样的文化氛围,在赫店中心学校和赫店中心小学也有同样感受。作为无为县集团化办学的补充,乡镇强校与弱校的结对帮扶共建也结出了累累硕果,赫店中心学校与苏塘学校只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对一所学校而言,文化是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和积淀的为师生认同的群体价值观和核心理念,是学校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源泉,是其发展的根基与灵魂。”无为县赫店中心学校校长吴成兵对学校文化建设颇为上心。
  同样,作为集团化办学获得显著成效的无为县无城幼儿园,在“遵循规律,回归本真”的文化积淀里,一直着重提升教师以“敬业爱生”为核心的职业素养,倡导“精神重于专业,责任胜过能力”;着眼为孩子的一生奠基,倡导“根的教育”理念。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精神文化就像细胞分裂一般,慢慢地在同心分园衍生而开。
  “集团化办学的本质是价值引领和文化引领”。无为县无城幼儿园教育集团园长万迎春直言,制度只是保障了学校运行更为顺畅,而文化引领则凝聚人心,向着明亮的方向前进。


  三年来,无为县通过集团化办学和结对共建方式,不仅提升了基础相对薄弱的学校(或新校)教育水平,还打破了学校之间无形的墙,实现了教学经验、教育资源的共享,并快速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更使得城乡之间的均衡发展有了方向。
  据了解,无为县第三中学、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将扩大领办分校,另外还将新组建无为县杏花泉中心小学等教育集团。
  “教育集团的实质是通过名校的品牌效应,推动了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无为县教育局局长伍小平表示,实施集团化办学确实破解了义务教育的许多难题,但接下来要做的事、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集团化办学一直在路上。

无为县实验小学城西校区的学生在上课。
           □本报记者  晓  君/摄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