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教育:均衡之花开遍城乡
04版:专刊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215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6年10月12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215期  下一期
无为教育:均衡之花开遍城乡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本报记者 程榕娟等 发布日期:2016-10-12 13:45:42

□本报记者  程榕娟
  通 讯 员  吴明智  钱之俊

  9月30日,无为县昆山乡前门小学的校园里,五年级学生王子杰和同学们快乐地玩耍着,胸前的红领巾因为跑得过快,偏向了一边。至此,王子杰已经在这上满一个月的学了。谈及新学校,王子杰开心地笑了,露出一排整齐的牙齿。
  王拥兵,王子杰的父亲,早年一直在江苏省打工,把孩子带在身边就近上学。这两年听闻家乡的教育发展很快,加上有意回乡就业,今年8月,他带着孩子转学回到家门口的这所小学。“这里的老师都不错,书教得好,把孩子交到这,我放心。”王拥兵笑着说。
  与王子杰一样,今年秋季学期,不少原先外出读书的学生都选择转学回来,生源回流现象明显,仅一年级就有二十多名学生从外地转学回来,他们中多半是从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等沿海城市转学回来。而这在生源普遍流失的农村学校中,成为不可多得的景象。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么一所名不经传的农村小学成为学生和家长们的第一选择?是必然还是偶然?
  加大教育投入  学校成了乡村最美的风景
  位于昆山乡与牛埠镇交汇处的前门小学已有20年的办学历史,由原前河和车门两所完全小学合并而成。2000年,学校发展达到鼎盛时期,在校学生一度达1200名。因计划生育人口出生率下降、农民外出务工等综合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学校生源不可避免地急剧锐减。
  “这两年农村学校生源萎缩得很厉害,不少学校都招不到学生了,我们响应县里的号召,进行了一些布局调整,目前昆山乡共有12个小学(含教学点),两所初级中学,前门小学属于保留的这部分学校”。昆山中心学校副校长苏更生说,布局调整后,师资等教育资源得到整合,农村学校的发展处境开始有些好转,像前门小学这两年在校生数基本上都保持持平状态,今年在校生数达312人。
  9月30日上午,走在前门小学的校园,古色古香的围墙,粉刷一新的教学楼,随处可见的名言警句和经典诗词,伴随着琅琅读书声,校园里充盈着活力和朝气。
  10时30分,一(2)班学生在上美术课,讲台前硕大的投影仪上,一只小蜜蜂飞过花丛,落在一个又一个五颜六色的花朵上。“小蜜蜂发现了一朵月季花,大家看看,这朵花是什么颜色的?你能画出它的形状吗?”教师的话音刚落,台下齐刷刷地举起小手。
  透过窗户,记者看到学生们在教师的带领下听得入迷,不时低下头在画本上认真地画上一笔。
  “从2013年开始,学校开始用上‘班班通’设备,上课有声音、有图像,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以前没法上的音乐、美术课,现在成了孩子们最期待的课。而这在以前是不敢想的”。校长张奋起说,2008年,他初到前门小学上任,当时学校条件很简陋,找遍全校只有一台老式电脑,更别提“班班通”设备,现在不仅每个班都配上了“班班通”,教师们都有了办公电脑,无论是备课还是教学,真正实现了教育现代化、信息化。
  对于学校的变化,教导处主任章林同样感同身受:2013年,政府投入18万元为学校配齐了“班班通”设备,投入了近10万元建造了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广播室、实验室等功能教室,同年投入22万元改造了运动场;2015年斥资70万元加固综合楼,投入10万元安装上触摸一体机电脑,同时为每个班添置了图书柜……“可以说,学校这几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学设施、教学条件都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善”。章林说,这点点滴滴的变化,一点点拉近了城乡教育间的距离,城里学生能看到的图书,农村学生也能看到,城里教师用的交互一体机,农村教师也都用上了,优质的教育资源正辐射到越来越多的学生。
  其实,不光是前门小学,放眼该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近年来,得益于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无不有了质的飞跃。据县教育局学校建设服务中心主任伍先锋介绍,该县先后投入8874万元,实施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优质达标工程,优化80所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其中70所学校建起了塑胶运动场,而在2012年以前,该县没有一所公办学校拥有塑胶运动场。
  锻造教师队伍  教师成了学校最靓的名片
  在农村学校生源普遍锐减的当下,要想留住学生,光靠美丽、整齐的校园是远远不够的,是否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才是家长们最看重的。
  正是意识到这一点,从2014年,该县在乡(镇)学区范围内推行新招聘教师“无校籍管理”,新分配来的大中专毕业生只和中心学校签订用人合同,不再固定分配到某一所学校去。“简单的说,就是今天这所学校缺这个学科的教师,你今天就到这所学校去教书;明天那所学校缺教师,就去那所学校教书。这样,学区范围内教师都盘活了,缓解了学校间教师富余和不足的问题了。”县教育局人事股股长李海华说。
  同时,为了解决教师结构性缺编的问题,该县不断完善教师补充机制,克服财政压力,招聘了相当一部分教师,补充到教师队伍中。在县教育局人事股提供的一份数据中,记者看到,2014年,该县招聘了120名教师,2015年招聘了122名教师,2016年招聘了185名教师,这些教师多以音乐、体育、美术学科教师居多。“这些新鲜血液补充到全县教师队伍中,一是激活了教师队伍的活力,二是教师队伍结构趋于合理,平衡教师年龄结构,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李海华说,教师队伍的建设直接影响着全县的教学质量,在今年中考、高考中,该县均交出不俗的成绩单。
  受益于这两项政策,这两年,前门小学的教师队伍趋于合理和优化,目前在职教师23人,50岁以上的教师仅3人,年轻教师占到70%。“现在这支教师队伍肯定比以前的好,单看年龄结构就很合理,老教师不光教学精力有限,接收新事物也会慢许多,不像这些年轻教师,培训一下就都会用‘班班通’,现在每节课都用,不用都不习惯。”张奋起说。
  徐小磊,2008年分配到该校,成为全校第一个专业英语教师,经过八年的教学相长,成长为学校难得的“多面手”,语文、数学、英语教学科科都很出色,多次在教育教学中获奖。采访时,她正在学校下面的田蒲教学点支教。“这些专业素质过硬的教师下去后,当地学校的教学质量都有了看得见的提升,有的学科抽考平均分比中心小学成绩还要好。”张奋起笑着说。
  据统计,近年,前门小学共补充了六位新教师,派出八名教师去教学点支教。他们的到位、到岗,确保了农村学校开足、开齐了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提升了学校的办学质量,让更多的学生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的教育。采访中,不少家长都对前门小学的教师树起大拇指,有爱、专业、负责成了家长们夸赞最多的词语。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鼓励教师交流、去偏远薄弱学校支教,该县视条件艰苦情况给予一定金额的补助,像昆山乡,支教路程最远的教师一年可获3500元交通补贴,路程近的教师一年也可获2000元交通补贴。此外,这部分教师还将在评优评职称方面予以优先考虑,这些配套措施确保了教师交流逐渐走向常态。
  狠抓素质教育  校园成为学生的快乐家园
  在前门小学的会议室里,两面墙上挂满了学校历年来所获的荣誉,办学20年,先后被评为昆山乡“教学管理先进单位”、“教学质量先进单位”,“无为县示范小学”、“芜湖市绿色学校”、“芜湖市首届阳光体育示范学校”……大大小小的荣誉牌匾见证着这所农村小学的蝶变。
  “小学教育最主要是为学生打基础,让学生有一个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有一颗健全的心灵,所以这些年,学校大力执行县里的规定,发展绿色教育”。张奋起说,学校严格执行课程方案和课程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特别要开全体育、音乐、美术、计算机、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决不允许学校因考设课,决不允许教师用应试课程挤占非应试课程。同时,充分发挥实验室、计算机教室等功能室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从2014年开始,每天上午9时20分至10时是该校阳光大课间时间,全校学生进行跑操运动,而这一跑,不仅跑出了学生的精气神,也让学校一举获县阳光大课间比赛二等奖、芜湖市首届阳光体育示范校。如今这40分钟的阳光大课间成为该校一张响当当的名片。
  “这两年,倡导特色办学,几乎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一项特色,如无为中学的科技创新、第二中学的手球运动、实验小学的艺术教育、杏花泉小学的科普教育等都办得有声有色。”县教育局基础教育股股长朱学斌说。
  据介绍,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该县专门出台《无为县推进实施素质教育奖补资金实施办法(试行)》,自今年起,县教育局从教育附加费中每年安排专项经费,设立素质教育奖补资金,用于奖补素质教育工作成绩突出的学校和个人。

采访手记
无为教育的大有作为

  9月29日至30日,两天的采访,记者先后采访了无为县十里墩中心学校、赫店中心小学、杏花泉小学等学校,与前门小学一样,它们的硬件建设、教师队伍建设、课堂教学等正一步步向县城名校靠拢,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选择在家门口就读,方便,优质,低成本,家长的好口碑成了对学校最大的褒奖。
  一直以来,受生源质量、办学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农村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薄弱地带。无为县也不例外。近年来,为了让优质教育辐射到农村,让更多的农村娃享受到同等的教育,无为县政府和县教育局大刀阔斧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从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到全面改薄工程,再到教育信息化工程,无为县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校容校貌一年一个台阶,教学质量年年刷新,硕果累累。
  无为教育,大有作为。无为县教育局不忘初心,始终迈步在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道路上。


  无为县赫店中心学校教师汪萍支教到苏塘学校,教授英语和美术,给这所村小学增添了活力。
□本报记者  晓  君/摄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