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要多点岗位吸引力 对山区小学生开展自主管理的一点思考 乡村学校变空校需要科学应对
02版:时评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215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6年10月12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215期  下一期
乡村学校变空校需要科学应对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宿州市埇桥区教育体育局 梁 好 发布日期:2016-10-12 13:37:10

   据报道,全椒县八波小学耗资数百万元建成,但使用仅两三年就被“废弃”了。校内仅留存一所幼儿园,内有十几名学生与两名教师,小学则空无一人。当地教育部门回应,经过考虑,决定将该小学与县城内一所小学合并,原校址作为实验基地使用。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乡教育问题与矛盾愈发突出,其中最重要的难题就是城镇学校“挤”、乡村学校“空”,一方面,城镇大班额现象极为严重;另一方面,乡村学校生源严重不足。事实上,诸如全椒县八波小学类似的状况,在现实教育中并不少见,有些乡村中小学刚刚竣工,便已“人去楼空”,“空心校”、“一人校”并不少见,生源的聚减造成农村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也影响了教师的教育热情,制约着乡村教育的稳步发展。
   乡村新校变空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固然有社会发展的原因,但是,教育自身的问题,却不能不正视。要解决新校变空校,需要教育部门积极应对,全面出击。
   首先,要加强教育统筹,积极优化教育布局。社会在发展,城镇化的大趋势不可阻挡,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大潮流中,乡村人口逐步向城市聚集,城镇化率迅速提高,农村人口骤减,“空心村”不断出现,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而,教育的布局应紧跟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步伐,主动、积极、科学地调整,顺应城镇化发展的需要,以满足人口流动对教育的强烈需求。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大棋中,优化教育布局、科学规划学校建设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前提保障。应当认真开展区域教育布局规划工作,结合城镇化发展进程,按照区域常住人口规模、服务半径、交通优势等综合因素,合理布局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在切实保留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及教学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提高办学效益。
   其次,要加强师资配置,努力提高办学质量。近年来,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然而,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变却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严重问题。事实上,城乡教育的差距最重要的是师资差距。乡村教师年龄老化,学科结构不合理,专业素养不高,教育理念滞后,直接影响着乡村教育的质量。一些农村学生选择逃离乡村,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要解决乡村学校生源不足的问题,必须抓住师资这个根本。区域教育要优先保证乡村学校教育对师资的需求,通过建立乡村教师长效机制,不断优化乡村教师队伍,提高乡村师资水平,真正让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再次,要加强政策调控,严格落实招生政策。教育的均衡需要资源的均衡、师资的均衡、管理的均衡,同时更需要生源的均衡。城乡生源的流动,需要适应城镇化趋势,但是,也要避免无序流动的混乱状况。不能不说,在一些地区,城镇学校“挤”,乡村学校“空”,不乏政策原因,如城镇学校不能严格按照招生政策招生,“择校”现象泛滥,招生政策的无序与混乱,也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城乡生源的天壤之别。
   当然,要切实解决乡村学校生源不足问题,还需要努力提高乡村学校办学水平,让每所学校都成为优质的学校,每一名学生都能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让每一位农村学生都能享受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成果。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