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无为县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伍小平
□本报记者 程榕娟 通讯员 吴明智 钱之俊
2016年高考,无为中学八人进入全省文理科前100名,其中三人进入全省前10名,考生孙勇以703分位列省理科“状元”,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该县首位高考“状元”。无为教育再次走入大众视野,与其说是无为教育的强势回归,厚积薄发则更为贴切。
近年来,无为县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优先保障资金投入,均衡配备教育资源,义务教育实现了均衡、协调、健康发展,先后获评全省“两基”工作先进单位、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县、省教育强县等称号。教育优先发展的着力点在该县已变得具体而生动。
丹桂飘香时节,本报记者独家对话无为县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伍小平。
改革创新助力无为融入新芜湖
本报记者:2011年,对于无为县教育事业的发展而言,应该是比较特殊的,这一年,不仅是无为县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无为县区划调整到芜湖市的第一年。您刚好是这一年履新县教育局局长,可以说,您是无为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的参与者和见证者。现在回首,哪些教育举措给您留下深刻的印象?
伍小平:客观地说,行政区划调整初期,无为教育与芜湖市其他县、区相比,在硬件设施方面差距较大。但这对无为教育而言,是挑战也是机遇,所以我们在积极适应和融入新芜湖的同时,努力做好自身建设,聚焦关键领域,破解“瓶颈”问题,争取迎头赶上。
首先,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我们抓住六个项目建设,分别实施了城区教育翻番工程、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全面改薄工程、教育信息化工程、学前教育建设工程和校园安全保卫工程,投入大量的资金,全面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以全面改薄工程为例,仅2014年、2015年,我县投入资金6760.84万元,实施项目365个,改善140所学校校舍、校园。投入1417.77万元,完善学校实验室、教学仪器、文体器材配备。可以说,现在农村学校与城里学校的差距正不断地缩小再缩小。
其次,我们在通过前期的调研和讨论中,决定进行一些改革创新,如我们在2014年开始大力推进集团化办学,在城区,以第三中学、实验小学、无城幼儿园为龙头,组建了三个教育集团,以强带弱。在农村,乡(镇)所在地初级中学、中心小学与学区内其他薄弱学校结对帮扶,提高薄弱学校办学水平。同时,适应生源变化的新形势,适时调整学校布局,撤并无城职业中学、陡沟中学、石涧中学、蜀山中学、仓头职业中学、襄安职业中学等学校,优化高中布局和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依托县职业教育中心,成立芜湖电缆工业学校,优化职业教育结构。迁址新建第一、第四中学,新建第六中学,组建实验中学。今年,我县还将启动实施新一轮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工作。
这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我县正在努力探索高中办学的新思路,鼓励普通高中学校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像第三中学就先行先试,已经取得喜人成绩。对于民办高中学校,我们积极引进域外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提升办学品位。目前,马鞍山市中加双语学校与华星学校、安徽老庄教育集团与英博中学实行联合办学,华星、英博两所民办学校呈现新生机。下一步,加大引进域外知名教育品牌入驻我县。
由于持续不断的努力,在多轮区划调整、生源大幅减少的情况下,我县高考成绩一直在高位运行,二本以上达线率由2012年的32.9%上升到2016年的40.97%,连续五年超全省、全市平均水平。优异的高考成绩不仅为我县赢得省教育强县提供了有力支撑,也成为我县教育一张永不褪色的名片。
素质教育为学生终身成长奠基
本报记者:这两天通过走访学校,我实地感受到了各所学校开展得如火如荼的素质教育。那么,在您的顶层设计中,您是如何看待素质教育的?
伍小平:我希望我们的教育是多处开花,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不能只盯着分数,要让学生快乐学习、享受学习。事实证明,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 (下转第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