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活动中的习惯养成
12版:班主任驿站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210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6年09月28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210期   下一期
教学活动中的习惯养成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发布日期:2016-09-28 22:13:19

    有识之士一致认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欲行培养,现行认识。“习惯”这个概念有多层次的丰富内涵,它不仅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反复强化的产物,而且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觉地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倾向。因此,习惯养成是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反复练习、不断强化;习惯养成需要耐心、需要坚持、需要不厌其烦。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谈得上具备良好的素质。具有良好的习惯和素质,就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最终成功提供了扎实的支撑平台。本期班主任驿站,我们走进青阳县蓉城镇第二小学,听听该校班主任有何看法和见解。


特别点评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青阳县蓉城镇第二小学校长  凌云龙
    习惯的培养不能包罗万象、泛泛而行,而应抓住做人、做事、学习、生活这几个方面的关键和重点展开行动。小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起点阶段,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起始年级尤为关键。我校结合课题《小学低年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心育策略》展开理论和行动研究,较全面、系统地推动好习惯的养成。
    班主任的作用尤为重要。班主任是孩子人生的奠基者、学业的引路人、好习惯的培训师,自然要精通习惯养成的方法和规律。我们定期开展的“班主任”论坛、讲座、沙龙、交流会,为班主任的成长和专业发展搭建了多样的平台。
    培养好习惯的方法也需要创新。现在的孩子“见多识广”,有鲜明的特点,还有突出的优点、明显的缺点。很多时候,培养习惯的老办法不管用。科技、网络的发展为方法的创新提供了极大可能,我校班主任在实践中很有针对性的一些新方法十分奏效。可见,教育是培养好习惯的基石!


一年级晨读习惯之我见
□(101)班班主任  章  敏
    对于一年级的班主任工作,我感受颇多。特别是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我认为最不易,但也最为重要。
    初入小学校门的孩子,自我约束力差,习惯的形成过程中容易出现反复。“一日之计在于晨”,我决定以晨读为切入点,开展读书习惯的养成训练。
    有一部分学生到校较早,由于没人组织,他们就充分发挥了好动的天性,玩玩闹闹。这样,既有安全隐患,又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对此,我选定五名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授予“领读长”称号,“委以重任”——每天值班领读。班长、副班长维持秩序,每人包两组巡视。各组组长面向本组同学,观察晨读情况,每天一统计。一周下来,在班会上,对表现优秀的学生,我会和同学们为他们鼓掌,并在班上的“快乐大比拼”板块的“爱读书”栏目里贴上小红花,一开始有一些贪玩的学生不能适应,我便在班级上承诺:表现好,你们都可以当上“领读长”。不久,他们当中果真诞生了一名“领读长”。
    晨读的内容也需要精心选择。我要求学生以读课文为主,读通、读熟,熟读成诵。但是随后发现课文读得多了,学生不再感兴趣。于是安排了《三字经》等适合一年级小学生诵读的内容、《小学语文课文同步拓展阅读》等充满趣味的内容以及小故事和儿歌。
    现在,我班已涌现了多位“领读长”“阅读之星”。课前自由散漫的现象已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琅琅的读书声,良好的读书习惯正在养成之中。因此,我想说:孩子是天真、向上的,只要给予他们表现、展示的舞台,他们就会释放出无比的热情。

晨读——最美的开始
□(102)班班主任  方智慧
    “一日之计在于晨。”早晨是人的记忆的高峰期,也是开展晨读的黄金时段。让学生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开始一天的学习,无疑是最美的开始。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早晨,当孩子们迎着朝阳走进校园,他们像一群快乐的鸟儿,精力充沛。如果任其发展,教室里不仅会乱哄哄的,还会发生打闹现象,既浪费了早晨的大好时光,也不利于班级的管理。因此,组织晨读要从第一个入校进班的孩子开始。让第一个到班的孩子做当日的“阅读班长”,请他端坐在讲台上大声领读。在朗读的氛围中,陆续进班的孩子自然就会静下来,自行融入到读书的行动中来。这样,在不经意间,孩子们吵闹现象也就自动消失,琅琅的读书声使班级的一日学习常规有了一个好的开始,也使清晨的校园充满活力。
    晨读不仅仅是班级常规管理中的一项内容,更是学生学习生活的持续活动。为使每天的晨读活动有延续性和连贯性,可以将晨读的时间根据需要进行合理的分配:早读课前的时间用来朗读背诵课本中需要记忆的课文句段,早读课时间诵读经典内容。诵读形式可以是齐诵,也可以是领诵,赛读。学生为了在晨读中更好展现自己的阅读鉴赏能力,课外时间都会跑书店、上网找资料。这样,课余时孩子们在操场追逐打闹的就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孩子们读书品书的身影。朗读的声音、品读的身影,营造出浓浓的书香,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添上了文化底蕴。
    古人云:“松声、涧声、琴声、鹤声……皆声之至清者,而读书声为主。”确实有效地策划组织好晨读活动,就能让每一次晨读成就孩子们的快乐,成为一天最美的开始。

一切从细小处做起
□(103)班班主任  张颖慧
    “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一年级是良好习惯培养的起点时期。作为“万丈高楼平地起”的铺路人,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应格外关注细节,一切从细小处做起。
    一年级的学生不论做什么,都必须一点一滴地从头教起,而且要不厌其烦。比如 “课前、上课、放学、作息、读书、放书、发言、握笔、听课、扫地、放桌椅……”这些看似不大的事情,都得靠老师一一教他们怎么做。但是,因为年龄和心理发展阶段特点,他们对这些事情和要求常常应接不暇,顾此失彼。根据一年级小学生心理特点,我采用了“三法”。
    儿歌帮牢记  为了小学生牢记基本规则和要求,我从网上找来一些儿歌,比如:“上课铃声响,快快进课堂”;“要发言,先举手,老师叫我再开口”;“排队时快静齐,上下楼道靠右行”。
    手势表用意  我先创编一些基本的手势,表示一些用意和要求,再教学生学会看我的手势。这样一来,到了课堂上,学生一看到我手上的动作,就立刻明白我的用意和要求,并做出相应的反应。
    口令来规范  我采用一些固定的口令和学生对话,如:师说:“一二三!”(生答:“坐坐正!”);师说:“小眼睛!”(生答:“看黑板!”)在一问一答之中,学生边说边做,言行就得到了规范和统一。
    通过这些方法,我在课堂上时时提醒学生注意每个细节,让学生明白自己要怎么做,不知不觉中,学生的行为得到了规范和强化。我在每个课间都进教室,不是提醒他们课间好好玩耍,就是帮助他们整理桌椅,收拾好书本和文具,用言语和实际行动告诉他们如何管理自己。对于做得好的,给予表扬,贴小红花奖励。慢慢地,学生都会照着我的样子去做。
    一年级老师的教育工作事小且多、事细而烦,既要面面俱到,又要件件求精。因此,我还注意倾听学生的心声,发掘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帮助他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怀揣一颗赤诚的爱心,喜看孩子们的点滴进步,竭力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幅赏心悦目的图画。

让美好的种子在幼小的心中生根发芽
□(104)班班主任  李春保
    在本学期“学雷锋做好事”活动中,我们104班的小学生表现最积极:同学们接到任务后,纷纷行动,拍下自己的活动图片;在学校“学雷锋做好事”事迹图片展中,我们班的同学“出镜”最多,活动内容也最丰富。“学雷锋做好事”的种子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已经生根发芽!
    作为班主任,我是如何动员孩子们的呢?
    利用班队课正面引导  “人之初,性本善。”一年级的小学生本性善良,做好事上,不会缺热情,只会缺引导。我在活动前的班队会中,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和讲解雷锋事迹,宣传小学生学雷锋事例。
    巧用照片弘扬正能量  我要求同学们在家长的帮助下拍下学雷锋活动的照片,及时传到我的QQ上。第一个交来照片的是徐子芊同学。只见她在莲花广场捡垃圾,弯下小小的身子,一手拿袋子,一手捡起烟蒂。接着吴克航同学、章婕妤同学都发来照片。我运用相册软件,将它们制作成图文并茂、主题突出的音乐相册。学生和家长们看到相册后,受身边事迹的影响,立即行动起来,全班同学以各自的方式陆续参加了此次活动。从他们微笑的脸庞上,我们看到了活动的精彩。
    集体行动掀起活动高潮  趁着全班同学、家长学雷锋的热情高涨的劲儿,我随即发出了一起去敬老院看望、慰问老人的倡议。大部分同学、家长积极响应。大家相约来到敬老院,慰问老人之后,就迫不及待地做起好事来。这些同学、家长在一起团结合作做好事,不怕苦、不怕脏,干劲十足,真正掀起了学雷锋做好事活动的高潮。大家笑得非常开心,强烈地感受到了助人的快乐。
    开展学雷锋做好事活动,既培养了学生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美好品质,又进行了讲卫生、爱干净的行为养成教育。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年级是小学的起始阶段,只要认真、持续性地开展“学雷锋做好事”活动,美好的种子就会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

小圆圈 大作用
□(302)班班主任  吴玉东
    听课是学习的中心环节,是学生接受知识的重要途径。在课堂上专心听讲,是学生接收信息、汲取知识、学好文化、受到启迪的基本保证。但低年级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心智不够成熟,自控力较差,往往难以专心听讲。仅靠纪律的强制约束,效果也不够好。在实践中,我采用了画圆圈的做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每节课开始前,我在黑板上画一个小圆圈,让学生盯着圆圈看一分钟。老师在这个时间做的就是监督,及时点评,表扬做得好的同学,批评做得差的同学,以培养学生注意力持续的品质,同时,也在引导学生将注意力快速向课堂聚焦,为即将开始的教学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从神经解剖学和心理学角度分析,课间学生进行了充分的活动,神经系统还在运动状态的兴奋中,心理还处在过度亢奋中,即使新课开始了,学生一时也难以做到专心听讲。这时候,需要一个短暂的过渡环节。画个小圆圈,进行一两分钟的注意力品质训练,就能让学生的身心“静”下来,快速转入新课的学习。
    此法训练的开始阶段,学生很快就能安静下来,但不能持久。不一会儿课堂又“热闹”起来,学生注意力有所下降。此刻,老师及时提示下课堂纪律,学生注意力一般又能重新集中起来。这个阶段,盯圆圈的训练不能中断,应坚持下去。
    经过持续的训练,学生持续注意的品质在不断提高。一个月后,老师在课堂上提示纪律的次数就会明显减少。一学期下来,课堂上基本不用提示纪律了,上课也变得轻松多了。
    小圆圈,大作用。只要长期坚持,学生注意力品质就能提升,继而形成专心听讲的良好习惯,课堂教学自会事半功倍。

将倾听变成一种习惯
□(504)班班主任  朱雪峰
    现在的孩子胆子大,知识面宽,思维活跃,再加上父母的宠爱,他们自有一种先天的优势。而现在的老师,新课改、新理念、新思路接受得快,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诸如“我最棒”、“我能行”的个性张扬不绝于耳,在如此情景下,这些活泼好动的孩子,既好教,又不好教。
    新课改提倡张扬个性,并不是一味迁就,提倡鼓励自信,并不是包庇错误。个性过度张扬,往往造成意识膨胀,结果是我行我素无法无天。在这种情况下,主要矛盾不再表现为知识的传授和思维的激活,而表现为行为的养成与心性的调适。我们必须教会学生学会倾听,倾听是对人的尊重,是文明人的基本素养。
    如何将倾听变成一种习惯呢?我觉得有必要处理好两种关系,一是动静关系。人由静入动易,由动入静难。小孩好动是天性,人始终处在动的状态,是很难深入思考问题的。在天长日久的教学生涯中,要教会学生在安静中享受学习的习惯,教会他们享受孤独的能力,因为独生子女,在家很少与同龄人交流,教师要善于变外在亢奋为内在亢奋,变短期亢奋为持久亢奋。二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在适度张扬个性的同时,强化一些规范,做到个性与共性的和谐统一,既不过于强调共性而压抑个性,也不能以迁就个性而失范。妄自菲薄与妄自尊大是人性两个极端。思维活跃,努力去表达当然没错,但倾听别人的意见,不也能丰富自己,从另一个层面激活思维。
    善于表达当然好,急于表达也没错,耐心倾听却是一种修养。在大力提倡个性张扬的时代,对于今天的孩子来说,学会倾听尤其重要。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戴燕、李娅妮编辑采写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