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非义务教育阶段投入不足
十二五期间,学前和高中教育发展很快,但是因为底子薄、欠账多,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标准没有建立,经费投入缺乏长效机制,公办幼儿园和普通高中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
一是学前教育资源仍然缺乏,目前,全省在园幼儿185.6万人,仍有40多万幼儿没有入园。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的较快增长是建立在低水平、内涵不丰富的基础上,无证民办幼儿园(看护点)4100多所,幼儿38.2万人,这些幼儿接受的是低质量的学前教育。二是现有幼儿园结构不合理,公办幼儿园比重低,只占全省幼儿园总数的36%。三是高中经费投入标准偏低且欠债较多。2014年普通高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2176.56元,比全国平均水平少523.03元。另外,公办普通高中因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以自筹、贷款和社会融资等方式背负债务已达46.9亿元。此外,取消高中招收择校生使得约占事业收入三分之一的择校费失去来源,学校发展捉襟见肘,日常运转矛盾和问题更加突出。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十二五”期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绩显著,全省有70个县区已经通过国家验收,占全省县区总数66.7%,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2个百分点。但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2013~2014已通过国家认定的40个县区中有个别县区均衡发展差异系数指标不降反升,甚至超出国家规定限度。将在2016~2017接受国检的35个县市区中有8个县小学、初中综合差异系数有1-2项不达标,另外超过半数以上的县区在校舍建筑面积、运动场地面积、生均图书册数、生师比以及生机比等均存在缺口。产生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除了财政投入不足外,也有其他层面原因,特别在城镇化进程中,进城务工人数及随迁子女人数呈上升趋势,造成义务教育阶段有入学需求的适龄儿童人数增加与现有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及其建设滞后之间的矛盾。为了能够实现2017年全省县区义务教育均衡全覆盖的目标,如何采取更具针对性措施,付出更多的努力,以巩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成果并继续提升各项工作成效成为当前的主要任务。
城镇义务教育大班额问题仍然突出
城镇义务教育大班额问题在“十二五”期间得到有效控制。2015年,全省小学大班额比例较2010年降低7.6个百分点,比全国低3.1个百分点;全省初中大班额比例较2010年降低36个百分点,比全国低6.7个百分点。但随着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城镇学校逐步成为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就学主体,城镇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据统计,2011~2015年,全省在县镇以上学校就读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占学生总数的比重(参见右上图),四年中,小学提高17.3个百分点,初中提高15.2个百分点。随着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人数增多,城镇教育基础设施的压力增大,出现生均校舍面积、图书仪器设备设施水平下降、学校教师不足等,客观上导致城镇大班额问题依然严重。2015年,全省义务教育超过国家规定班额的班级总数22953个,其中县城、建制镇大班额班级总数占全省大班额班级总数的58.4%,超过66人的超大班额的这一比重达到60.3%,说明县城和建制镇的大班额问题更为突出。
图:全省县镇以上学校就读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占学生总数的比重(2011~2015)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各项要求有待进一步落实
闻名遐迩的“亚洲最大高考工厂”六安毛坦厂中学,每年高考之际万人送考的场面令人震撼,令人心酸,更令人深思。这一现象折射出的恰是与当前倡导实施的素质教育所格格不入的一面。为了高考这件“人生大事”,学生及其所在的家庭、学校可谓倾尽全力,因沉重的课业负担而身心健康受损的学生,在班级陪读至深夜的教师以及陪同孩子频繁往返于各种课外辅导班、补习班的家长。因此,以高考为首的竞争好学校的考试成为落实素质教育最强劲的对手。不改革高考评价制度,不建立与素质教育相配套的教育评价制度,不发挥综合素质评估在教育管理中的导向作用,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素质教育的落实问题。而重智轻德、智、体、美的传统教育观念以及教师素质尚不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等问题,也是在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过程中有待着重解决的。
师资队伍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时应进行整体规划、统筹安排,特别应充分考虑师资队伍结构问题,目前安徽省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队伍在学科、性别、年龄、学历层次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结构不合理。
学科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教职工总人数不缺的情况下,许多教学岗位却又空缺,主要是非专任教师所占比重偏大,另一方面,体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小学科教师严重缺编。从师资队伍的性别结构看男女教师比例严重失调,学前教育基本是女教师女园长“一统天下”的局面,小学段男、女教师比例严重失调,在本次“基础教育公众满意度”调研访谈过程中,许多家长反映男教师将成为小学的一种“稀缺资源”,有的孩子所在班级任课教师从一年级入学到六年级毕业仅有一位男教师。年龄结构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年龄较大的教师所占比例过大,特别在农村地区教师老龄化现象严重。在学历结构方面高一层次学历教师比例偏低,在长三角地区,上海、浙江和江苏义务教育阶段高一层次学历教师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安徽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师资队伍存在的多种结构不合理,除了从教育自身找原因,也要从教育根植的社会层面寻找原因。以性别结构不合理为例,造成幼儿园、小学以女教师为主的原因既有目前师范生中男少女多,女生在教师招考等多种考试中表现更优秀,也存在男性在社会中承担更大经济压力与中小学教师收入偏低的矛盾,在合肥某知名民办幼儿园,曾招聘过对幼教事业满怀热情的青年男教师,但是基本都因为巨大的生活压力而选择离职。
学生发展需要的教育合力对家庭教育、家长素质提出新要求
教育的责任已经不再是学校独自承担,而是需要政府、社会、家庭的积极引领和共同参与,目前与学校联系更为直接紧密的是学生家长,但是家长缺乏科学教育理念引领和方法指导是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而家庭教育缺失却是绝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现实问题。潜山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据统计全县近60万人口中,外出务工人员约12万,农村留守儿童比例达90%以上,潜山县目前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6万多人,留守儿童近3万。以潜山县天柱山镇河西村为例,河西村林郭慈贞纪念小学校长周晓春统计,目前该校学生共有109人,留守儿童的比例在93%左右,“女生占比稍微偏多一点”。由于缺乏来自父母的直接保护,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生活失助、学业失教、安全失保、心理失衡等现象。
家庭教育之所以面临诸多问题,这与其长期未受到足够的重视有很大关系,家庭教育早于学校教育,伴随人一生的发展,特别在个体的早期发展阶段(青年期以前)至关重要,但是自学校教育产生后特别伴随着近代公立学校教育大规模发展,其受重视程度已大不如学校教育,人们的观念层面也习惯于学校教育比家庭教育更主流更有用的定势,不过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意识到个体发展是受到多个因素影响,当代社会的家庭教育又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流行于西方国家的“在家上学”便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如何培育家庭和谐育人氛围,提升家长教育子女能力以更好在家庭与学校间有效互动形成教育合力,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
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改革,教育治理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推进管办评分离,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是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依法治教的必然要求。但是现实中管办评分离的推进面临着诸多困境。
从政府层面来说,难点和焦点在于能否真正简政放权,由于从中央到地方未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对政府放权后的权力清单做出详细规定,所以教育中越位、缺位、错位的现象普遍存在。在学校层面,学校要自主发展,可是学校是否具备了自主发展的能力?从目前的情况看,作为办学主体的校长和教师,一方面存在自主办学意识不强,另一方面意识和理念是有了,但是能力和行动力却滞后很多。从引进第三方测评或政府购买服务层面上看,存在社会组织机构仍不健全,数量不足、人力不足、专业化程度也没有得到较好的培育等问题。以教育评价为例,省、市成立的教育评估院,虽然可能会有相当的专家学者参与,但短期内苦于人力、财力等问题,很难做到全面铺开去开展方方面面的工作,特别在基础教育领域,点多面广,教育评估的内容也十分繁杂,经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其次,与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评价相比,第三方评价存在成本高、周期长,反馈与矫正不够直接的问题。
(本组稿件由本报记者苏锐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