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2013年底,合肥市接受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国家认定,包河区以安徽省第一名的成绩顺利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认定。均衡发展是一个永远没有终点的过程,作为安徽省首批接受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国家认定的6个区之一,走过了“均贫富”阶段的包河义务教育,在内涵发展的新阶段该如何承前启后?处于“后均衡时代”的义务教育又该有什么新的追求?
□本报记者 苏锐 吴晓霞
特约通讯员 周 妍
“投资教育就是投资经济、投资未来。”合肥市包河区在从“全省第一城区”到“全国双百强城区”的跨越赶超中,始终突出教育优先发展,安排最多的资金投向教育,吸引最优秀的人才从事教育,努力将“学在包河”打造成包河事业发展的一块“金字招牌”。
据了解,包河区下辖7街、2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和2个街道级“大社区”,区域面积340平方公里(含巢湖水面70平方公里),人口126万。2015年包河区经济快速发展,在“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排名中,综合实力晋级第54位,稳居“全国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区”第13位,是全省排名第一的“双百强”城区。
包河区教育体育局局长陈雪梅向记者介绍,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全区牢固树立“抓教育就是抓民生、抓发展、抓未来”的理念,全力打造品质教育。全区现有区属中小学48所,其中普通高中2所、初中10所、九年一贯制学校6所、小学30所,在校学生73338名。另有驻区高校附中2所、民办中学3所。现有幼儿园67所,其中省一类幼儿园7所、市一类幼儿园13所、普惠性幼儿园39所,在园幼儿20289名。区属中小学、幼儿园共有在职教师4043名。
2015年包河区先后荣获“全国校园足球试点区”、“全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实验区”、“第四届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2014年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先进单位”、“安徽省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区”等荣誉,更是成功接待了德国总理默克尔访问金葡萄小学,接受了国务院来包河区开展体教结合工作中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专项督查、国家发改委城镇化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情况调研,承办全国学校品质提升现场会和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工作者研修班观摩,均获得好评。
依法加大教育投入 科学安排教育经费
持续加大教育投入 依法保障教育投入稳定增长,确保“一个提高”“三个增长”。2015年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额的比例提高5.03%。2015年财政经常性收入比2014年提高1.72%,2015年公共财政教育拨款比2014年提高22.64%,2015年公共财政教育拨款比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20.92%。小学、初中、高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也分别增长15.56%、1.22%、13.34%,小学、初中、高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分别增长了0.29%、0.17%、1.76%。
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在加大教育投入的同时,包河区科学安排教育经费,强化教育经费监管,切实提高经费使用效益。一是建立了教育经费预算制度。学校每年自主选择申报优势项目,说明项目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经区教体局评审通过后由学校自主实施。一年后,对项目绩效进行评估,对绩效较好的项目加大投入,对绩效较差的项目减少或终止投入,促进学校科学使用经费。二是设立专项经费扶持制度。区级层面设立“体艺2+1”、科技创新、教科研、素质教育成果奖等专项经费,全力支持学校发展特色项目。该区还在全市率先推行“机器人”项目政府买单,学生使用。三是加强经费使用监管。联系专业机构,定期对教育经费使用进行审计,启动教育投入绩效评估。
提高教师福利待遇 包河区中小学教师医疗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含奖励性绩效工资)比例与区直机关公务员一致,分别按8%和20%执行。2015年中小学教职工人均工资相比2014年,增长4.31%。对长期在农村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给予每月300—500元交通生活补助,去年对乡镇教师给予津贴补助,根据教龄时间长短,分别给予每月200、260、330、410元的补助。从2015年9月1日起,对在岗教职工实行工作日午餐补贴,区财政每月投入专项经费94万元。同时,积极营造全民尊师重教氛围,先后举办名校长、名师、名优班主任及“包河好老师”与企业家联谊会,调动社会资本投入教育的积极性,为名优教师开展工作研究提供必要支持。
强化人才队伍保障 大力培育名优教师
优化优秀教师补充机制 通过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绿色通道引进、接收免费师范生、引进体育艺术紧缺人才等途径,补充优秀教师,吸引高端人才,优化结构比例,为教师队伍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015年,公开招聘教师158名,“绿色通道”引进省市“教坛新星”等优秀教师38名,接收免费师范生38名,引进体育、艺术专业人才23名,教师补充数量位居全市第一。为加强特殊教育工作,包河区专门从北京师范大学引进了2名特教专业免费师范生。
创新卓越教师培养机制 安排教师培训经费924.39万元,全年累计培训18000余人次,圆满完成国培省培市培任务。先后举办中小学校长、中层干部、名优班主任、新入职教师、后勤管理人员等各类人员的区级菜单式特色培训。150名校长、园长在浙江大学参加了高级研修;8名副校长赴北京、上海等优质学校参加影子培训;121名新入职教师在高校和基地校参加了新入职教师规范化培训。突出教师师德培训,大力评选表彰“包河好老师”,树立先进标杆,通过黄山书社出版《包河好老师》师德教育读本。建立6个名校长工作室、3个特级教师工作室、23个名师工作室、23个名优班主任工作室,并给予专项工作经费,一批中青年校长和教师在工作室中快速成长。2015年,包河区4名教师顺利通过安徽省第十一批特级教师评选。据不完全统计,在各类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课堂教学比赛中,教师获全国一等奖18人次、全省一等奖16人次、全市一等奖49人次。
健全教师队伍考核机制 实行教师队伍年度督导报告制度,定期对学校开展教师队伍建设专项调研。将教师队伍建设纳入“学校常规管理一日督导”指标体系,对16所学校开展了专项督导。在推进学校发展规划项目中,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重点项目纳入三年发展规划优先发展。高度重视师德考核,并作为学校和个人评先评优“一票否决”内容,通过自评、互评、学生评、家长评相结合的方式,每年对全体教师进行一次师德考核。在学校年度目标考核、素质教育示范校评估、素质教育成果奖评选和学校发展性协商式督导评估中,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考核或评估的重要内容,有力的推动了教师队伍健康发展。
创新发展激发活力 着力提升教育质量
优质普惠学前教育迅速扩大 深入实施学前第二期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园所建设,增加幼儿教育学位750个。引进合肥幼专托管公办园欣星幼儿园,新增公办园万泉河路幼儿园和零租金普惠园地矿家园幼儿园、仁和佳园等3所公办园,成功创建成合肥市一类园。发放2015年学前教育区级以奖代补资金440.6万元。强化对幼儿园和看护点的监管,建立街镇、教育、卫生、综治、消防、安监等部门组成的联合监管制度和“周查月检”、随访督查的动态监管机制。
教育集团学区联盟提升质量 进一步优化全区教育资源配置,统筹提升老城区、滨湖新区、十五里河片区、包河经济开发区等区域教育整体水平,成立合肥师范附小、合肥市第四十八中学等6个教育集团和南园学区联盟。各教育集团以教育教学和管理为纽带,充分发挥优质学校优势,通过品牌辐射、理念传输、管理互补、资源共享,带动集团内学校办学质量整体提升。学区联盟通过建立同一区域内不同学段之间学校资源共享机制,进行教育体系一贯性探索,推动成员学校在教育管理、课程建设等方面的深度互动。教育集团和学区联盟覆盖了36所学校和幼儿园,48000多名学生从中受益,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超过75%,该创新举措曾被市委《改革工作简报》选中予以推介。
重点项目建设提升学校品质 紧紧抓住合肥市“全国学校品质提升试验区”建设契机,通过项目带动,加快提升全区学校品质。推进教育信息化,强化信息技术应用,加大信息技术课程整合,通过智慧教育助力均衡发展。推进教育国际化,加强中西方教育融合,成功承办中美课堂教学比较论坛。与北师大合作开展第四批5所学校文化建设试点校工作,提升学校文化品位。与华师大合作,全区所有学校完成发展规划,绘就了发展蓝图。3所学校成功创建成合肥市第一批新优质学校。成立包河区中小学价值观教育联盟,建立中小学12年价值观教育体系,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全省109所学校少年宫负责人来包河区观摩交流。全面实施《森林课堂》地方课程,打破学科壁垒,引导学生走出传统课堂,走进自然,通过探究合作,既习得知识,又培育了环保理念。大力推进学生阅读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合肥市望湖小学图书馆获评全国2015最美校园书屋和全国最美基层图书馆。
“在‘安徽新中心、品质首善区’的建设进程中,我们将保持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着力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努力当好全省教育改革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采访的最后,局长陈雪梅如是说。

图为包河区2015年新入职教师汇报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