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需要给更多人获得感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中央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储朝晖 发布日期:2016-09-28 21:48:58 |
《安徽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与公众见面了。与全国其他省、市已经公布的此类方案相比,这个《实施方案》抓住我眼神的地方是那个“80%”。原文为:“深化普通高中招生改革,改变单纯以考试分数评价学生的方式,将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高中阶段招生录取的依据,示范性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区域内初中学校比例不低于80%”。
之所以这个“80%”吸引我,不只是由于多数省、市的方案中没有这样的内容,更是因为这个比例对全省教育生态均衡所发挥的作用。由于长期以来,各地均以单一思维的方式在一个地方办一所重点或示范学校,造成全国范围内的教育生态日益恶化,村里的孩子到乡(镇)里或县里上学,县里的有条件的家庭把孩子送到市里或省城上学,全国有条件的家庭都想把孩子送到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广州市上学,一线城市家庭又急于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国外上学。于是,一方面在乡村建起了大量漂亮的薄弱学校,另一方面在城里挤满了大班额超规模的学校,这两种学校都不可能办好,其结果是既误了城里,又误了乡下。这种学生流向对整个中国社会构成强大的抽吸作用,让乡村乃至一些县域的教育逐渐荒芜,最后波及到一些教育相对落后省份,也会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到中国的教育在整个人类教育中的地位。
所以,考试和招生是一个杠杆,怎样用好这个杠杆维护区域教育生态的良好对安徽省这样中部省份来说极为重要。就如同《实施方案》中所提到的,既要更加公平公正、科学高效,又要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优质、多样化教育的需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将优质高中学校的招生指标80%分派到区域内初中学校无疑可让更多的初中学校的学生有更多的获得感;若要维护正常的教育生态,还需要立足于村民的孩子与市民的孩子有同等的权利享受义务教育或属于公共产品的基础教育,人与人之间的权利平等延展开来就是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平等,无论这所学校的大小、所在区域,所处学段。于是,在高中阶段和大学阶段同样需要保证学校之间的平等,需要解决前些年形成的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独大问题,在一个区域内形成政府对多所高中学校平等对待、多样性发展、适度竞争的态势。
还有一个需要维护的是省内高校与省外高校的生态平衡问题,为此,一方面要给省内高校更大的自主权,让它们在全国乃至更大范围内争取更多的优秀生源;同时兼顾本省生源上学的利益。另一方面省内生源需要拓宽视野,保障他们在全国乃至更大范围获得录取机会。也就是说,要通过考试招生改革激活所有学段更多的学校参与平等竞争,才能形成更为良性的生态,才能为更多的学生提供获得感。
为此,考试招生制度的设计就不只是单向的选拔和淘汰的关系,而是担任了多向分流的职能,安徽省的《实施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有这种考虑,试图促进公平、科学选才,试图解决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学习负担过重,区域、城乡入学机会存在差距,中小学择校现象较为突出等问题。而彻底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有专业水平较高的多元自主评价,在这方面尚需要比较长的时间的专业评价实践加以探索。
所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需要与这一制度相关各方转变观念,从旧有的淘汰转向为尽可能多的人提供适合其个性潜能的就学机会;同时调整自身的定位,协调配合;尽可能保障和扩大学生与学校之间的双向自主选择权利,至少可以在省内先迈出半步。
|
发表评论 | |
评论标题: | |
评论内容: (500字符) |
|
验证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