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洪一线的教师风采 博望区:教师志愿者成抗洪救灾主力 一个人的阅览室 繁昌县:局机关心系双联村汛后上门走访 肥东县:首批党员先锋队奔赴抗洪一线 云南省爱心企业为抗洪部队捐赠三百万元咖啡
03版:前线人物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190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6年07月27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190期  下一期
博望区:教师志愿者成抗洪救灾主力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特约记者 汪 柱 柴家峰 发布日期:2016-07-27 15:06:51

    自6月30日以来, 受连日强降雨影响,马鞍山市博望区内外河水位大涨,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遭到严重威胁。在灾害和困难面前,一批教师志愿者积极行动起来,踊跃投入到抗洪救灾工作中,帮助受灾群众渡过难关。
   志愿服务暖民心
   7月1日晚,居住在石家新村的博望中心学校教师李红花家房屋受灾。7月2日上午,她在将家人安全移送到新市老家后,并没有选择在家照顾老人、孩子,下午便毅然决然地赶往博望镇文化站,加入到志愿者行列。于是,在博望区抗洪救灾一线,留下了她一串串不知疲惫的倩影……
  7月3日上午,博望镇大王庙埂堤水情告急,抢险人员严重不足,急需一批志愿者。得知消息后,李红花冒着磅礴大雨匆忙赶到大堤,承担起装沙袋的任务,并一直坚守到7月5日傍晚险情有所缓解后才撤离。7月6日,已忙碌三天的李红花还没有从疲劳中走出,却又继续活跃在新城指挥部救灾物资储备点。7月7日,其身影先后穿梭在长流东湖东埂堤坝、威士顿救灾物资储备点……
  在亲临自家受灾及帮助群众抗洪救灾的场面后,李红花急切地感受到救援物资的重要性。7月4日,她在同事、同学、朋友圈子里牵头发起了向博望受灾群众捐赠的倡议。很快,博望中心学校、和平小学、三杨小学等校的教师、学生家长,以及新博第一中学1998届学生和一些社会爱心人士等都积极予以响应。7月5日晚,她托朋友连夜购回了价值9700元的踏花被、空调被、凉席、雨衣、雨鞋等物品,并及时送到安置点;7月7日中午,从江苏省泰州市购置价值5400元的55张充气床;7月8日中午,从江苏省南京市购买价值5200元的875顶草帽;7月8日晚,她们奔赴市区购买药品……
  像李红花这样心系两头的教师志愿者还有一批人,如三杨小学校长徐晓东、龙泉中心学校校长张桂华、和平小学校长张德斌、沙埂小学校长鲁家墩……作为志愿者,他们要随时听从区里的统一调配,赶往抗洪救灾现场装沙袋、送发救灾物资;作为受灾群众后备安置点的学校负责人,他们不仅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而且还要密切关注学校周边村庄汛情,确保需要时能够及时安置到位;作为爱心人士,张德斌和鲁家墩等还向安置点捐赠棉被四十余床。“我们每一个教师志愿者都是一颗红心两个准备,坚决服从组织安排。”博望区教师志愿者发起人徐晓东如是说。7月7日,张桂华赶往龙泉中心学校,统筹安排正在入住的五十余名受灾群众。
  不畏艰辛敢担当
  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他。周家森,博望中心学校退休教师。自7月2日以来,先后奔波在博望镇大王庙、长流东湖东埂堤坝等地,和年轻人一道装沙袋、排险情。家人和朋友多次劝告他歇息,可是执拗的他却一直继续着。“灾情来了,我的体质还行,我在家里呆不住呀。”周家森质朴地说。
  家住博望区的和县历阳第五小学教师曹雅惠原本可以利用暑期的时间调整一年来两地奔波的劳累,但是在灾情面前,她却放弃了休息,坚定地前往救灾物资储备点帮助搬运物资。博望中心学校劳务派遣教师吴海琴、顾小玉等人在刚刚参加2016年全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统一笔试后,没有选择在家安心准备专业测试,而是集体加入搬运物资小组。原本参加新博初级中学1990届3班同学聚会的十余名学生,在短暂聚会之后,就立即赶往野风港参与装沙袋工作……
  除了区里统一组织开展的志愿活动外,还有一些自发组织的志愿者,也在用自己的绵薄之力为灾区群众献爱心、送温暖。沙埂小学教师吴月桂、联心小学教师陶秀荣、博望中心学校教师吴守亮、博望初级中学教师陶海娣等在社会公益组织统一送发熟食之前,坚持每天主动为安置点群众包饺子、做饭菜,帮助他们切实解决生活困难。
  大灾显大爱。在灾难面前,可爱的教师们用自己平凡又伟大的举动演绎着人间的真爱,他们用汗水诠释着人性的美好,他们用坚守为灾民建起了生命的绿洲……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