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基层共青团改革的几点思考 团濉溪县委五举措推进“青春扶贫”工作 “两学一做”要突出经常教育
06版:青年论坛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189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6年07月22日  星期五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189期  下一期
对基层共青团改革的几点思考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团淮南市潘集区委副书记(主持工作) 张 发布日期:2016-07-22 12:40:33

  共青团全面系统改革不是小修小补的适度调整,而是一场自上而下、上下联动、由内向外的自我革新,核心问题就是在坚持政治性和先进性为前提的条件下,如何更为直接、高效地联系、服务青少年。对此,我们尝试思考了三个问题:基层共青团改革的凝聚力从何而来?共青团改革的覆盖面如何延伸?改革的动力源泉来自哪里?
  改革的凝聚力从何而来?共青团改革的凝聚力就是改革的向心力,是广大团员、青年和团干部对共青团改革的全面认可、团结协作和积极主动作为。凝聚力的前提是吸引力,属于思想认知和行为认可的范畴。我们认为,改革就是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凝聚力的问题:一是思想文化认同是形成改革凝聚力的核心。刨除长篇大论的理论引导,摈弃空洞无物的说教,针对青年思想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的特点,寻求不同青年群体之间思想认同的最大公约数,用思想的统一性和认可度作为思想认同的突破口,探索用共同理想信念或公序良俗来引领青年,如“我与国旗合个影”、“我为国防献个策”的爱国思想引领活动;变灌输教育为体验和感悟的“青春励志宣讲”、“众筹公益助贫”等活动。二是优质、高效服务是形成改革凝聚力的载体。面对新形势,共青团必须强化资源配置,争取党政资源,协同社会资源,整合团内资源,针对少先队员、问题青少年、创业青年、先进人物青少年、贫困青少年等不同类型群体,提供个性化、具体化、经常化的优质服务,以此为载体来形成改革的内生凝聚力。三是强化组织构架是形成改革凝聚力的基础。以团组织为核心,通过青年联合会、志愿者协会、创业者联合会等联系优秀青年群体,通过青年之家和青年社团、兴趣小组联系青年群体,大胆尝试组织联系、活动联系、政策联系、阵地联系、骨干联系等多种手段,将青年自发自组织纳入到团的工作体系中,发挥它们在广泛联系青年中的积极作用,催生改革的凝聚力。
  改革的覆盖面如何延伸?团的工作覆盖面问题的解决,核心就是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及底的网格化甚至是重叠化的工作格局。具体而言,一方面要解决同地域的有效覆盖。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式,搭建区域化团建的新载体,探索青年间的行业联系、兴趣联系、楼宇联系,甚至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星座联系、性格联系等,实现覆盖面的宁可多面重叠,也不留一死角的目标。另一方面要解决空间的有效覆盖。依托“青年之声”、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建立流动团组织,创新线上和线下同步推动的工作方式,服务团员、青年于千里之外。
  改革的动力如何获取?一是青年群体的实际需求产生改革动力。随着我们社会的深入发展,不同青年群体有着差异化明显的不同服务需求:传统行业职业青年需要便捷高效的交友服务解决“孤男剩女”问题、青年学生最希望团组织在其求学就业方面提供帮助、创业青年最需要团组织推动制定优惠创业政策及提供融资服务、问题青少年急需团组织能够点对点心理疏导走出成长困境……这些都需要团组织自我革新来高效实现。二是青年民主的发展壮大催生改革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层民主得到了长足发展,各类民间团体和社会组织的自主决策得到了迅猛发展,人民群众逐步享有了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带来的实惠。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极大地调动了青年群体政治参与的积极性,这既成为现阶段共青团改革的突破口,也成为共青团体制改革的动力。我们理应进一步拓宽青年民主渠道,丰富青年民主的形式,为广大青年有效的政治参与与参与改革提供宽松的环境和便捷的路径。三是党的领导保障改革动力。政治性是共青团改革的基石和根本,党中央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加强党对群团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理论和实践都反复证明,党组织的重视是共青团工作水平提升的前提。邓小平同志曾在指导团的工作会议上提过“关键问题只有一个,党。把这一条站稳了,犯一万条错误也是基本正确的”。改革本身就是一种探索和创造的自我革新,只要旗帜没有丢,只要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青年服务,小范围的跌跌撞撞是情有可原,改革会有着永不枯竭的动力保障。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