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的那些事儿
05版:关注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150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6年04月21日  星期四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150期  下一期
研学旅行的那些事儿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发布日期:2016-04-21 13:34:05

  又是一年研学旅行的高峰期。进入春季以来,我省不少中小学纷纷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走进大自然,开始一段研学旅行。
  然而研学旅行中该注意哪些问题?如何避免研学旅行春游化?带着这些问题,本期圆桌会议邀请到安庆市迎江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周先为,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省教育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查晓虎,安徽万达环球国旅行知学堂教育中心副总经理李梅、合肥市临湖小学校长张煊、肥东县龙塘学校校长刘光文,请他们谈谈研学旅行的那些事儿。

研学旅行的那些事儿

周先为
安庆市迎江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

查晓虎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省教育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

安徽万达环球国旅行知学堂教育中心
副总经理
李  梅

张  煊
合肥市经开区临湖小学校长

刘光文 
肥东县龙塘学校校长


问题1
  您如何看待中小学的研学旅行?您觉得开展研学旅行中最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周先为:研学旅行顾名思义就是在旅行中研和学,应当视为一门校外课程。由于我国中小学普遍存在“重书本,轻实践”的弊病,导致很多学生生活常识不足、社会认知缺乏。研学旅行无疑对扭转这一积弊有极大益处。
我认为,研学旅行需注意三个问题:一是要设计好研学任务。即将研学旅行课程化,既重旅行,也重研学。要根据学生成长需要设定丰富的游学体验活动,让学生们带着好奇、带着任务去旅行,做到脚下有旅行,心中有研学;二是要寻求合适的教育资源。研学不一定必须是在千万里之外,只要是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能够弥补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和体验,就可以成为目的地。三是要做好各种保障,重点是要确保安全。
  查晓虎:研学旅行是校内教育的重要和有益的补充,是全面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开展青少年研学旅行,但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如一些地方和学校的研学旅行,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研学过程设计简单,导致学生“游而未研,游而未学”等。另外,研学旅行与学生的年龄特征、身心发展水平、学科教学相脱节,导致研学旅行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某些出境研学旅行项目加重了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等。
  要解决这些问题,一是需要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加强对研学旅行市场的监管,二是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增加相关工作各个环节的透明度,三是在研学产品的设计上,要坚持体现“游”、“学”并重,确保其发挥教育功能。
  李 梅:研学旅行是根据中小学学生的特点和教育教学需要,在校学习期间,由学校组织安排,以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集体观念、协作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通过整建制出行、集中食宿的方式开展的一种普及性教育活动。
  在开展研学旅行中最需要注意的问题,首先是安全问题,安全是基础,是研学旅行顺利开展的前提。其次是研学旅行不同于普通的旅游,它是一门课程,旅行社在产品设计方面就要做到专业、专注,将教育的元素渗透到旅行的环节中。第三是研学课程的效果如何,最终取决于研学导师如何带领学生们上好这堂课。研学导师不同于普通导游,他们懂旅游,更要懂教育,与学生们之间是亦师亦友的双重角色。最后,行业标准对于新兴市场的规范作用至关重要。
  张 煊:研学旅行不同于夏令营,是带着教学目的的旅行,是把课堂搬出学校,通过游览、交际,认识自然和社会,在阅览风土人情中提升认知。增进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开展此项活动就是为了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了解生活知识,提高学生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研学旅行应该是学校教学的一部分。现在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需要在集体活动中培养与人交往合作的本领。在活动中了解和观察社会,这些是在课堂上学不到的。同时,增强中小学生的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刘光文:在我看来,研学旅行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是全面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研学旅行是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学旅行中的交通安全、研学过程安全都是值得大家注意的。在日本,所有的学校每年都有修学计划,多少学生,什么时间,什么路线,然后由教师带队出去,校长往往是第一责任人。

问题2
  您觉得这两年中小学开展的研学旅行有哪些变化?校长们还有哪些顾虑和担心?
  周先为:安庆市迎江区研学旅行的探索经验较早,近两年来,全区各校研学旅行呈现出四点变化:一是范围扩大化,最初只是几所中学,这几年渐渐由中学延伸到小学,目前大部分学校都开展了研学旅行,连一些偏远农村地区的学校也加入进来;二是流程规范化,一开始,学校对于研学旅行并无制定详细的规范流程,近两年,随着参与学校增多,区教育局拟出台全区层面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意见或方案;三是资源灵活化,不拘泥于研学旅行一定要行至千里,家门口的教育中心也可以开展体验活动;四是风格个性化,大部分学校在研学旅行中都精心设计了各种类型的研学“套餐”,这些“套餐”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学校办学特色。
  就全区层面而言,校长们对研学旅行是赞成和支持的,但目前还有少数学校没有开展纯粹意义上的研学(外出)旅行,究其原因,固然有安全、学校规模小、经验不足等方面的考虑,但更多是缺少政策上的实施依据,这是我区目前着手起草出台全区层面研学旅行方案的初衷所在。
  查晓虎:近两年来,学校开展研学旅行活动的积极性普遍高涨,一些学校将其列入校本课程,纳入学分统计,使其在学校教育中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同时,越来越多的家长愿意在子女教育方面增加更多的投入,包括让孩子参与研学旅行,这也为研学旅行的进一步推广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但校长们依旧感到压力很大,一是担心研学旅行过程中出现学生人身伤害等安全问题。二是经费问题及由此带来的烦恼。学校的研学旅行必然涉及通过家长收费的问题,如果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招来社会和家长的疑问。三是担忧研学旅行的实际效果与家长和期待出现落差,招来家长的抱怨。
  李 梅:两年前,我们到学校推介研学旅行活动时,很多学校分不清研学旅行与春游、夏令营,不知道他们的区别在哪里。近两年,学校对研学旅行的理解越来越深刻。
  在组织研学旅行时,校长最担心的是学生的安全问题。很多学校在组织活动前都会采取招标的形式选择旅行社,充分考虑家长和学生的意见,甚至将决定权交给家长委员会和学生代表,以评分制的方式,选择最佳方案。在这种情况下,各家旅行社会考虑到学校需要的是教育元素,家长更关注安全,学生更加注重体验感,在设计研学旅行产品的时候,也会更加用心。
  张 煊:作为校长,除了安全问题,研学旅行项目质量如何是校长所顾虑的。研学旅行项目质量高低取决于研学旅行的主题是否鲜明、选点是否契合主题。而目前的研学旅行在研学的深度上做得还不够。规范研学旅行活动是高质量的保证,因此,我们要求细节不能放松、线路要合理、德育要渗透。
  刘光文:现实中,我国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面临很多困难和阻力。要想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必须全社会一起发力。一要加强宣传,让更多人知道研学旅行的意义;二要从制度方面提供条件,如学校开设春秋假,政府细化相关政策,包括哪些可以减免税等;三是鼓励企业赞助,解决困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问题;四是景点在价格上给予优惠等。为了让研学旅行得到充分保证,还可适时写入《教育法》,将《纲要》上升到法律层面。

问题3
  研学旅行是否等同于游玩?如何体现研学?
  周先为:研学旅行不能等同于游玩。世界那么大,谁都想去看看,对学生而言,他们更期待能到校外、书外去看看这个缤纷多彩的世界。那么对于教育者而言,就要充分利用研学旅行的方式,科学引导学生连接起书内、书外两个空间。除了设计带有完成任务性质的研学手册,更要注重研学与课堂的有机衔接,不能脱节我们的课堂教育,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可以设计一条红色旅游路线,就线上的各个点进行相关实践作业的布置。总之,研学旅行要做到研学过程有任务、有记录、有反思、有展示,如此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研学旅行。
  查晓虎:研学旅行的基本要义在于游学结合、游学并重,即“在游中学,在游中研”。因此,把研学旅行等同于一般的旅游、等同于游山玩水,显然是错误的。
  要想有效发挥游学旅行应有的教育价值,学校必须在项目选择和设计上多下功夫,项目必须要有鲜明的目标和主题,研什么,学什么,必须非常明确。在研学旅行过程中,要围绕研学主题深入挖掘,共同体验,要充分利用旅行过程中的各种教育资源,进行深入的讨论交流,达到必要的研学深度,而不是简单地、走马观花式地游览景点。在研学旅行结束后,还应提交研究性学习报告等。  
  李 梅:研学旅行不是简单的游玩,它是一门课程。
  首先,在设计研学产品时,必须要了解学校在不同教学阶段的具体教学需求是哪些。其次,研学旅行是学校为配合自己的教学需求而组织的活动。学生要带着研学目标和研学任务去研学。带着问题出发,才能有效发挥研学旅行的价值。最后,研学旅行是学生整建制出发的集体活动,无家长跟随,对于学生的生活技能、集体观念、协作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着较高的要求。一次研学旅行结束,能否让学生战胜自我、融入集体,获得相应能力的锻炼,也是研学旅行需要考虑的问题。
  张 煊:研学旅行非同于游玩,研学旅行的本质就是有意义的旅行。意义化的生活才能助力一个人的成长,完善人的提升,开拓其心胸和眼界。研学就是在游中学。
  要实现游有所获,首先要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生日常德育、美育、体育教育范畴,建立中小学生不同阶段的研学目标体系。其次要注重传统文化的熏陶与培养,是对课堂学习的理解和有益补充。第三要与励志教育相结合,将研学旅行、励志教育与红色旅游相结合,这样的研学旅行对于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非常重要。 
  刘光文:游,仅仅是知的开始。不是简单地走走看看,而是结合学科教学内容和当地的区域特色,真正做到让学生“在游中有所学,在行中有所思”。
  要想突出研学旅行中的研学,要在研学的深度上做文章,注重传统文化的熏陶与培养,与励志教育相结合。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程榕娟、特约记者方迪采写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