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春天 听 蛙 人亡物在——悼亡诗的开山之作 为了忘却的纪念
08版:风华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147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6年04月15日  星期五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147期  下一期
听 蛙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许永礼 发布日期:2016-04-15 12:19:43

  在城里呆久了,能听到鸟叫也是奢侈的,更别说蛙鸣了。
  先说听鸟。并非城中无鸟,有树的地方就有鸟儿雀跃。是心粗了,人倦了、听觉跟着迟钝了。与其被尘嚣带走,倒不如塞个耳麦在耳朵里。只是这样一来,连风声也听不见了。
  听鸟需起早,去到湖畔公园,一片翠木林中。鸟们唱得欢快,心境也就敞亮了。仰面朝天,看浮云散淡而去;打开双臂,沉醉于深情呼吸。一草一木多有灵动,所谓鸟语花香,便是这样一个清风明亮的早晨。
  然,自然之声多半被拒之门外,而桃红柳绿更是意料之外的事儿。我是一个闭门造车的笔耕者,总在臆想中试图臆造出另一个世界。于是,日渐枯槁的内心里,很难有河流的声音、青山的色泽、飞鸟的扑腾。就连笔下的人物也不听使唤。倒是迷恋手机了,一声鸣叫,朋友圈定然有新闻了,没准就有饭局……
  自打陪读迁徙进城,几年下来便习惯了挤公交、逛夜市、K歌、网物。是年前不慎引发了一场火情,在重新装修期间,我回到了我在矿区的老宅。宅子散发着淡淡的尘粉味儿,经过打扫,屋子整洁明亮了。早间,我沏一壶茶,在鸟鸣声中阅读。午后的阳光有些慵懒,却是我写作的最好时机。夜来,再没有人声车响,那一份静谧很是养心。
  然而,我听到了蛙的鼓噪。
  我的书房窗户面对着一座青山,在山与后窗之间,横卧着一片田野。如此日日临窗遥望,同样的景致总能给人不同的心境。最是夜来蛙鸣,一片沸腾的吟唱里,你是否能酣然入眠呢?
  最初,也曾烦透了这些多嘴的蛙们,嫌其鼓呱,扰人清梦。如今重回故里,就只见星空璀璨,夜色宜人;半弯月牙儿挂在山峦,也落入田野池塘。正所谓十里蛙鸣,月色似银。禁不住披衣出户,涉足于夜的神秘里。
  蛙声骤然喧哗了,以扑面之势汹涌如潮。走在这夜里,风在我背后飞。蛙鸣之声似要将我淹没,将我同化。置身其间,我仿佛也变成一只青蛙,跟它们一起唱歌、一起舞蹈。静坐在柔软的草地上,缓缓燃起一根烟。喜静的我在一片鼓噪中,竟生出些许的安逸。今夜我能听懂蛙的语言,它们是在为我歌唱,歌唱我的命运、我的往昔、我的未来。或者,它们只在唱自己的情歌,对于我的出现一无所知。何妨?枕一片蛙鸣入梦,安然。
  前些日,读余耕的随笔,他说现代人为一层厚厚的茧子所缚,活得患得患失挺不自在。单纯被视作愚笨,深藏不露那才叫智慧。其实这样很累。智慧远没那么复杂,当你破茧而出,还原真实的自己也就还原了智慧,幸福原本是件很简单的事情。
 或许,我仍将辞别老宅,奔赴于城市人潮。但我终将回到我的田野,听取一片蛙鸣……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