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有约 书法艺术与中庸之道 你在我生命的轮回里
08版:春蚕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146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6年04月13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146期  下一期
书法艺术与中庸之道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李明阳 发布日期:2016-04-13 14:37:49

——书法教育十日谈之七

  古人道:“夫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玄妙。心神不正,字则攲斜;志气不和,书必颠覆。其道同鲁庙之器,虚则攲,满则覆,中则正。正者,冲和之谓也。”
  “鲁庙之器”是什么呢?《荀子·宥坐》载,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一种倾斜而不易放平的器物)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谓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则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曰:“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鲁国的有识之士在鲁桓公的庙中安装了“欹器”,藉此警示后人“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有感于此,发出“恶有满而不倾覆”的感叹,并告诫他的学生说:“聪明圣知,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抚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挹而损之之道也。”(《荀子·宥坐》)。意思是说,只有做到智高不显锋芒,居功而不自傲,勇武而示怯懦,富有而不夸显,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才能保持长久而不致衰败。
  应当说,这是孔子以“鲁庙之器”在阐述其中庸之道。“中庸”是儒家学说的方法论,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思维方式。由孔子提倡、子思阐发的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精神修养以达到天人合一、太平和合神圣境界的一整套理论和方法。它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和行为准则贯穿于传统文化的一切领域,自然也是汉文化所独有的书法艺术所遵循的方法和审美标准。“中庸之道”简单地说,就是手持两端,不偏不倚。最激进和最保守的的意见都要顾及到,在矛盾的两端莫不具有一定的最佳的平衡点,这就是“中”(当然“中”并不是死板的即在中间位置,而是随着具体情况而变化的)。“中庸之道”的关键就在于如何确定其“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点。
  在书法艺术中,任何一对相反相成的艺术技巧或风格都可视为一对矛盾,诸如逆与顺、藏与露、方与圆、曲与直、肥与瘦、疾与涩、欹与正、连与断、疏与密、大与小、主与次、违与和、浓与淡、燥与润、缓与急、文与质、刚与柔等。而在具体环境中,矛盾的两端莫不具有最佳平衡点,这就是“中”。艺术创作的关键就在于如何确定其“中”,以达到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孙过庭《书谱》有一段论述“中和美”的非常精彩的总结文字:“至若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点齐列,为体互乖。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留不常迟,遣不恒疾;带燥方润,将浓遂枯;泯规矩于方圆,遁钩绳之曲直;乍显乍晦,若行若藏;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无间心手,忘怀楷则;自可背羲献而无失,违钟张而尚工。譬夫绛树青琴,殊姿共艳;隋殊和璧,异质同妍。何必刻鹤图龙,竟惭真体;得鱼获兔,犹恡筌蹄。”明代宋啬的《书法纶贯》也有一段论述:“刚柔相济,权正相兼,平险相错,筋骨相着,古今相参,圆阙相让,纤涩相宜,理事相符,意兴相发,字法之能事毕矣。”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可谓达到了中庸之境界。解缙在《春雨杂述》中所说的那样:“右军之叙兰亭,字既尽美,尤善布置,所谓增一分太长,亏一分太短。”仿佛如天生丽质,翩翩起舞,其舞姿之美是无与伦比的。唐孙过庭在其《书谱》中感叹:“仲尼云‘五十知命’、‘七十从心’,故以达夷险之情,体权变之道,亦犹谋而后动,动不失宜。时然后言,言必中理矣。是以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
  前面已经说过,“公主担夫争道”是一个为书家熟知的书法典故,深一层说,这个比拟意象所涉及的是一个书理和物理相通的问题。担夫与公主在一条路上偶然相逢,他们之间谁让谁、谁侧身、谁正步、谁快步、谁慢步,这与书艺笔法、结体、章法的擒纵、映带、避就、揖让、呼应、贯气等有着一致的地方或相同的理法。这大概就是“公主与担夫争道”这一比拟意象所蕴含的书法笔法、结体和章法方面的一些规矩、技巧和理法。另外,一个“争”字,显示出公主与担夫之间的矛盾关系:公主与担夫二者的身份和身价很悬殊,形成强烈而鲜明的对照,至贵与至贱,至尊与至卑,至阴与至阳,至柔与至刚,至弱与至强,显示出对立双方的根本不同,其巨大差异达到极限。这就给予了一个方法论的启示:在尖锐对立的两极寻求最大的艺术张力,叩其两端,用其中间,绝处逢生,由大异到大同,由大逆到大顺,由无序到有序,达到有机融合、完美和谐,最终运化出最醇厚的书法韵味。
  “公主担夫争道”讲的是书法之道,也是中庸之道的形象阐释,给我们学习书法的人教益深刻,“公主担夫怎争道,中间自有无穷妙。君若悟透其中理,方识大家书中道”是我由“公主担夫争道”生出的感悟。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