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峰:师生眼里“爱折腾”的主 蜡炬成灰泪始干
06版:人物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142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6年04月06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142期  下一期
蜡炬成灰泪始干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本报记者 韦玉柏 发布日期:2016-04-06 14:43:04

    (上接第一版)
“他是同事眼中的工作狂”
    2005年,正值盛年的郑华苟主动辞去了校长,到腊树镇中心学校承担六年级寄宿生的班级教学任务。这一干,就是10年。去世前,他开始低年级任教,但他的班却是全校班额最大的一个班。
   “每次到办公室里,第一个看到的总是他,不是批阅作业,就是在写备课笔记,要不就是在给学生辅导”。蔡珍和郑华苟同在一个班,分别带语文和数学。
    在蔡珍眼中,郑华苟不仅课带得好,人也很好。“办公室里两个大热水瓶,每天都是郑老师去楼下厨房打的,一天两次,十年如一日啊”。
    年轻的同事黄丽霞说,作为一名老教师,面对新版数学教材,郑华苟常与他们交流;为了适应信息化教学,郑华苟主动向他们请教。
    同事潘洪生说,小时候,郑华苟就刻苦努力,但家庭贫困,初中毕业就当起了民办教师,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在六年之后考取怀宁师范学校,成为公办教师。
    “我和他同住了10年,他对工作特别卖力,一干起来就不顾身体”。该校数学教研组组长产结艳回忆,刚到该校时,为了盖学生宿舍,郑华苟带头挑砖搬瓦、扛水泥板,常常累得躺倒就打呼。
    和郑华苟一直关系密切的产晓焰说,“郑老师就是累死的,从三十多年前开始,他一直就是工作狂,从未停息下来,他的心里只有学校和学生”。
    副校长胡若群说,郑华苟是累倒的。此前身体多有不适,但他仍然坚持不离开讲台。事发前曾多次晕倒在讲台上,但他以为是劳累过度和颈椎病而没去医院检查,直到去年11月底再次晕倒后才到医院,一检查是肺癌晚期。
“他是个大好人”
    郑华苟兄弟四人,他排行老大,生前是家里顶梁柱。弟弟郑来苟患高血糖病,家里一切都是靠哥哥。如今哥哥积劳成疾去世,让他无法接受,心生愧疚。
    妻子胡黑毛这位朴实的农民总觉得她没有把丈夫照顾好。“他在学校是老师,回到家里就是农民,一天福都没有享到。”“他在学校努力教学深受师生爱戴,在家为她分忧,暑假农田有他忙碌的身影,寒假不忘帮她操持家务。”“家里的房子都是他亲手盖得,因为钱不够分成两次建造。”正是这种超负荷的工作,让郑华苟的身体严重透支。
    儿子郑艳说,去年父亲经常说累,他曾几次让父亲去医院检查,他总说“没事没事”。直到又一次晕倒在讲台之后,依然不肯去医院。后来还是八十多岁的老母亲的几近“乞求”下,才去检查的。
    所有人没想到的是七十多天后,郑华苟就永远地走了。
    在怀宁县,在腊树镇,熟悉郑华苟的人都说:“他是好人,他是好老师。”
    在学生郝泷的眼里,郑老师是严师、是慈父。因家庭经济困难,他一直跟郑老师同吃、同住,并在各方面关照他,直至考上重庆大学。
    在家长眼里,学生潘秀娟先天智力不全,但郑老师从不歧视,总是手把手,一次又一次地从头教起。
    教师钱喜周是“老腊小”,和郑华苟共事多年,在他心中,郑华苟40年教学生涯非常成功,他教过的学生考上大学的数以百计,每到春节前后,总有一些学生要上门看望郑老师,每每这样,郑老师总是说得合不拢嘴。这是一个长年在农村小学从事教育的教师最引以为豪的资本。
    “一生正气为人师表,两袖清风风范长存”。在郑华苟的灵前,七十多岁的退休教师产长庚跪地痛吟的挽联,让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年前从合肥住院回来,多次去学校,可走了一百多米,实在是走不动了,还向学校的方向看了又看”。胡黑毛说,老郑最后挂念的还是他的学校、他的学生。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