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联手春暖皖江
03版:关注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141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6年04月01日  星期五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141期  下一期
多方联手春暖皖江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本报记者 张仲磊 发布日期:2016-04-01 11:58:19

  今年我省高校毕业生将达到32.6万人,就业形势严峻。我省共青团组织及高校主动出击,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协作,广泛联系用人单位,举办了一系列招聘会。

多方联手春暖皖江

  日前,记者从省教育厅获悉,今年我省有高校毕业生32.6万人。从去年的就业报告来看,结构性矛盾突出,招工难、技工缺、高校毕业生供求不匹配等问题较为突出。此外,由于城乡、区域、行业间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存在差距,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在市场需求整体趋弱和高校毕业生规模继续扩大的情况下,今年依然面临就业岗位减少、高校毕业生就业任务艰巨的形势。
  面对这种就业形势,我省共青团组织与高校主动出击,不仅加强对学生的就业帮扶、重点指导、优先推荐,还加强与地方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协作,为毕业生提供多项选择。高校的做法赢得了毕业生们纷纷“点赞”。

团组织九场公益招聘静候毕业生
  3月26日,“春暖皖江”安徽团组织服务青年就业系列公益招聘会在安徽农业大学启动,170多家用人单位进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为5000名大学生提供700多个岗位。
  鲁瑶是合肥市一所高校的四年级学生,26日上午,她早早到招聘会现场。“我第一想留在合肥就业,其次是找个对口的岗位”。鲁瑶说,她是阜阳市人,在合肥市上大学期间,感受到这个城市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随着地铁的修建,她看好合肥市的未来发展。“我是学会计的,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我们去了,学历、专业都不占优势,不如留在合肥”。她是第一次参加招聘会,为了给招聘企业留下好印象,她特意花钱找了广告公司帮忙设计个人简历。“几千份简历,大同小异,本来对你挺感兴趣的,万一不小心简历掺在一起,可能就找不出来了”。不知是不是个性简历起了作用,一上午有四家企业对她感兴趣,邀请她前往公司进行下一轮面试。
  “我十分感谢举办方,没有他们,我们就会像无头苍蝇,就业无门”。鲁瑶说,有了平台,大学生需要做的主要是摆正心态、提前谋划,“我同寝室的三个人都收到面试通知,我并不觉得像有些报道说的那样,大学生就业形式严峻,关键看你是否摆正心态,一毕业就想拿七八千元,那肯定不行”。
  现场一家前来招聘的企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第一次参加有组织的进校园招聘,“以前都是在招聘网站上挂招聘启事,虽然投递简历的人很多,但由于缺乏面对面的交流,效果不佳,这次走进高校,和毕业生面对面交流,节省了中间环节,很好”。
  从2004年至今,团省委已连续13年举办服务青年就业专场招聘会,累计组织5000多家企业提供就业岗位10万余个。本次招聘会依托共青团“青年之声”网络互动社交平台,开设了“青年之声”宣传台,面向全省青年“送岗位,送信息”,实现了互联互通和信息与资源共享,便于广大青年享受高质量、便捷化的就业、创业服务。同时,为进一步提高服务青年就业、创业的精准性,招聘会前期,主办方对用工单位和校方专业进行了匹配和删选,设计、发放了300张青年就业创业调查问卷,对现阶段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现状和青年的关注点及态度进行了摸底和调研。
  接下来,团省委将继续发挥共青团的组织化和社会化动员优势,招聘会将继续走进安徽工程大学、皖南医学院、滁州学院等多个城市和高校,计划全年举办九场服务青年就业公益性招聘会。

基层单位“哄抢”毕业生
  除了团组织的公益招聘会外,教育部门举办的专场招聘会依旧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重头戏”。从去年11月起,2016年安徽省农科类本科毕业生招聘会、“双困”高校毕业生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招聘会、艺术类毕业生招聘会、医学类毕业生招聘会等都陆续举行。
  3月19日,在安徽省2016年医学类专科毕业生就业招聘会上,来自全国的三百余家用人单位提供了一万余个岗位“虚位以待”,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医疗器械、护理、临床医学等专业更加紧俏,很多省内外县(市、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要负责人组团过来集中招聘,一些用人单位负责人主动走到求职者中散发招聘宣传单,吸引人才,医药人才仍出现供不应求的紧俏局面。
  记者在招聘会现场看到不少用人单位“求贤若渴”,除了积极答复学生的咨询外,还主动散发宣传单页推介自己,有些单位开出的条件十分诱人:提供免费住房、年综合收入不低于8万元、每年还有一次进修的机会、第一年工作提供1.8万元住房补贴、全年享受10次福利等。招聘会承办方、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就业办公室主任陈谨表示,今年已是学校第四年承办,明显感觉到这些用人单位的改变,自2009年我省试点新医改之后,基层医院资源逐步被盘活,医学类毕业生就业方向相应发生了变化,尤其在择业观念上,更多的学生开始往基层倾斜。为了让更多医学类毕业生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近年来,该校在教学改革上进行了大胆尝试。首先在临床医学方面试行了“1+1+1”(1年在学校,1年在教学医院,1年在实习医院)的培养模式;护理学方面探索“前期趋同,后期分化”的机制进行人才培养机制;在药学和口腔学等专业采用“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形式,使毕业生更加适应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
  记者了解到,除了承办大型招聘会外,该校会定期举办一些小型招聘会,各系甚至各专业都会举办专场招聘会。把企业引进来的同时,还积极做好学生的就业教育。从2007年开始,他们实行对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即在第一学期就进行入学教育、专业发展分析和职业启蒙,重点是专业前景分析和职业意识唤醒;第二学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职业目标,掌握职业分析、决策的方法;第三学期重点进行职业素养培养教育、就业技能的培训和学习,使学生能够学会收集和处理就业信息,掌握求职材料的准备;第四学期进行职场教育,主要内容包括职业的适应和发展、创业教育和离校教育等;第五、第六学期鉴于学生一般都在实习岗位,常规的就业指导课教学无法完成,主要通过以论坛、工作坊以及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等不同形式进行个性化指导。“让学生从进校时就有就业意识,既是对学生负责,也是对进校招聘的企业负责”。

变“少”为“多”变“广”为“专”
  像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一样紧抓自身建设服务就业的高校在我省还有一些。安徽师范大学便是以“百场招聘搭平台,千家单位进校园,万余岗位供选择”为工作目标,大力推进“一把手”工程,基本形成“党政主管,部门统筹,学院落实,全员就业”的四级联动就业工作机制。各专业负责人将学生就业纳入专业建设,动员全体教职员工、广大校友参与到就业工作中,协力促进毕业生求职发展。
  同时,他们与地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对接,在所在地芜湖市形成“一区一专场,一县一专场”的招聘局面,并与我省合肥市、江苏省南京市、浙江省宁波市、广东省深圳市等地相关部门建立长期校地合作关系。逐步探索与智联招聘、新安人才等人力资源平台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组织单位到校招聘,引入优质就业资源。积极参加各省、市组织的人才洽谈对接会,广泛推介毕业生,提高市场开拓效率。
  安徽师范大学根据学生求职特点,按照“小型化,多场次,重实效”的思路,推进校园招聘常态化。变“少”为“多”,打破传统每年两次大型招聘会的局面,增加招聘场次,招聘季节每周举行招聘集市,随时预约宣讲会,形成“招聘天天有,每周一集市”的局面。变“大”为“小”,化整为零,变“广”为“专”,举办师范毕业生专场招聘会,各学院举办“专业·专场”招聘会,提高招聘会的针对性,提高了工作效率。
  3月6日,他们与省旅游局共同主办安徽省首届“职旅天下”高校旅游行业校企对接专场招聘会,三百余位企业代表带来了千余个就业岗位。参加招聘会的毕业生朱于蓉借本报向学校表达了感激之情:“非常感谢活动主办方能提供这么好的校企对接平台,本次参会的很多企业都是在业界享有盛名的行业领军企业,涵盖了旅游业的各个业态,我们毕业生不用辛苦地往全国各地跑了,一次招聘会就能为自己找到满意的工作,我给这次招聘会点个赞,为学校点个赞。”
  同样被点赞的还有安徽理工大学。去年,该校本科毕业生5306人、硕士毕业生641人、博士毕业生18人,毕业生总数5965人。本科生就业率96.38%,硕士生85.02%,博士生100%。
  “对大学而言,每年暑假应该是最清闲的,但对我们就业处的工作人员来说,没清闲一说。”安徽理工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去年7月至9月,就业处组织集中跑点,走访11个省、43个地市107家企事业单位和人才中心,参加各类人才交流会、对接会15场,先后与中国化学工程第14建设有限公司、敏捷企业管理研究所、常州天制机械设备有限公司、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才服务中心、江苏省滨海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签订人才供需合作协议,新建安徽理工大学毕业生就业基地六个。
  从去年至今,安徽理工大学共组织、接待、服务各类校园招聘会342场,为2015届毕业生举办校园专场招聘会86场,为2016届举办256场,共接待用人单位代表2500多人次,其中大型、中型洽谈会42场,全年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招聘岗位2万多个。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