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优质创建 我们要走的路还很远 好教师要善于学习 网络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发挥多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14版:教海探航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136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6年03月23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136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新优质创建 我们要走的路还很远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安徽大学附属学校 黄志敏 发布日期:2016-03-23 16:27:41

    新优质学校,一个时下耳熟能详的词语,在合肥市教育界掀起了一股改革之风。近两年来,我们看到了第一、第二批试点校星星点点的创建举措以及对合肥市教育界的触动和影响,但是我们也同样感觉到了传统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流弊之深,看到了应试教育与教育惯性对新优质的无声抵制。是什么原因让新优质创建有点政府部门“剃头挑子一头热”的感觉呢?又为什么大家整天喊着“素质教育”而事到临头竟然“叶公好龙”呢?究其缘由,略述如下。
    一、对新优质的理解不够
    新优质学校是相对那些知名度较高的老名校而言。我们传统名校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靠政府扶持,有的靠地域优势,当然也有靠一批又一批教育专家精心治校而逐步发展而来。我们现在的一些所谓名校校长以及教育主管部门的负责人,也多是从这些传统名校里出来的,很多都已经形成了过去的办学模式,观念层面难以改变。所以,这些人可能不仅不会成为新优质的积极推动者,可能还会成为消极抗阻者。
    在当前应试教育与分数指挥棒的影响下,大家对创建新优质有一些担心:教育行政部门有人担心本区的中考成绩以及区际排名;校长担心影响本校的统考或者中考成绩;家长担心影响孩子的中考成绩乃至能不能考上高中名校等。这些担心客观存在,成为我们创建新优质的种种有形或无形的障碍。
    二、创建动机偏离
    创建新优质学校的主要目的是打造“老百姓喜欢的家门口的好学校”,前提是“不挑生源、不抢资源”,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也是上海市能搞好新优质学校创建的根本所在。但是,在第一、第二批已经申报成为创建新优质试点校的76所中小学里,并不都是在弄清楚新优质的实质,准确把握新优质创建方向的情况下才申报的。有的学校是考虑招生需要,把新优质学校作为一个好听的名头与金闪闪的“头衔”,以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有的学校则考虑的是政绩需要。
    三、创建措施偏向
    创建新优质的本意是以实实在在的措施给孩子们真真切切的收获,就必须结合每个学校的校史校情,制定可行的创建方案与措施。
    有的学校创建基本上是东施效颦,简单仿效。“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或者参考都没有问题,但是如果照搬照抄,全盘吸收而不考虑自己学校的实际,可能就有失偏颇了。
    有的学校热衷于做表面文章。讲到校园文化就是做几个标牌、刷几条标语,摘抄几句名言、抄袭几句口号,或者拟制一些不伦不类或是千篇一律的校训、教风、学风等。
    有的学校创建措施仅仅落实在一两个优势项目上。每次上级检查,他们就在这一两个优势项目上大做文章,又是汇报,又是展示,忙得不亦乐乎。
    有的学校片面追求硬件。这些申报创建的学校大多是一些新建学校,基础建设一般都很好,但也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使用率不高,受益面不广,个别学校甚至只是在有人参观或者是展示的时候临时让部分师生即兴表演一番。二是改善办学条件之时,却忽略了教育的本质与人文关怀。
    四、评价机制滞后
    参加第一、二批创建的学校虽然都有了三年规划,却缺乏一个很好的评价机制。合肥市虽然向上海学习、引进了“绿色指标评价体系”并进行了两次评测,但仅限于部分年级,样本有限;此外采取的是笔试的方式,评测对象也仅限于学生,能够反映的信息是有限的。这种测评与上海相比明显是缩了水的,打了很大的折扣。
    因为没有一个科学的测试标准,各个学校也是各自为政,陶醉于自我设计、自我发展、自我评价,标准不一,理解不同,这很容易造成新优质创建的走样甚至是离谱。三年过后,我们只能面对每所学校的自我评价了。这很显然会丧失客观性与规范性,到最后也就无法进行有推广价值的经验总结,那么这项声势浩大、规模很大、耗资巨大的“改革”就可能在一片质疑声中偃旗息鼓,根本就留不下多少有价值的东西。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