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地方热衷于城区名校设立名师工作室的当下,亳州市谯城区十二个名师工作室有十一个设在了乡镇中心学校,实现了名师工作室在乡镇所有教研片区的全覆盖——
谯城区名师工作室下沉实现乡镇全覆盖
2015年10月7日《中国教师报》发布的《首个全国名师工作室发展报告》指出,经谷歌引擎对全国158个地级市的搜索梳理和定量分析,亳州市作为中部地区唯一的非省会城市入选全国名师工作室样本市。该报告起草人之一、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访问学者刘立峰向本报记者强调:“亳州市的蒙城县、谯城区的名师工作室活动规范且成效显著,尤其是谯城区把名师工作室下沉到乡镇学校,一批特级教师在农村学校脚踏泥土接地气,为改善乡村教育生态实现城乡师资均衡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其做法值得总结。”
本报记者日前通过对谯城区梁万明名师工作室的深入采访,试图以此为案例深度解读谯城区名师工作室现状。
梁万明名师工作室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
谯城区牛集镇中心中学教务处主任梁万明系省特级教师,市学科带头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市中学物理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在亳州市中学物理教学领域享有盛名。作为梁万明特级教师工作室主持人、区特级教师工作站驻站指导教师,自从在大杨镇中心中学、观堂镇中心中学和牛集镇中心中学成立工作站以来,梁万明和工作室团队的潜能得到了最大化释放。
“四自一点一练”教学模式生根开花结果
梁万明长期在乡村中学教学一线,对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了然于胸,他以此为切入点,转变教育教学方式,带领工作室全体成员着力探索“四自一点一练”有效教学模式,在摸索中实践,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反思、沉淀,最终提炼升华成一套切实可行的初中物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所谓‘四自’就是‘教材由学生自主阅读、实验由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由学生自己讨论,成果由学生自主展示评价’;所谓‘一点’就是教师的适时、适度点拨;所谓‘一练’就是让学生对本节课知识进行应用练习。”梁万明告诉记者,“这种教学模式解放了学生,开放了教材、教学过程和教学时空,真正摆脱了传统课堂对学生的限制、束缚、控制和压抑,课堂上再不见了学生的唯唯诺诺、俯首帖耳、盲目依附,不见了教师的照本宣科、满堂灌输和沉闷死寂。”
“这种模式注重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整合,让学生通过阅读、探索、思考、观察、操作、想象、质疑和创新等丰富多彩的认识过程来获取知识,课堂上,学生从知识的吸收、经验的形成、智力的活动、能力的提升到情感的体验、精神的升华、生命的发展都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灵动鲜活的课堂真正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区教育局教研室主任汪春杰对记者说。
和片区教研相结合,梁万明和工作室成员通过专题讲座、公开课展示、同课异构、听课、评课等方式,已让“四自一点一练”教学模式开花结果:工作室成员所在学校中考成绩优异:2015年,魏岗中心中学、第七中学、大杨中心中学、第四中学等学校物理成绩全区名列前茅,其中张红娟等教师被区教育局授予2015年中考先进个人。
团队成员在课题研究中加快成长步伐
梁万明特级教师工作室依据《安徽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重点立项课题指南》,选定《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物理教学策略的应用研究》作为研究课题。通过专家引领、实践反思、同伴互助、自我研修等措施积极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搭建平台。
工作室根据各所学校实际,特别是农村初中物理教师的迫切需要,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整合现有的初中物理教学软件资源、农村远程卫星资源和网络资源等,编制出一套适合本地实际,具有区域特色的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及规范性实验操作光盘和典型课例等,特别注重工作室优秀教师的获奖教学设计,获奖教学课件和获奖优秀课例,建立起区域性的初中物理教学资源库。
梁万明特级教师工作室顾问、区教育局物理教研员杜金春告诉记者,经课题组成员努力探索,已初步构建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初中物理教学策略:转变了教师观念,使多媒体教学真正走入初中物理课堂。如今,课题组成员所在学校用多媒体技术就像用黑板和粉笔一样,已成为初中物理教师的常用教学工具,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手段已形成优势互补,轻松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此外,工作室承担的省级课题《皖北农村寄宿制初中有效管理模式的研究》也将在近期结题。在课题的探索和实践过程中,课题组成员的专业成长得到了有效提升。郑心合、梁万明、叶李丽等教师连年被评为区教研工作先进个人,张玉礼、郑心合、程颖、纪莉、李本友、孙同剑、朱士忠等教师被评为区级和学校先进个人或优秀教师。更令人欣喜的是课题组内涌现出了一批省级、市级、区级教学精英:课题组组长杜金春成长为市物理学科带头人,荣获全国优秀物理教研员称号和省电化教育优秀工作者称号,特级教师梁万明被评为省首批正高级教师,成为全省农村初级中学唯一的正高级物理教师,纪莉、郑心合、张玉礼被评为市特级教师,李本友、叶李丽成长为市学科带头人,孙同剑、王利坤被评为市教坛新星,马德武被评为区“十佳校长”。叶李丽、支训先、王广辉、张红娟相继在省、市初中物理优质课大赛中获二等、三等奖。支训先被评为市级初中物理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名师。
“名师工作室解决了区教研员和基层学校的真空地带,成为推动教研工作的重要力量,区名师工作室在乡镇的延伸,大大加快了工作室成员的成长步伐。”曾多次参加该区名师工作室活动的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黄灿明对记者说。
工作室成员纪莉对记者说:“在梁万明名师工作室,我们利用QQ群探讨教学中的得失和困惑;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时常在工作室所在的乡镇学校举行,许多乡村教师不出校门就可以分享名师工作室先进的教育理念。”
工作室成员叶李丽告诉记者:“作为一名乡村中学教师,我有幸在梁万明工作室负责课堂有效性研究,通过工作室开展的课题研究、案例教学,我豁然开朗,有效激发了学生的物理课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性。工作室给了我强大的正能量,我开始用崭新的视角去理解和诠释物理教学,我的课例、课件、论文、教学设计先后10次在省、市评比中获奖。”
“以前懒于动笔的我在工作室逐渐形成了总结反思、勤奋笔耕的习惯,这几年,我获得了市级教坛新星、市骨干教师等荣誉,这些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在工作室的锤炼。”工作室成员张红娟坦言。
工作室成员郑心合告诉记者:“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原来面临的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在工作室平台迎刃而解,我和工作室成员张玉礼、纪莉被评为市特级教师,与工作室这个难得的学习、提高平台密不可分,在工作室,我们真切体会到团队的力量”。
“和工作室成员的思想碰撞,令我视野顿阔,我深知自己能在《中学物理》等报刊发表二十多篇文章,主持的市重点课题和区微课题均能顺利结题,并获得市2015年教科研成果评比二等奖,无不得益于工作室的专家引领和同伴互助。”工作室成员张玉礼对记者说。
构建谯城区名师工作室发展的长效机制
汪春杰告诉记者:“梁万明名师工作室是该区5个特级教师在全区8个教研片区设立12个名师工作室的缩影,其余4位特级教师在各乡镇中心中学、中心小学设立的名师工作室和梁万明名师工作室一样,扎根乡镇学校,充分发挥了示范、引领、辐射作用,名师工作室和片区教研(本报于2013年6月5日整版报道谯城区片区教研)已成为全区城乡教师成长的孵化器。
据汪春杰介绍,该区教育局专门成立了谯城区特级教师工作站工作领导小组,为构建区名师工作室发展的长效机制,区教育局出台了区特级教师工作站管理办法,工作室由特级教师和学校双方自愿确定,区教育局统一命名。目前,该区特级教师工作站下辖12个工作室遍及8个教研片区,每位驻站特级教师至少要在2所以上不同学校开设自己的工作室。工作室开展的各项活动必须依托和面向所在教研片区。工作室在各片区开展的活动与该片区其他教研活动相辅相成且更有针对性、学术性、研究性。根据制订的管理及考核办法,每年均对驻站的特级教师进行考核。
找准教研着力点
□亳州市谯城区委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局局长 朱 军
拥有163万人口的谯城区,下辖22个乡镇和3个街道,在职教师9700人,学校点多面广,教师队伍庞大,集中举办全区性教研活动不仅受益面小,且工学矛盾突出,谯城区通过连片教研和名师工作室在乡镇的延伸,有效实现了教研工作的重心下移,及时解决了广大一线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增强了教研工作服务教师专业成长的针对性、实效性。
“一个人,可以走得更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名师工作室在谯城区八个教研片区的全覆盖,为大批有理想,抱负的骨干教师合作互动、共同发展、快速成长提供了机缘,名师工作室作为专家引领下同伴互助、同质促进、异质互补的团队,融自主性、实践性、研究性于一体,通过相互给力、相互碰撞,有效释放了工作室成员寻求突破、超越自我的潜能。名师工作室已成为谯城区大批有为教师的精神家园和成长共同体,一批优秀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和课题研究的探索实践中脱颖而出,找到了教师职业的幸福感、成就感,成为谯城区各学科攻坚教改的中坚力量。
办人民满意教育,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师队伍是关键。名师工作室和片区教研作为谯城区教师队伍建设的着力点,已经彰显出诸多优势。我们将总结经验,进一步优化名师工作室管理机制,努力让名师工作室成为拉动谯城教育发展的新引擎。
谯城区名师工作室活动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