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工大教授受聘全国学校共青团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皖西学院师生用影像记录非遗 “太阳花”连续四年温暖敬老院 安庆师范学院举行“迎着朝阳起跑”活动 阜阳师范学院学生为重病同学募捐 合肥财经职业学院学生彩绘井盖点缀校园
02版:校园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132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6年03月18日  星期五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132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皖西学院师生用影像记录非遗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通讯员 马 强 本报记者 张仲磊 发布日期:2016-03-18 17:50:18

  本报讯  大红袍油纸伞的传统制作工艺是六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近日,皖西学院摄影摄像团队一行10人前往六安市毛坦厂镇明清老街,与油纸伞制作者、近80岁的徐修生访谈交流,用影像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
  纪录片主要讲述大红袍油纸伞的传统制作工艺及徐修生目前的生活状态。徐修生特意为摄制组花费了两天时间制作油纸伞,展示了详细的工艺流程。一把看似普通的油纸伞,仅制作工序就有一百多道,全是手工制作。制伞的过程包括选竹、制伞骨、绕线、糊伞、晾伞、上桐油等几个部分,每一道工序都需要注意很多细节,一把伞从开始制作到最后完成,全靠他一双布满老茧的手丈量。
  在制作油纸伞的同时,徐修生还介绍了大红袍油纸伞的历史渊源以及现实状况。由于徐修生年事已高,以前一天一把伞都不是问题,现在两天一把已是勉强。虽然说儿子和媳妇已经基本掌握了制伞工艺,但由于工序复杂等原因,一年产量仅有五百多把,收入不足两万元,再加上政府的关心、照顾和资金扶持,现状略有改观。虽然收入远不如家人外出打工,但徐修生依然苦苦支撑着店铺,坚守着传统手工艺传承的一份信念,为明清老街保存着那一抹鲜红。
  据悉,六安市健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大多在70岁以上,年龄最大的已经83岁。与时间赛跑,抢救地方文化记忆和保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已是当务之急。六安市地方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纪录片拍摄活动,是学校创新实践教学的一种尝试,是对理论型和应用型互补、研究型与技术型结合、教学与实训同步、课内与课外渗透教学模式的一种推进,也是高校借助媒体技术抢救地方文化记忆,保存活态文化,真正为地方文化服务,推动文化发展的一种实在行动。据悉,纪录片将在有关媒体同步播放。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