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来,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团委组织近百名来自科研一线、拥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成立博士志愿服务团,走进中学课堂和实验室,开展科学传播活动。
科学岛上的科普“蒲公英”
前段时间,“引力波”被炒得很热,可是“它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无疑是个费解的难题,于是,相关的各类科普产品相继推出,并不断升温。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科普行为得到越来越多青少年喜爱和参与。刚刚获全国志愿服务“四个一百”优秀典型的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蒲公英科学传播志愿服务队(以下简称博士志愿服务团)成立六年来,组织近百名博士面向青少年开展科普活动,探索出了自我提升、受众喜爱的路子,像蒲公英一样将科学的种子埋进无数青少年的心中。
给学生科普挑战大
合肥研究院团委每次组织“博士团进校园”,80后女博士王慧及她的机器人专题总会成为遴选的热门对象。院团委书记陈套调侃说,原因很简单,一方面是王慧年轻漂亮,语言表达能力强;另一方面是她关于机器人的研究领域每次都受到孩子们的追捧。
尽管如此,走进课堂面对数百中小学生,仍旧会令这位学识渊博、眼界宽厚的女博士感到紧张和忐忑。除了提前半个月重新整理和修改讲座的课件、丰富素材外,只要有时间,王慧会一遍遍反复试讲,请朋友提意见。
一次“博士团进校园”活动中,王慧刚刚打开精心制作的课件,讲台下的学生们便被画面中各式各样的机器人所吸引,簇拥着聊开了。见状,王慧为了维持课堂的秩序,集中学生们的注意力,并没有急着讲解知识点,而是选择从自己儿时立志研究机器人及艰难的求学经历讲起。
“不知道你们的理想是做什么呢?”“当机器人。”不知哪位学生的回答,顿时笑翻全场。紧接着,王慧顺势从机器人的起源、定义、发展,以及未来机器人、人与机器人的不同、机器人对社会的影响、人与机器人能否相处等方面一一阐述和介绍。
可以帮助人类做外科手术的机器人手臂、不用车轮行驶的炫酷汽车、靠吃草供能的机器牛还能够生儿育女和会杀人的机器人等,原本看似专业乏味的讲座,却因为王慧用心穿插在课件中的图画、动漫、视频等变得生动形象、精彩纷呈。短短的45分钟,学生们听得聚精会神,掌声迭起,还有不少学生更是认真地做了笔记。
从2011年底第一次走进合肥市第50中学南区给学生们做科普讲座开始,喜欢接受挑战的王慧就恋上了“这种奇妙的志愿服务体验”。用她的话说,每次都不是简单的重复,不能掉以轻心地上讲台;每次学生们的反馈和互动,都会激发科研中的灵感;参与志愿服务的同时,自身收获了成长。
每次进校园,王慧的讲座总能获得满堂彩。“对自己一直以来的表现还算满意吧。不过给中小学生上课真是个不小的挑战”。分享成功的经验,王慧笑着说,只是多换位思考,找到学生们的兴趣点,同时掌握给中小学生科普的技巧。
科普的深浅不好把握
“一点不亚于带博士生的难度,甚至比我们平时做实验、写论文更具挑战”。
回想曾经前往合肥市第50中学西区为该校七年级学生上的第一堂生物课,该院强磁场科学中心的王俊峰博士称自己的掌心还在冒汗。2010年博士志愿服务团刚刚成立的时候,听闻消息的王俊峰就觉得很有趣,也很有意义。尽管当时正忙着手头有关重大疾病包括流感病毒、糖尿病等相关膜蛋白结构、功能的研究,但王俊峰仍带着博士生报名参加。
要为七年级的学生上第一堂生物课,王俊峰像是接到了一份新的研究课题、一个大的研究项目一样,开始了紧张有序、长达一个多月的准备。这次,结合自己的科研领域,王俊峰最终将讲座主题确定为“现代生物学导论”。“之前在国外的时候,我曾经去孩子的学校做过科普讲座,当时就觉得很有趣,学生们的发散思维不容小觑,早早地为学生们普及科学知识很有必要”。为了让自己的“第一讲”更加符合中小学生的定位,暑假里,王俊峰找来上五年级的儿子和上七年级的女儿试听。然后征求孩子的意见,对课件制作和知识点进行修改。
“为什么说‘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干了两亿农民的活”、“壁虎为什么能够飞檐走壁”、“外界的一个喷嚏是如何让病毒进入身体,破坏我们的免疫系统的”、“爸爸妈妈为什么总是教育我们要勤洗手,注意个人卫生”……课上,王俊峰让学生们带着疑问和他一起走进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生物学,终于成功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趣。
同样作为博士志愿服务团成员的王鸿梅每次去中小学或者实验室给学生们上课“都会有点脑袋大”。多次参加科普志愿服务,王鸿梅已经算是博士志愿服务团中的老志愿者了,给中小学生讲授《神奇的光谱世界》也有了一定的经验。“可是无论每次怎么去调整和把握,仍旧会从他们的眼神中看到迷茫懵懂的反馈。有时候也会说着说着就蹦出几个专业术语。所以说,如何去把握科普的深浅对于活动是个难题”。
尽管带起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时候,这些科学家都游刃有余,且成绩显著,可是一旦面对陌生的中小学生群体时,连这群博士们也无奈地叫苦不迭了。“我们带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时候,更多的是指导他们研究的方向,培养他们自主性研究。而对于学生们,我们不能期待他们通过一两次的科普就掌握所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启发他们的思维、对于科普的兴趣及个性的发展。”王鸿梅说。
科普应公平、持续、品牌化开展
2010年4月,为充分发挥该院科学传播的优势,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促进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尚,该院团委积极组织来自科研一线、拥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成立博士志愿服务团,走进中学课堂和实验室,开展科学传播活动。
六年来,博士志愿服务团立足科学岛,先后走进科学岛实验中学、合肥市第50中学、合肥市第八中学、合肥市香樟雅苑小学和卫岗小学等,并和科学岛实验中学签署了“博士辅导员协议”,和合肥市第50中学签署了“团学共建合作协议”,推动科普志愿服务工作向纵深发展。科学岛“博士团进校园”不仅成了岛上志愿服务的品牌活动,更是像蒲公英一样将科普的风尚传播到了各个校园,将科学的种子埋进了无数青少年的心中。
采访时,博士志愿服务团成员普遍认为科普是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不仅有利于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推动社会进步,同时也有利于激发科学家本身的科技思维。尽管如此,科研工作者本身工作的繁重、研究领域的局限、国内科普氛围的有待优化、考核制度的不鼓励、科普渠道的不畅通,以及对媒体的不信任等都成了科普发展的阻碍。
“老实说,尽管我们敲开了越来越多校园的大门,并不断拓展我们的服务对象,但是总体上目前有机会接受科普的多是较发达地区、生源素质较高的学校,或者有相关条件和优势的青少年等,可往往我们走进簿弱学校时,才发现那里的科普需求、科技启蒙更为迫切”。先后参加二十多次科普服务的王慧建议,科普不应该做成“贵族教育”,而应该强化它的公平性、持续性和品牌效应。
□本版配图由本报记者谢婷婷/摄
80后女博士王慧在科普现场与学生互动
博士志愿服务团走进合肥市第50中学开展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