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姚 勇 小 米
学生记者 六(1)班 祁 葩 六(3)班 梁 田 六(4)班 刘 运 六(2)班 王欣然 章娅楠
学生记者站 桐城市北街小学
采访时间 2月25日
采访地点 桐城六尺巷
历史中的六尺巷
“我家两堵墙,前后百米长。德义中间走,礼让站两旁……”央视猴年春晚,赵薇的一首《六尺巷》让这座千年文都再次掀起一股关注热潮,六尺巷的故事和文化内涵如春风般沁入更多人的心田。小米想到六尺巷就在我们安徽,于是联系到我们的红领巾小记者们,一起走访了这条古老的长巷!
六尺巷的故事,想必很多人都已经耳熟能详。清朝康熙年间,张英在朝廷任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老家桐城的老宅与富商吴家为邻,府邸之间有个空地,供双方来往交通使用。后来吴家建房,想占用这个通道,张家不同意,双方将官司打到衙门。县官考虑纠纷双方都是官位显赫、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
在此期间,张家人写了一封信给在北京当官的张英,要求张英出面干涉此事。张英收信后,认为应谦让邻里,便回信写道:“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看信后就让了三尺,吴家深受感动也让了三尺,就形成了现在的六尺巷。
“礼让谦和”美名扬
六尺巷位于桐城市西南隅,全长100米,宽2米,均由鹅卵石铺就。东边巷口立有“礼让”牌坊,是六尺巷的文化精髓。从西端入巷,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石牌坊,上面写着“懿德流芳”四个大字。牌坊的后面是一诗书照壁,记载着这个广为传诵的古老故事。
如今的六尺巷,是桐城的一张名片,更是桐城文化的一种象征。来此参观的游人络绎不绝,有回乡探亲的游子,有远道而来的游客。春晚效应后,游客更是络绎不绝。
“我家一条巷,相隔六尺宽。包容无限大,和谐诗中藏……”就这样,小米和小记者们哼着歌,在六尺巷中,历史的气息向我们迎面扑来。
王欣然:“六尺巷的魅力经久不衰,不仅仅因为它的故事动人,更在于它所包含的谦和礼让精神是人们一直追求和向往的美好境界,愿谦和礼让之花处处开!”
游客心中的六尺巷
二月底,阳光明媚。学生记者在探访六尺巷的过程中,拿起了手中的笔和纸,肩负记者使命,探寻游客心中的六尺巷。
梁田:“您对六尺巷精神是怎样理解的?”
游客:“它虽然只是一条100多米长的巷子,但其中的文化内涵却不是这短短几分钟的路程所能承载的。它的‘宽’不是宽在‘六尺’上,而是‘宽’在人们的心灵境界与谦和礼让的精神上。心怀广阔、放眼长远、恭谦礼让,在我们当今社会仍然有效。”
梁田:“您认为张英具有怎样的品质?”
游客:“张英从严待己、待人很宽厚。虽然掌握权力却不恃权、处在很高位置却能谦和礼让;不但能够以身作则,还善于用儒家的思想教育家人及其身边人员,激励后人大度做人、秉礼处世。”
刘运:“阿姨,您从很远的地方来到我们桐城六尺巷,为的是什么呢?”
阿姨:“我是从书上了解到六尺巷的动人故事的,我非常崇拜张英,他的‘谦恭’、‘礼让’精神正是中华民族要传扬的美德。人与人之间多些包容、谦让也正是我们共创和谐社会需要的精神。这次我要亲眼见见这个有名的地方,要把六尺巷精神发扬光大。”
对话张英后人张耘
在本次探访过程中,我们有幸认识了大学士张英的后人——张耘。他是张英的十二世孙,名相之后,儒雅博学。在他的讲解下,我们不仅重温了历史,感受了“和”的魅力,更明白了“和”魅力之下是一代代文化传承的接力。
张耘告诉我们,“礼让谦和”的文化传承里有儒家文化、官宦文化、氏族文化和民俗文化的缩影。也是一代代人坚守“和为贵”,践行“和为贵”,并不断感染其他人,从而起到一定的教化作用。这种精神在官民之间“口口相传、交口称赞”,直至流芳百世!
张耘借着“六尺巷”的精神,也向全省学生提议:“在感受到‘礼让谦和’精神的同时,也能将这种‘乡贤懿德’植根于学生内心,践行于他们的行为,从小培养核心价值观,形成符合社会行为的价值理念,并且在自己的社会行为中去感染他人,从而形成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
小米的话
“礼让之墙”传递的“礼让谦和”、“以和为贵”的为人处世方式,是一种深厚的涵养,是一种善待生活,善待别人的气度。适用于我们对待同学、老师和家人,大家彼此谦让,大度包容,从而让我们的生活充满更多和谐的氛围。
“德义中间走,礼让站两旁……”在回来的路上,耳边又响起了赵薇那动听的歌声。只要人人都能秉承六尺巷精神,人与人之间将会和睦相处,社会也将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学生记者们在石雕前合影留念
学生记者们在讲解员吴晶姐姐的带领下,重温六尺巷的故事
学生记者们在六尺巷中向过往游客提问
学生记者向游客介绍六尺巷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