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岁钱”,收还是不收
03版:深度点击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124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6年03月07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124期  下一期
“压岁钱”,收还是不收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合肥学院本报学生记者 徐 珊等 发布日期:2016-03-07 12:04:52

  在刚刚过去的寒假里,最能引发大学生们“新年尴尬症”的。当属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岁钱了吧?处于这个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年纪,大学生们收不收压岁钱真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收,作为已经成年的大学生实在不好意思伸出手去;不收,似乎辜负了长辈们的好意。在各地的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下,各种各样的“压岁钱风俗”伴随着我们一年又一年。收与不收——这种幸福的烦恼,你也有吧?

□合肥学院本报学生记者  徐  珊
  合肥师范学院本报学生记者  王若菊
  安徽理工大学本报学生记者  周秀娟  李昌殿
  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本报学生记者  陈艺芬  郭  诚
  安徽三联学院本报学生记者  程  雨

该不该收?我只想做个孩子
  虽然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了,但毕竟属于无收入群体,大人们给钱,一来是契合过年的气氛,图个好彩头;二来是发自内心地爱护我们,毕竟大学生在外面开销比较大,他们是希望我们有更充足的钱,可以少一些物质的压力。合肥师范学院2015级化学师范学生张子敬表示,虽然过年的时候大人们给压岁钱的时候,就那么接着的确是不太好意思,但是与此同时也不好意思拒绝长辈们的好意。因为压岁钱是中国的传统习俗,寓意着在新的一年健康、吉利,而且给自己压岁钱的长辈都是自己特别亲近的人,只要自己合理分配就不会辜负了他们的好意。这样一想,我就愉快地收下了。
  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大二学生杨帆却持不同观点。他认为,过年压岁钱是小孩子的专利,而大学生不收父母压岁钱是理所应当。他说:“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拿到的压岁钱其实都是父母辛苦赚来的钱,不应该为收压岁钱加重父母的负担。”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大二学生赵文燕对“收不收”这一问题也投了反对票。对于她而言,为减轻父母身上的担子,她每年都在长假期间打工赚取生活费用,并主动向父母提出不要给压岁钱。赵文燕说:“父母挣钱很不容易,平时供我吃穿用度已经花了不少。现在我上大学了,学业压力没有那么沉重,可以兼职挣钱,再向父母伸手要压岁钱,无异于啃老。”她还表示,自己上大学以来,没有向家里要过生活费,过年还用打工的钱给父母买份新年礼物。
  看到微博上调侃“又到了一年一度拼演技的时候了”,虽然是很通俗的事实,但是这样发生在大过年的总会觉得“新年尴尬症”发作。很多人碍于父母面子会推推搡搡,也会是因为到了一定年纪自己碍于脸面。由此看来,收不收压岁钱真的是很伤脑筋的“过年难”问题。
  谈及压岁钱,自然还有一个令人感兴趣的话题:大学生收到压岁钱会做些什么?安徽理工大学学生记者周秀娟表示:“我的压岁钱一般是不会给父母的,我会用来做我自己想做的事,但是我不会乱花钱,我会合理支配,如留作生活费或者买学习用品。”根据周秀娟的调查,她身边的大多数朋友都是自己留着,有的人会用来当生活费,有的人是留存着以后以备不时之需。
  记者从调查中发现,决定压岁钱去向的主要因素是家庭环境。对于家庭生活条件好的同学,他们的压岁钱可能就是过年讨个喜庆。家庭环境稍好的同学就大多会留着自己用。如果家庭情况一般的同学通常会自己有规划地当作生活费。如何合理的规划自己的压岁钱呢?“大学生没有太多的社会压力,背靠着家庭的庇护,在大学里,每年的压岁钱可以用来投资——无论是投资自己还是投资在自己的感兴趣的地方。”周秀娟说,“女生可以用来学会如何化妆提高自己的修养,男生可以用知识和涵养包装自己。说到女生如何投资自己在网络上查一下大学女生化妆技巧就get到了,一本三毛或者张爱玲的书,或者是历史和励志故事也是不错的选择。男生可以多学习点生活技巧,适当地学习语言的魅力会让你在外人面前加分,根据大多数情况反应更多的电脑技巧也会在女生面前受欢迎”。

压岁钱,让我犯了尴尬症
  压岁钱是传统的民间习俗,也是每年过年的一项必有的项目,深受所有小孩子的欢迎。那些年,我们对压岁钱都有一份特别的感情,它像一圈圈年轮,一年年地陪伴着我们成长,也给我们带来了平安和幸福。
  作为已经成年的大学生,我们的压岁钱也是从小收到大的,深谙其中的酸甜苦辣。一般学生时代都能收到压岁钱,且不用给自己的晚辈压岁钱,当然如果能赚到钱的小伙伴就例外了。说到压岁钱,每个人都有一大箩筐的故事可以说。合肥师范学院2014级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张响笑着提起一件往事:在她很小的时候,特别喜欢小玩具,可是自己又不会买。于是,每年的压岁钱都拿去和哥哥交换玩具。因为年龄小的原因,对钱没什么概念,每次交换后就有一种特别大的满足感。直到后来慢慢长大,才知道不懂事的自己亏大了。即使到现在,哥哥偶尔也会拿这件事笑话她。当然,她想起来也会忍俊不禁,因为哥哥很疼爱她,交换后的压岁钱最后也是用来给她买好吃的,所以她才是那个最幸福的人。
  合肥学院2014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徐珊来自广东省潮汕市。“在潮汕,只要是还在上学的学生,无论年龄大小、成年与否,在长辈的眼里,你就是一个孩子。既然是孩子,当然要给压岁钱了”。面对“大学生收不收压岁钱”这个话题,她显得有些尴尬。因为每年和表弟们去外婆家拜年时,外婆都只给她一个人塞利是包。因为同行的表弟们都已经工作了,外婆就没有再给他们压岁钱。“毕竟我年龄比表弟们大,却还拿着他们没有的压岁钱,让人觉得很不好意思”。虽然是流传已久的习惯,但每次遇到这种场景,拿也不是,不拿也不是,难免有些不知所措。相比之下,徐珊的室友张璇则没有这些烦恼。作为家族中年龄最小的孩子,张璇每次过年都会收到来自已经工作的哥哥、姐姐们的压岁钱。“在家人眼中我永远是最小的、最需要被呵护的孩子。即使远离家乡上了大学,在每次回家的时候,我都会忍不住向爸爸、妈妈撒娇。和我年龄差比较大的哥哥总会给我准备许多礼物,连我自己都忽略了自己已经是个成年人的事实。”说起过年回家的各种温馨故事,张璇脸上满满是幸福的笑容。
  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41453班学生赵文燕说,小时候最期待的就是过年,因为在过年时,可以不用写作业、可以出去玩,重点是可以收到压岁钱。小时候最害怕的也是过年,因为好像压岁钱不知为什么总是和期末成绩是捆绑在一起的,长辈们在给压岁钱的时候总是会顺带着问一句“今年期末考试考得怎么样”,考得好的时候腰杆会挺得笔直,然后吧啦吧啦将成绩一门门报出来,考得不好的时候,就磨磨蹭蹭地低着头小声地开始拖延,然后不了了之。现在已经成年了,但是还没有工作的我仿佛对过年没有什么太多的期待,放假本来就没有作业,也不能像小时候那样放鞭炮。过年就是寒假里比较特殊的几天而已。压岁钱对于这个年纪的我来说就好像烫手的山芋一般。长辈们总是会用“你还没有结婚”、“你还没有工作”、“不管年龄多大,对我们来说你都是晚辈”这一系列的理由把压岁钱塞到你手中,而伸手推脱总是显得有些矫情。“压岁钱对于现在的我来说,没有了考试成绩的压力,也没有了小时候对拿压岁钱的热衷,更多的只是一个象征的意义。”赵文燕说。
  在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习俗,往往这些习俗会让人在拥有的同时得到快乐。有些地方在大年夜的时候,孩子们需要先拿个垫子铺在地上,再跪在上面给长辈磕三个响头才能得到红包。真是想得红包不容易。安徽三联学院经济管理学院2015级学生刘堃与我们分享他今年收压岁钱的经历时说:“我妈给我包了一个大大的红包时,我特别开心,过了一会儿,她又补了一句,下学期生活费就这么多了,省着点花。”好像晴天里的一道突然的霹雳,让刘堃从高兴中奔向失落的海岸,原来压岁钱只是穿了一层红色外衣的生活费。

既是长辈的心意也是岁月的痕迹
  从神话故事中驱除恶魔“祟”的仪式,到寄托美好祝愿的方式,压岁钱可谓新年的象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压岁钱,人们越来越重视祝福的意义,而不计较数额大小。面对长辈们满满的祝福,作为晚辈的我们虽然觉得受之尴尬,但也未免却之不恭。特别是来自祖父母的压岁钱中寄予的是老人的期望。他们大多数已经没有工作收入,只能在新年时力所能及地补贴孩子们些生活费。当我们接过他们递过来的压岁钱时,老人总会感觉分外心安。“很多时候,他们从中感受到了被需要的满足感。”合肥学院教育系2014级学生记者徐珊坦言,“看到老人殷切的目光,我实在不忍心拒绝。”那么,我们何不收下这份关怀,更加体谅老人、孝顺老人呢?当然,如果是并不十分熟悉的亲朋好友送来的压岁钱,将之转赠给对方家中的老人与孩子,也不失为一种委婉的拒绝方式。
  新年的压岁钱装满的不仅是长辈们的心意,也是岁月的点点痕迹。旧时光里,我们会选择在某个记忆犹新的老巷走走,去某棵常路过的老树下看看绿叶枯黄的变更,坐在某个常去的茶馆里品一杯清香的茶。如果换种回忆的方式,或许压岁钱来得更亲切。不可否认,压岁钱是新年里不可或缺的内容。无论社会如何变迁,它都是一个代表对于新一年祝福的符号,陪伴着一代又一代人,见证着我们年年岁岁的成长。长辈们给予的关爱自然不图回报,而我们若能怀抱一颗感恩之心,坦然受之又有何不可呢?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