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晃晃:捐出一份担当 对口帮扶:一起成就梦想 谢文平:我有十二字箴言 街拍一族
02版:风云看台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124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6年03月07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124期  下一期
马晃晃:捐出一份担当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安徽理工大学本报学生记者 李昌殿 发布日期:2016-03-07 12:00:04

  “能够尽自己微薄之力去挽救一条小生命是一件让我很开心的事。”安徽理工大学学生马晃晃在捐献造血干细胞后开心地说,“希望在我的帮助下,小朋友能尽快康复,健康成长。”
  2013年,亳州市考生马晃晃以优异的高考成绩被安徽理工大学机械学院机械设计及自动化专业录取。按照惯例,每年淮南市红十字会都要到安徽理工大学举行义务献血活动。2014年3月,正在读大一的他并没有想过捐献造血干细胞,当时想参加的是学校历年组织的爱心献血活动,做义务献血人员。可是由于他在献血的前两天患感冒,吃了一些感冒药,在献血现场,医务人员拒绝了对他血液的抽取,并建议他可以考虑参加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血样采集,造血干细胞捐献血样采集不考虑血液中的药物因素。面对着不能实现爱心献血的局面,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听从医务人员的建议,配合医务人员实现了血样采集,将自己的血样资料入驻中华骨髓库。2014年底,中华骨髓库给他打来电话,表示有一名地中海贫血病患者的骨髓与他的初步配型成功,急需他的帮助。当马晃晃了解到这个广东省广州市年仅三岁的儿童的生命正在死亡的边缘徘徊时,便毫不犹豫地答应捐献骨髓挽救宝贵的生命。正是当初的机缘巧合,才得以在时隔两年后的今天,实现了一颗爱心对一个鲜活生命的接力。
  2015年1月,马晃晃接到通知进行捐献前体检,不过之后因为患者的状况不稳定,无法及时捐献。此后,他一边重新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一边利用空闲时间积极地参与体育锻炼,努力让自己保持一个健康状态。8月,他再次接到体检通知,到了10月体检结果出来,血液符合标准。10月29日,他接受了造血干细胞采集,随后这份“生命的种子”被送往广州市患者所在医院。捐献造血干细胞并不是许多人误认为的用针管从骨头里抽骨髓,而是跟献血一样,从血液中分离造血干细胞,捐献造血干细胞就等于是献一次血。马晃晃说:“捐献过程很简单,就是在两只手臂相关肘静脉处各插上两个针头,血液流经细胞分离机分离出富含造血干细胞的血液之后再流回到自己体内。”据红十字会了解,马晃晃是淮南市第二位大学生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同时是2015年度淮南市首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在捐献造血干细胞后的第二天,马晃晃回到学校继续正常的学习与生活。此时关于“救人英雄”的赞扬早已在校园里传开,老师和同学们谈到他时总会竖起大拇指,对他的英勇救人行为很是佩服。他的老师和朋友更是夸奖他不仅是一个“救人英雄”,还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大学生。辅导员周庆宏在谈到自己的学生马晃晃时显得很自豪:“他作为班干部,一直认真负责,交给他的事情不用担心会出错,不会重复第二遍,让教师很放心,是辅导员管理班级的好帮手。”马晃晃曾经是留守儿童,虽然从小很少享受父母的关爱,但他跟着爷爷、奶奶常年的生活,受到了很深的影响,继承了老人们勤劳、质朴、乐于助人的品质。当初陪着他一起去合肥市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室友丁海峰说:“在学习上,他十分刻苦,多次获得奖学金、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等荣誉。在生活上,他勤俭节约,不与别人攀比奢侈品。对待父母、长辈,他十分孝顺、懂事。当初,他为了不给在外地打工的父母添麻烦,就连去接受造血干细胞采集也没有告诉父母。他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当我们把马晃晃当作“大英雄”一样看待时,“其实没有什么,我只是做了当代大学生应该做的事情,微不足道。”马晃晃淡淡地说。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