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5年3月合肥六安路小学荣城花园分校副校长娄燕芳发起倡议,组建荣城语文工作室到现在,该工作室正陆续加入四名成员,都是八零后。工作经历迥异的几个伙伴,怀揣语文教学的热情和成长的梦想,自发奔赴一处,聚到了一起。将目光聚焦于日常教学工作,选择贴地“行走”的教研成长方式,他们边学边教边研,分享研读教材的发现与体验,交流听课、评课的收获和思考,评说读书、写作中的启发与感悟等。利用丰富的工作室活动,消解平常繁琐工作的疲累,收获丰实的教学生活。本期我们带您走进荣城语文工作室,去一起感受这个校级工作室的独特魅力。
特别点评
工作室研究行动坚持实效性
□校长 张 羽
校级工作室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确实可以起到促进作用,在组建荣城工作室之初,学校已有教研组,之所以还要组建工作室,最主要是源于教师的内在需求。教研组一般开展的是常规教研活动,而工作室可以让一群真正热爱教研,主动追求专业成长的老师们有个发展的平台。
因为有不同层次一线教师的参与,校级工作室的研究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草根化研究。研究问题从学校、教师、学生、教育教学实践中来,然后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寻找答案、解决问题,及时地在教育教学行动中检验、实践、推广研究成果。这样的工作室,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专业发展共同体。一年来,工作室组织成员进行理论学习、课例研究、外出学习培训……用最接地气、最朴素的行动研究推进着工作室的运行。
在人生价值实现的过程中,不断提升精神追求,增强职业道德,拓展学科知识,强化专业技能,掌握教育规律,提高教学水平,这就是一群怀揣梦想的教育人的追求。为了这个梦想,他们行走在书本里、扎根在课堂上、成长在研究中……
打磨出来的优秀
□副校长 娄燕芳
“嘟嘟嘟”,语文工作室QQ群里发出了小陈老师的听课指导邀请,“明天上午第2节课我在三(2)班上《石榴》,请大家给我指导!”工作室老师们赶紧安排好手头工作,准备听课。
课堂上,几位老师坐到了学生们中间,成为名副其实的课堂观察员。个人自学环节,观察学生是否会做圈、点、勾、画、批等,发现有学生找不准关键词语,作批注语言不够简练,赶紧记录下来。小组交流时,老师们边看边听边记,看组织是否到位,听发言是否有序,问题是否得到解决,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观察员”们还重点观察了教师的引导、点拨是否准确、简练。下课一回到办公室,大家马上又坐到了一起,进行课堂教学诊断,提出改进建议。
经过这样几次上课、观评课的研磨,2015年10月23日上午,《石榴》一课教学终于搬上了庐阳区引导自学课堂教学的评比赛场。陈金明老师熟练运用引导自学课型五环节教学,引导学生自学深入,点拨指导到位,留给几位评委专家非常深刻的印象。一次团队研磨的成功体验,让陈金明这位初出茅庐的新秀教学兴趣倍增,更让工作室的老师们感受到互助教研的乐趣。
2015年11月初,小陈老师再次报名参加庐阳区第七届课堂教学评比,抽到了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五上)一课。大家聚到了一起集体研读教材,或从读者角度对节选文本内容进行解析,或从教者角度谈课文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或从编者角度提出教学建议,或从学生角度指出教学难点等等。共读同研教材让小陈透彻理解了教材,思路顿开,随后他设定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品味课文语言,感受人物鲜明个性,体会语言、动作、神态、心里等描写表现人物个性的方法。11月26日上午,第二次站到语文赛课现场的小陈,从容自信。他紧扣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体会。他用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营造轻松活泼、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再次赢得好评,参赛课例还将作为典型课例在全区进行展示。
在老师们夸奖小陈赛场上出彩的表现时,他笑着说:“那是语文工作室打磨出来的优秀。”这是小陈的心里话。如果没有工作室老师追求卓越的信念,没有小陈不怕打磨的态度,进校才两年多的小陈怎能如此快地脱颖而出?其实,磨课的过程,在小陈变得更优秀的同时,每一位亲历其中的老师何尝不变得更优秀了呢?
行走在成长的路上
□教师 任声楠
2015年9月,我考编进入六小荣城分校,成为一名语文教师。9月13日我递交一份申请,表达加入荣城娄燕芳语文工作室的愿望。真没想到,工作室热情地接受了我——一个刚入职新兵的请求。9月23日,我和工作室老师们坐到了一起,畅谈学期工作规划、教研思路等,我立刻被一种务实的教研之风所感染。更让我高兴的是,我也有了工作室的职务——责任编辑,负责简报编辑和工作室空间建设。
几个月来,参与工作室上课、观课、评课等活动,尤其是在多次磨课、编辑简报等活动中,我学习到很多新的教学理念、方法等,如生本课堂、语文本体、“自育自学”实验等,在边学边练中成长。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进入工作室的几个月,我的教学生活是充实的。每周的研磨课、两周的简报编写、还有随时的经验分享,让我开阔了眼界,启迪了思维。
记得十月份陈金明老师在工作室研磨《石榴》一课教学,使用的是引导自学型教学模式。让我这个初入教坛的新手耳目一新,第一次看到这样明确的学习目标、高效的小组讨论,第一次领略到这种以学生自学为主的生本课堂模式的好处,颇为震撼,也产生了学习实践的兴趣。工作室老师们向我推荐了何炳章先生的《从教育的原点出发——“自育自学”理论与方法》一书,我马上从一老师那借来这本书开始阅读。有一段时间,下班一回到家,我就拿出书来读,仔细研读自育自学的理论及实践方法,认真做笔记,每隔几天就要复习其中所提到的理论知识。在边学边看中,对引导自学课型五环节教学方法渐渐熟悉,我就尝试着在自己班上实验,没想到使用这种课型,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尝到学习甜头后,我更加如饥似渴地学习,借来工作室老师们订阅的期刊杂志,一有空就捧起来读,遇到工作上的困惑马上向工作室老师请教,学习为我的教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水。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教学本领是练出来的。学期初,工作室研课计划中给我安排有五次磨课。按照计划,我认真备课,邀请工作室老师来指导。每次磨课之后,老师们就地进行现场点评,帮助我理解教与学的关系,让我清楚如何备课、怎样关注教材和学生等。十一月份我报名参加庐阳区多媒体教学大练兵比赛,工作室老师们先后多次聚在一起和我一起研读教材,帮助我设计教学思路,提醒我如何更好地使用媒体突破重难点。在工作室的指点下,我对写人记事类的文章的教学方法、思路、技巧等有了新的感悟,让我明白了高年级语文课堂不仅要重视文本的解读,还要重视阅读、写作方法的指导。
担一份责任 享“行走”之美
□教师 马红梅
一年前,我有幸加入荣城语文工作室,成为五位工作室成员之一,在娄燕芳副校长的带领下,负责工作室活动的策划组织、宣传报道,以及材料的编辑记录和收集等。人人参与工作室组织、建设,不当“局外人”, 担起一份责任,形成团队合作意识。我们在互帮互助中研究分享,“行走”在语文教学的幸福大道上。
身为“宣传大使”的我,该怎样把工作室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呈现给大家?怎样通过策划宣传来激励工作室成员的参与热情?刚开始我一头雾水,不得其所。在娄燕芳副校长的引领指导下,我们从建立工作室QQ群,到组织编辑“行走”主题简报,将工作室成员们的阅读反思,课堂实践感悟、心得,及时发布在校园群、网站,甚至庐阳区教体局网站上,这样一来,大大激发了大家的工作热情。主题简报记录下了每一次扎实有效的工作室研讨活动,内容丰富,还得到了张羽校长的赞赏和校内其他老师们的一致好评。同时,我还将工作室成员参加的每次活动进行拍照留存,记录下大家的精彩言论,编辑成稿,发布到区教体局“校园快讯”板块上,获得了颇高的点击率。
我们的语文工作室如同破土而出的幼苗,在每一位成员的辛勤浇灌下,正在茁壮成长。担起一份责任,我们辛苦并快乐地不断前行着。
一个好汉三个帮
□教师 王 珏
孩子进入二年级,变化可真大。在家,作业主动完成,在学校,遇到小事自己解决,早读课上,不管老师在不在班级都会专注读书。一个个小不点仿佛变成了一个个小大人,自我管理能力明显变强。
我暗自偷乐,终于可以从焦头烂额的繁琐忙碌中解脱出来,轻松自在。可静下来一想,学生长大了,作为老师,我该怎样跟上他们成长的脚步呢?
班会课上,我让孩子们说说对我有什么要求。有个小朋友提出,想让我把班级图书角充实一些新书,让大家读到更多好书。“这个提议好。”我立刻给予肯定。
的确,我班原来那个图书角,虽然里面有些课外书籍,可都是些图多字少的旧图画书,还基本都是拼音版本的,孩子们上了二年级,学了不少汉字,原有的那些旧书已经远远满足不了他们阅读的需求了。我问孩子们想要看哪些书,报个书名,他们也说不清楚。
我当即承诺,一定帮助他们选好书,实现重建图书角的愿望。双休日我走进了书店,发现市面上的图书太多,让人眼花缭乱,连我也不知到底该挑哪些书给二年级的孩子阅读好。
在语文工作室与老师们交流时我无意中说到了这件事,工作室老师们立刻给了我热情的回复,不但把书单拟出来给我,还介绍这些书的种种好处,并做了相应的阅读指导。工作室室长娄燕芳副校长还特意叮嘱我,以后再遇到困惑,通过工作室QQ群发布,让大家都来帮助想办法,效率会更高!从工作室出来后,我一路欢心,我可以投入建设我们的图书角啦!
选好书单只是第一步,接下来图书角怎么“开张”呢?以前孩子小,图书管理都是我亲自来做。工作室老师提醒,要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于是我决定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完成借书和还书等日常管理事宜。在工作室老师提议下,我让学生们推选能力强的两个孩子做图书管理员,负责班级图书借还和记录,我又和管理员商量好借还书时间等,我们还重新制定了图书角管理办法,张贴在图书角旁的墙壁上,图书角终于顺利运行了。
孩子们爱上了阅读的同时,我在课外阅读研究的路上也体验到“一个好汉三个帮”的快乐。
一路上有你
□教师 陈金明
时间如白驹过隙,一晃,一学期已经终了,回眸这半年,研课成为我教学生活的主旋律,在一次次的研课中,我不仅感受到了团队的重要,更切身体会到了“室长”——娄燕芳的风采。
专业上的引领 她是合肥市骨干教师,业务副校长,工作甚是忙碌,但每当经过她的办公室,常常能看到她伏案阅读的身影。阅读和写作是她常常挂在嘴边的事,她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工作室每两周一期简报,每次她都是早早地写好,发在QQ群里,供我们学习,曾经陌生的教材解读、教后札记,在她一次次的示范和引领下,我们渐渐熟悉,变得驾轻就熟。依稀记得,在我参加庐阳区“引导自学”型课堂教学评比时,为了让我能更加精准地确定好自学重点,她特意找来了《语文课程标准》,带着我一起研读,逐字推敲,一段看似简单,却用词精准的“自学重点”就这样出炉了。因为当时打算上第一课时,她翻遍了很多杂志,特意为我复印了几篇关于如何上好第一课时的文章,让我在备课时思路更加明晰,少走了很多弯路。
人格上的熏陶 她是一位名师,也是一位校长,但面对我们这些教学晚辈时,她从未把自己当成名师、当成校长,脸上始终带着阳光般的微笑,在我们心目中她是一位和蔼可亲带领我们向教学纵深处漫溯的知心姐姐。在我参加庐阳区“引导自学”型课堂教学评比时,经过几轮磨课,效果并不是特别好,而恰巧这时,她家里发生了重大事情,不得已而请假,即使这样,她还忘不了给我发来短信,短信中满是激励和指导,为我接下来的磨课指明方向。原以为,比赛那天她应该还是请假在家,没想到,一大早,我正在检查教案、调试课件时,她却出现在了眼前。脸上虽然写满了疲惫,却仍然不忘露出她那阳光般的微笑。“胆子大一点,语速慢一点,平常心对待,好好上,相信你,肯定行!”简单的话语,犹如一颗定心丸,让我充满了信心。
每每看到别人站在台上发表获奖感言时,都首先要说感谢……感谢……一连串的感谢,我原以为那都是套话,听起来有些不以为然。而如今,我才明白,那感谢中包含着深情,包含着深深的谢意,但更多的感谢不是“感谢”二字能够承载的,大恩不言谢,也许正是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