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长市实验小学百年发展纪实
关键词:
★ 从古“石梁书院”到城北小学再到实验小学,百年积淀,书写辉煌。
★ 青年教师培养工程、“名师工作室”为教师搭建平台,让教师一展风采。
★ “经典诵读”“写字教育”特色培养规划创学校特色发展之路。
□本报记者 吴 琼 江炎魁
在历史悠久的天长市老城区,坐落着一所历史悠久、积淀丰厚,有着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校训的百年老校,这就是天长市实验小学。作为老城区唯一一所小学,它承载着老城区的小学义务教育教学重任并取得了辉煌成就,广受家长及社会好评。
据悉,天长市实验小学始建于1911年,前身是古“石梁书院”,当时称“天长县立第二高等小学堂”。几番更名,曾经叫“志成小学”“城北小学”,文革间又叫“东方红小学”,后又改为“城北小学”,于1980年定名为“实验小学”,一直沿用至今。学校先后获得省“红领巾示范学校”、省“家教名校”、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学校”、滁州市首批“特色学校”、“德育教育示范学校”、滁州市“语言文字规范化学校”等荣誉称号。许多学生被评为安徽省、滁州市和天长市“优秀少先队员”“优秀学生干部”等。
实验小学走过百年历程,几度辉煌,百年风雨,百年华章,百年实小,百年树人,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造就了一辈又一辈育人名师,培养了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孙晓村1935年曾在这里执教;原中国伦理协会会长、华东师大校长周原冰,原司法局党组书记朱化龙,原中央电视台台长赵化勇都毕业于这所学校。实验小学也历经沧桑洗礼,几经风雨荡涤,在无数实小人的努力下,目前正以蓬勃发展的姿态站在天长小学教育的前列,近10多年的教育教学成绩在全市名列前茅。
2011年,在实验小学百年华诞之际,根据天长市区小学布局调整安排,实验小学搬迁到新校址。因此,在老校址上,实验小学完成了第一个世纪的历史使命;在新校址上,开创了又一个新的纪元,开拓了实验小学发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是承前启后、与时俱进的新契机,是开拓创新、再铸辉煌的新起点。尽管随着历史的变迁,实小两易校址、数更校名,但实小百年不息的耕耘,世纪不变的情怀,孕育了无数少年多彩的梦想,坚定了无数少年追梦的信念,也成就了无数学子辉煌的人生;她历经了百年沧桑、承载了百年历史、进行了百年奋进、展望了百年期待,创造了百年辉煌。
实验小学现有36个教室,全部实现班班通。学校对所有教师进行微机培训,使得人人都会使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教育资源进行教学。学校配备有1个舞蹈室,1个音乐室,1个美术室,2个科学实验室,1个实验准备室,1个体育器材室,1个美术器材室,3个电脑房(177台学生用电脑,其中含1个课件制作室,1个电子备课室),1个多功能教室,1个图书阅览室(图书27044册,生均15.9册,还有电子图书及电子阅览)。各个功能室教育教学设施到位,能充分满足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需要。学校还接入了10M的光纤宽带,建成教育城域网,建起了校园语音广播、校园电视台和转播系统,建立19个监控点,整个校园形成多方位的系统网络。
为帮助教师快速成长,学校制定了校本教研方案,对76名在编教师制定了不同层次的培养规划。积极实施青年教师培养工程,开展“手拉手,帮扶结对”活动,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每年选送青年教师参加省、市骨干教师培训。建立了“名师工作室”,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搭建舞台,涌现了一批勤于钻研、教学严谨,具有较高业务创新能力的市县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同时,积极推进结对交流制度,先后与三所乡镇小学进行了“帮扶结对”工作,为教师的多方位发展构筑了平台。
学校在成功形成“养成教育”,树立学校特色品牌之后,根据素质教育要求和实际情况,积极落实市教育局关于开展学校特色教育的工作要求,制定了“经典诵读”和“写字教育”特色培养规划,目前已形成机制并初见成效。
多年来,实小始终坚持“学生为本”“教师为本”“学校为本”的发展理念,构建和谐的教育氛围,创造了时代的辉煌业绩:师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屡屡取得优异的成绩。学校的现代化建设、规范化管理、特色化发展、素质化教育已经形成,实验小学已然成为令社会各界满意和家长信赖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