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时开始我们的新年不再是过去的样子,
不知何时开始我们的年夜饭渐渐地都在饭店里了,
不知何时开始我们的新年团聚只能在电话里了,
不知何时开始我们的年味慢慢变得越来越淡了,
年味去哪儿了?春节里,人们都还沉浸在新春的喜悦当中,我们安徽省中学生通讯社利用这次寒假时间做一个关于“年味”的调查。
那些年味
A年味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6年春节
调查目的:通过观察家人、同学、朋友的过节方式,体验传统节日的意义
调查地点:安徽省学生通讯社成员自己家庭
调查方法:向长辈询问,在网络上查找,浏览书籍
调查成果:
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春节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些甚至沿用至今。
调查1:“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调查2: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古时候人们以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清人吴曼云《压岁钱》的诗中云:“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由此看来,压岁钱牵系着一颗颗童心,而孩子的压岁钱主要用来买节日所需的东西。现如今,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压岁钱的数额从几百到几千不等,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
调查3: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楣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但根据我们的调查,现如今城市中,由于人们多住在楼房中,不便贴春联,以致城市中这一风俗习惯正在慢慢消失。
调查4:春节期间,处处可见人们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家门前贴上了“福”字。据说,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就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调查5:春节挂贴年画在乡村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表达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调查6: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围坐一起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但根据我们的了解,由于每个人生活方式的不同,少部分人由于种种原因,已不再认为守岁是一种必要的活动。
调查7: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调查8: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
根据我们的调查,现如今拜年不同于往日,大多数情况只是大家聚在一起互赠礼物,吃饭或者进行某项娱乐活动。
调查感言:通过此次调查才大致上了解了春节民俗民风,但多数现已不用,或者改变。大概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年味淡了”。但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应该有更加长足的发展,因此,我们在注入新的文化的同时,也要维护那些传统的民俗,不让“年味”在我们身边渐行渐远。
B年味都去哪儿了
什么是年味?年味就是全家团圆的喜乐气氛;就是晚辈孝敬长辈围坐在桌前敬的那一杯酒;就是屋里美味佳肴飘进鼻内的一股幽香;就是妈妈忙前忙后做的一顿年夜饭中的饺子;就是逛庙会看着舞龙吃着糖瓜儿仿佛又回到童年的一种享受;不管认识不认识,见面都说过年好的那种友好感觉;就是满大街挂满了红灯笼充满了祝福话语的那种气氛……这就叫年味。
“新年快乐,红包拿来”这句话几乎是在过年时都会说的一句话,拿了红包很开心(咳咳,虽然老爸老妈说存着)。当然还有那一桌子的美味佳肴啦,有鱼,有虾,还有螃蟹,反正是有很多好吃的,平常的时候都吃不到啊。该讲正事了,我跟大家讲讲我们家的人在除夕一夜的“任务”。
首先当属吃饭时最重要的任务—吃,由我们吃货来完成,坐在椅子,手拿筷子,看着佳肴,如暴风卷地一般横扫美食。不要说吃货不好,如果没有我们吃货这美好世间又要浪费多少粮食呢;没有我们吃货哪会有这么多餐厅;没有我们吃货怎么会有如此繁荣的美食世界呢?由此要感谢吃货。
还有任务—做,职业—“厨师”,由我大妈胜任,她虽然没有一顶洁白的厨师帽和一套洁白的厨师服,但她有着非常高超的技艺,吃过之人无每每不赞叹,鸡虾鱼肉,营养搭配,无所不妙。当然有时还会有厨师助理—妈妈、奶奶。
吃饭时,气氛不能冷,这时候需要一个人来提提气氛,让大家都有过年过节的快乐心情。很多的时候,都会有一段祝词:来来来,在新的一年里祝大家万事如意……工作顺利……学习更上一层楼。这一段话里充满着属于一个家、一个国、一个世界的爱。
饭后,最不能接受的任务就是—收拾。谁愿意在吃饱喝足时去起身收拾呢?这时候就要一个勤快的人带动大家去收拾,我很敬佩这种人,要是我就会“卧枕江山”。其他不干活的人就开始看电视,玩手机等等。
春风已徐徐吹来,盛开在腊月的梅花已经屹立在雪中,默默地,它便与雪为伴,与风为友。当春风徐来的那一刻,它伸了伸他的腰,抖起了精神……原来它也在期盼春天的来到。这个年多姿多彩,这个年有足了的年味,这个年烟花漫天……
C寻找年味最地道的“年味”
曾经新年的那些年味都去哪儿了?
曾经,年味就是穿新衣从前,过年就是终于可以穿新衣服了!提前一两个星期就缠着爸妈带自己去买新衣服,然后到了除夕那天一大早的就嚷嚷着穿新衣新鞋,巴不得在所有人面前显摆下自己的新造型!现在不管过年不过年,想买新衣服就在各种购物网站上快速下单,然后静候快递。渐渐没了以前过新年穿新衣的期待了。
曾经,年味就是办年货小时候,最喜欢问父母的就是什么时候过年呀?我们家里要买什么好吃的呀?买年货的时候带我一起吗?临近过年的时候更是每天想着法子问家人可不可以先给我吃点!那些小时候爱吃的糖果零食,如今不能满足自己的味蕾,不是糖果的味道变了,是我们选择的口味变了。
曾经,年味就是大扫除每到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在打扫卫生,清洗各种家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庭院。总是想凑热闹去搭把手。然后一家人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如今没有时间打扫了,又或者是不想费力去做,一通电话家政服务就上门打扫。曾经,年味就是贴春联,每当大年三十,家家户户都纷纷在大门上贴上春联,在之前还喜欢凑热闹看长辈们写春联,然后将家里的门和窗户都贴上。新春伊始贴对联,年味越来越浓。自家手写的春联变得少见,家家户户贴的都是商场单位赠送的对联和福字。
曾经,年味就是收压岁钱。小时候,晚辈给长辈拜年磕头,道一声新年好,长辈就给我们发红包,那应该是过年最开心的事了。现在除了见面的长辈们给压岁钱,更多人喜欢和同学朋友们在网上互发红包、抢红包……开口的话慢慢的都成了“你抢红包了没”。
曾经,年味就是拍全家福。从前,过年就要拍一张全家福,一家大小难得团圆,看着几代同堂的温馨场面,整个家庭充满着幸福的感觉。每年留一张作为纪念,也是我们记忆中最珍贵的部分。不知何时开始不再拍全家福了,都开始在朋友圈里晒自拍,晒旅游,晒红包。
曾经,年味就是放鞭炮。从前,过年就是耍擦炮儿、冲天炮那些的,插到土堆里,放在雪球里,矿泉水瓶里点燃就跑,反正总想着怎么捣乱怎么来。还有各种花样的小烟花棒,污染越来越严重,限炮令开始实行,过年的爆竹烟花声越来越少。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三水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