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7日至28日,中央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1月15日至16日,共青团十七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各级团组织要坚持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在脱贫攻坚中勇挑重担,为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发挥生力军作用。
记者日前在走访中发现,我省各级团组织已全面贯彻中央要求,通过创业扶贫、教育扶贫、志愿扶贫等方式,打响了脱贫“攻坚战”。
我省各级团组织积极投身脱贫“攻坚战”
创业扶贫:“授之以渔”带动贫困村近五十人脱贫
“扶贫不能光靠送米面油再给点钱就完事了,这无法真正解决贫困脱贫问题。总书记强调,要精准扶贫,作为共青团组织,如何精准,我们觉得,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扶持创业青年带动脱贫”。团五河县委书记郑修林告诉记者,他们通过帮扶该县小圩镇管咀村贫困户陈之明创业,带动了村里15户近50人脱贫。
管咀村是贫困村,位于浍河边,由于土地低洼、贫瘠,且水灾较多。2013年,村里625户村民,有116户都是贫困户。1990年发大水,村民的地都被淹了,县里决定疏通河道,修了淮洪新河,村民的土地就更少了。陈之明的家里是该村的贫困户,大学毕业后,他发现老家的土地虽然不适合种地,却水网密布,做水产养殖再好不过了。通过在外考察,他决定回乡养小龙虾。
然而,想法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2013年,他跟同学一起,投资20多万元承包100亩水面当起了“虾农”,但由于经验不足,钱很快就打了水漂,他想到了放弃。2014年,郑修林在创业青年中走访时了解到陈之明的事后,主动对接,帮其申请了20万元贴息贷款,并带着他联系了县畜牧局和农业委员会的负责人,争取了相关政策支持。去年5月,县青年创业者协会成立,郑修林介绍陈之明认识了做白鹅养殖的创业青年沙亮亮,家禽的内脏是小龙虾最好的饵料,沙亮亮得知他处于创业初期,便将养殖场的鹅内脏定期无偿供给陈之明。“一年光饲料就能省几万元钱,要没团县委牵线搭桥,谁认识我呀。”接着,郑修林推荐他参加蚌埠市创业大赛,在大赛现场,获得季军的他认识了几名投资人,目前,正打算对其养殖场进行投资。
两年时间,陈之明的龙虾养殖场便发展起来了,不仅最初亏损的20万元赚了回来,还带动了村民脱贫致富。“赚钱以后,村里很多人都找到我,也想养龙虾。去年6月,我成立了合作社,以前我就100亩的水面,现在整个合作社水面有1000多亩”。陈之明告诉记者,至去年底,合作社成员亩产增值一千多元,利润四千多元。“现在村里只有73户贫困户了,两年内40多户脱贫,我们就直接帮扶了15户。”
“团组织扶贫一定要精准帮扶,不能‘广撒网’,一般的关爱行动该怎么做怎么做,但扶贫必须解决好扶持谁、怎么扶的问题,下一步,我们准备组织青年创业者协会的人去管咀村看一看,适合养鹅,我们就让沙亮亮帮扶村民养鹅,总之,让这个村摘掉贫困的帽子。”郑修林说。
教育扶贫:小学里响起了萨克斯之声
近日,淮南师范学院四年级学生沈丹丹成了学校里的“小名人”,她在国家贫困县寿县炎刘镇广岩小学支教顶岗实习的照片刊登在了《人民日报》上。精通萨克斯的沈丹丹让这所农村学校有了音乐课,学生们听到了从来没听过的萨克斯之声。
2014年10月,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教育扶贫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要求提升高等学校特别是省属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片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人才和智力支撑。发挥高等学校在人才扶贫、科技扶贫、智力扶贫、信息扶贫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支持省内高校加大对口支援力度,建立对口支援长效机制。2015年下半年,淮南师范学院积极响应省政府号召,把扶贫顶岗实习支教作为学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举措。
为了解和掌握师范生顶岗教育实习的情况,加强实习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该校与省教育厅联系帮扶的寿县炎刘学区进行了相互走访调研、协商。在充分了解顶岗教育实习的需求后,学校精选教育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体育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四个学院的29名优秀学生代表学校到寿县炎刘镇吴桥小学、李岗小学、广岩小学、船涨小学、谢墩学校、周森慈善小学和炎刘中心学校等七所小学进行扶贫顶岗实习支教。
广岩小学在当地由于缺教师且师资老龄化现象严重、专业的不对口,导致许多课程难以保障。针对这一情况,淮南师范学院为这所学校专门派去了九名大学生,不仅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一下子解决了,其他学科也得到有效补充。在支教大学生们的努力下,广岩小学不仅教学质量有所提升,该校还有了自己的校园艺术文化节。前不久,该校代表炎刘学区参加县第十二届校园艺术节汇演,一举斩获四个一等奖。
广岩小学取得的成绩是该校教育扶贫的一个缩影。半年来,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淮南师范学院顶岗实习工作取得了优异成绩,受到了省教育厅、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受援学校、学生及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初步形成“炎刘模式”(本报《教育周刊》在1月20曾整版刊登《教育精准扶贫的“炎刘模式”》)。“29名大学生的到来,正改变这里落后的面貌”。寿县炎刘学区主任洪德成说,他们以“融入学校,投入教学,深入农村”的实际行动,把所有时间用在了课堂上,把全部的爱用在了学生身上,切切实实地提高了这里教育的质量水平。
无独有偶的是团濉溪县委近期联合安徽旅游学校、濉溪精英学校制定了旅游人才教育扶贫“三年行动”计划。教育扶贫以资助家庭贫困学生就学、帮扶贫困群众实现稳步脱贫为目的,面向濉溪县内家庭贫困、热爱旅游或计算机等专业的青少年,学习期间学费、书本费、住宿费等费用均全免,并且15%的家庭特困学生可享受国家助学金,毕业后由学校对口推荐工作。
“我们希望家庭困难的青少年通过免费学习掌握一定技能,从而顺利就业,并通过就业改变家庭现状,以‘扶智’助‘扶贫’,让共青团服务青少年工作更为实在、更具吸引力和凝聚力”。团县委相关负责人说,教育扶贫工作有效整合了相关资源,将对家庭经济困难青少年的帮扶与扶贫开发工作进行“无缝连接”,用知识和技能帮助贫困青少年,为濉溪县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青春力量。
志愿扶贫:“互联网+”助学探索扶贫新路径
扶贫先扶智。日前,团合肥市蜀山区委在线上发动社区寻找那些品学兼优、急需帮扶的对象;在线下整合个人、企业和社会资源,一对一进行精准帮扶。通过线上与线下保持密切互动,探索“精准助学”的新模式。
高阳(化名)今年二年级,在他一周岁那年,家中突遭意外,爸爸去世,妈妈改嫁。只剩下年迈的爷爷、奶奶抚养高阳。没有经济收入来源,奶奶只能在小区里找份保洁活。团区委在深入了解他的实际生活后,将其个人简要信息放置在区“精准助学”的网页上,经过微信客户端推送及网页转载,总阅读量达到三万人次,很多市民纷纷表示对高阳的帮扶意向。经团区委审核,该区人之初传统文化公益服务中心负责人冯丹丹与高阳建立起了帮扶关系,冯丹丹表示,她将无偿资助高阳整个小学阶段学业辅导。
“蜀山有暖阳,学子无寒门”正是精准助学的深刻内涵。据了解,团区委与合肥市一家门户网站搭建线上平台,并进行线下推广,通过志愿者活动,带动年轻家庭的参与和成长,促使社区居民关注家庭经济困难的青少年学生,对其进行生活上及学业上的帮助,通过扶智促扶贫。
目前,受捐助对象惠及到在蜀山区从事大建设的经济困难家庭子女和本辖区贫困学生家庭。在线上,团区委调动社区积极性,寻找身边可能被忽视需要帮扶的家庭。市民在看到这些需要帮扶家庭信息后,可以自主选择捐助方式,回归至线下,其中就包括爱心资助和学业辅导两类。爱心资助是通过定期集中活动等形式由资助方直接将助学资金、物资类捐赠给受助方;学业辅导是通过举办各类文体活动,由志愿者在课余时间对受助生进行学业辅导和素质教育,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
“这样的优点就是更加自主和灵活,能建立一对一的机制,如我可以在周末时候上门进行学习和生活上的帮助,不像过去帮扶那样,给了钱物再也没了来往”。韩俊是上班族,她与高阳结成对子,不定期会上门走访帮扶,帮助他解决不同时期的实际困难。
为做到帮扶结构更加优化,避免出现“多对一”的不平衡帮扶,团区委表示,会不定期进行回访询问,了解帮扶对象最新近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