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外婆 雪花 云南 冬天的往事 我与周刊之情结
04版:春蚕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111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6年01月27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111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冬天的往事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太和县教育局 徐贺仁 发布日期:2016-01-27 22:36:48

  冬至那天,朋友发来信息:天冷,加衣。我忽然想到母亲,我应该给母亲一个同样的信息。
  母亲今年88岁,住在乡下,我住在小城。地理上,我和母亲之间有几十个里程碑阻隔;而实际上,我和她老人家只有7个或者11个阿拉伯数字的距离,比一碗汤的距离还要近。
  每次回老家看母亲,母亲爱絮叨陈年旧事,那些往事是她的一本书,越翻看,字迹越清晰。面对母亲,我是一个忠实的听众和读者。不能回去看她的时候,忙,总是借口。老人耳朵还好使,口齿也还清楚,只要拨动几个号码,就能感受母亲话语的温度。我知道母亲在老家由哥嫂照顾得很周全,但我更想得到她的故事需要多一个听众和读者。读母亲的故事,也是读我的童年。
  我记事的时候,母亲应该是一个能干的农妇,除了地里的庄稼活不耽误,她还操持着家里的柴米油盐和日用穿戴。母亲最喜欢冬天。冬天夜长,出活儿,她总是这么认为。记忆最深的是她在漫漫冬夜里纺线和织布。除了卖鸡蛋换点钱,纺线和织布是家庭创收的唯一途径。每年秋收过后,都要有一个很长时间的农闲时期,母亲开始连天加夜地纺线,一台纺车在我家的堂屋里整日唱着悠悠的歌。我在这歌的伴奏下写作业,也在这歌里不知不觉入梦,往往,醒来歌声依旧。我说,娘,您不困吗?娘说,你睡你的。我们的交流就像碗里的粗茶淡饭,滋味平平,但很温暖。偶尔,我会咳嗽一两声,母亲就起来给我掖掖被角、摸摸我的额头,然后继续坐回那草垫子上去,纺车歌声又起。
  入冬的时候,母亲簸箩里的棉线穗子已经堆积了许多。她用眼睛估摸一下,说,该够了,于是和邻居商议,开始合作拐线、浆线、染线、经线、缯线等活计。在冬日一个晴好的天气,我们的院子里,支起了经线必备的物什,几个妇女协手劳作。她们分工明确,有的走线,有的絖线,有的仔细检查,如有断线,小心翼翼地打结。这是农家妇女最漂亮的行为艺术。这个程序总的说是叫经线,等把线轴子架到织布机上,织布的前期准备就做好了。
  一场大雪飘下来,农家人都被困在了屋里。我家的堂屋里摆放着一台织布机,整整占据了大半的空间,那是母亲新的战场。某一天,母亲像一个出征的勇士,整装上机,手持梭子,来回抛掷。母亲一手抛梭,那梭子“嗖”的穿过经线到达另一端,她另一只手快速接着,抛出,然后重复抛、接,这情景让旁边的人看得眼花缭乱。母亲是个艺术家,她用梭子作画笔,一线一线地叠加、累积,作出了长长的画卷。卷布的轴子由细到粗,布匹形成了,一尺,一丈,几丈,十几丈,几十丈,那梭子要经过多少个来回啊。一个冬天过去了,母亲收住最后一个动作,下得织布机,直了直腰,看着自己的作品,笑了。
  临近春节的时候,父亲抱着这些布匹,赶到集市上去卖。周边的集市几乎跑了个遍,卖出了几卷,换回的是全家必须的日用品和年货。母亲总要留下一些新织的布,给我们兄弟姐妹几个做衣裳,新年里,也就有了我们的新衣。年后的新学期,我也换上了新书包。
  后来,农家纺织的粗布被洋布和成衣取代了,我家的那个织布机也不知其去向。
  前些时,我们几个文友相约到我家乡集镇的一个农耕博物馆去参观,我又见到了那里收藏展出的一架织布机。站在织布机前,我注目良久,我又看到了母亲躬身织布的身影。当时我想,我要择日带母亲去看看,让她看看自己的过往岁月。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