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合肥师范附小同课多轮滚动研究
题记:合肥师范附小(以下简称“附小”)尝试“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有心创设课前视频,放手课堂的自由练习,师生共编绚丽篇章,教学平添缤纷色彩。一堂关于“查字典”的教学课演绎一个动人的“意外”故事,课堂激荡起层层涟漪,思考中孕育美丽,高效中释放精彩。
□本 报 记 者 苏 锐 吴晓霞
特约通讯员 姜 军
当年,附小承接国家“十二五”课题时,冯璐副校长曾在课题动员会上提出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以教导学”的教学思路。恰在此时,外国的舶来品“微课”“慕课”走进了课题组教师们的视角。“或许我们可以尝试以这样的‘微课’为载体,制作合肥师范附小的学科教学视频,开展‘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冯校长一语惊醒梦中人。该校语文组在研讨之后决定尝试先利用《部首查字法》这节课,结合“滚动式”教研来进行实验。
“思考”——课堂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附小卞崇振老师作为第一位吃螃蟹的人,在课前,他首先设计好微课程脚本,用手机拍摄了一段7分钟左右的微课程。在课程中介绍了确定部首的一般原则,字典的构成以及如何按正确步骤查字典等,并将其上传到班级博客里,布置学生根据教师所发的导学单进行课前学习。
第二天,当卞老师在班级上课时,很多孩子就跑到他的跟前,说自己前一天晚上在家里看了好几遍。根据视频中的讲解,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有的孩子说家长陪着自己一边看一边查,这还是第一次和家长一起互动学习,非常开心。也有的学生说自己掌握得还不是很好,还提出了自己的问题。这样的微课将课堂的知识学习前置,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同时,让他们可以自主学习,产生问题。
学生究竟掌握得怎么样呢?课堂上见分晓。上课前,卞老师将学生4人一组分成学习小组,并明确了小组分工。在简单的课堂导入后,他直接出示生词“口腔”“酣睡”,让他们小组合作查生字,并提醒学生注意结合自己学过的知识进行解决。课堂巡视指导时,卞老师特别提醒小组长要看看组内的同学已经明白了哪些知识,还存在什么问题需要解决。时间一到,有的小组顺利完成了任务,可有的小组实际一操作,问题就暴露出来了。学生中有的不知道该如何确定“酣”的部首,有的并没有真正按照步骤进行操作,而是侥幸找到这个字,有的甚至还不知道字典中检字表的位置。这时候老师并没有直接讲授,而是将存在的问题反馈给全体同学,请较快完成的几个小组发言介绍该如何去处理。已经掌握方法的孩子这时候便成了“小先生”,课堂便成了他们互动交流的平台。问题一一迎刃而解后,老师又追问:“哪个小组能够跟大家完整介绍一下具体的步骤呢?”孩子们面面相觑,不敢回答。于是老师又出示生字,请小组边查边讨论、总结。很快,一双双小手像雨后春笋般竖了起来。他们在活跃的氛围下、在相互合作的学习中总结了部首查字法的步骤。
一堂四十分钟的课转眼结束。课堂教学中,老师不用一步一步枯燥讲授,课堂上留下了学生练习的时间,挤出了思维碰撞时间,真正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但是,在这堂课中也存在着老师的放手不够,关于难点问题如何确定部首解决得不够彻底,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老师的引导与问题的设置还有些牵强。
“高效”——课堂上本真的模样
基于这些问题的出现,该校傅洁老师接过了教研课的“接力棒”,开展了第二轮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这次的课堂上,傅老师在孩子们观看视频之后,让他们把自己的问题发到班级QQ群里,并在网上就一些个别问题进行简单解答。还有些普遍性的问题则做二次备课的关键设计进教案中,留在课堂上统一解决。微课之后的课堂是学生实践的天地,课程开始后,老师会根据学生在QQ上的反馈进行基于问题的实践探索性训练。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深入每个小组针对学生在查字典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个别指导,并将一些基础性的问题就此解决。在感知学习后,老师会先出示部首儿歌让学生诵读,再以实际操练的形式进行猜想尝试,并总结出可行性的方法以达到练习巩固的作用。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学习兴趣浓厚,参与度明显提高,思维也得到了螺旋式的提升。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单一讲授者与传播者。连孩子们都说:“在附小的课堂上,爸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学习了。”
冯校长告诉记者:“回顾本次‘翻转课堂’的滚动教研活动,我觉得这是一场教学革命。”针对“被动、高控制性、缺乏因材施教”的教学弊端,“翻转课堂”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凸显了“主动、交互、差异”的教学本质,推动了课堂变革,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最重要的是,教师应该思考如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发动者、维持者。
现在,“翻转课堂”在附小的校园里正如火如荼地进行。这期间会有辛苦,会有失败,会有坎坷,会有反复,但当看见孩子们快乐的脸庞、求知的眼神,附小的老师们都坚信这一切是值得的。“思考”让学生在求学的路上收获成长,让老师在教育的途中品味精彩;“高效”让学生感受探索、体验快乐,让老师解放思维、开拓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