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问题导向 强化内外协同 着力科研创新
10版:教改前沿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108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6年01月20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108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坚持问题导向 强化内外协同 着力科研创新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钱立青 发布日期:2016-01-20 18:17:26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绩效工作综述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是由安徽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与合肥师范学院“双主体”组建于2012年,当时成立的背景是旨在通过校政联合,共同推进安徽省“基础教育三项改革”。2013年获批为安徽省首批区域发展类型的“协同创新中心”。中心立项以来,坚持面向基础教育、研究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切实加强组织协同,着力推进学科、人才、科研深度融合,催生服务基础教育发展的系列创新型成果,在基础教育问题解析、理论阐释和试点示范等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按期完成规划制定的阶段性目标任务。
协同创新机制建立及运行情况
    创新“一主三辅”组织形式  在健全《章程》及《组织框架和运行管理办法》等制度体系基础上,创新以理事会主导、专家委员会和聘任委员会指导、工作委员会协同执行的管理体制。以“政府是主导、协同是基础、研究是支撑、应用是目标”为合作机制,理顺了政府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中小学四大类80多个协同创新体之间的协作关系,无边界吸纳创新元素与力量,并敦促创新要素各司其责,深度融合,形成开放、协同、高效的新型科研组织。
    推行“U-G-S”三方合作一体化推进机制  为解决行政、科研、学校之间结合不紧、力量分散的问题,创新区域教育合作形式,协同创新中心牵头联合相关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等91家单位,组建“U-G-S”三方合作的“安徽省基础教育发展联盟”。联盟聚焦基础教育三项改革,统筹协调“跨学科、跨领域、跨单位”多元力量,每年组织“五个一活动”(举办一次主题论坛、开放一批研究课题、邀请一批名师巡讲,组织一次论文评比、编撰一本案例文库),重点支持和引导教育专家、中小学一线教师参与协同研究,以专项课题或延伸课题形式将研究项目分解为59项,实现基础教育改革的“决策——研究——应用”一体化推进。
    实施优先发展机制  早在2012年8月,学校就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协调并解决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优先保障经费投入,安排专项启动建设资金;优先安排研究场所;优先选用人员,抽调专人(科研处副处长,兼任“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工作。优先凝炼方向,对应设置了“均衡发展”“平等就学”“减负提质”3个研究室,作为目前全校唯一独立设置、学校直管的省级科研创新平台,并进一步发挥和赋予中心在服务地方教育、服务师范生培养领域的作用与职能。优先规划发展,2013年底,先后邀请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等5位学科专家和省教育厅等9位基础教育管理实践层面一线专家进行咨询论证,研制了《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发展规划(2013~2016年)》,并按年度分解,有序推进。
    创设联合发布省教育规划专项课题机制  积极探索机制创新,主动加强与省教育规划办(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合作,开创性地将“基础教育三项改革”研究纳入2014年度省教育规划课题研究范畴,设立省教育规划专项课题41项,无缝对接省教育厅组织实施的四类九项104个试点项目,并将作为长效机制一以贯之。借助省教育规划研究平台,仅2014年就协同了省内外32所高校和科研机构、36所中小学围绕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亟待解决的战略性和前瞻性问题进行联合攻关,研究成果既突出对改革经验的科学总结,更重在创新探索。目前专项课题阶段性成果显现,并及时应用于教育教学改革当中。
协同创新活动开展情况
    科研创新  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基础教育三项改革,通过项目牵引,促进政府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中小学之间高效合作。围绕基础教育核心问题开展项目研究,主持各类课题209项,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32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70项省教育规划课题中,协同攻关项目占90%以上。在36所实验基地协同开展试点研究,遴选与推广42项具有一定影响力、可复制性的基础教育改革典型案例和样本经验。与安徽省妇联、安徽省教科院、合肥市庐阳区教体局、合肥市西园小学、合肥市36中、合肥市香樟雅苑小学、淮南市28中等进行产学研合作,协同开展横向课题研究10项,获资助经费69万元,进一步实现高校与中小学研究优势的互补。
    学科发展  以“需求导向、创新引领、深度融合”原则推进协同体内学科的交叉融合,增益性加强体现学科核心竞争力的平台建设和团队建设。协同教师教育学院和省级重点人文研究基地——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着力在基础教育政策研究、实证研究以及基础教育发展问题诊断与监测等方面取得了一些具有原创性的成果,进一步强化教育学科特色。整合协同体内学科队伍力量,培育并申报省级创新团队“基础教育质量评测团队”,增强学科可持续发展能力。
    队伍建设  创新团队坚持以应用研究、研发创新为特征,突出实践创新取向,注重跨学科、交叉学科人才的柔性聘用。采取“双跨单聘、专兼结合”的方式,聘请校内外专家和教育实践工作者融入研究当中,凝聚有优势、有特色和富于创新的“基础教育发展服务团队”等12支创新团队。在3个研究方向均以项目驱动形式,通过流动不调动的柔性方式聘请首席专家,领衔组建团队,引领本方向的项目研究。实行校政、校地、校所、校校或境外合作,聘请特约研究员77名,其中境外专家12名,中小学一线专家占20%以上。强化岗位聘任,严格“因事设岗、依岗选人、事毕人去”,及时动态调整聘用人员。
    人才培养  深化教育硕士培养综合实验改革,对基础教育改革政策的理论与实践开展创新性研究,通过开放教学,组织教育硕士研究生参与课题实证研究,有效地培养学生科研和实践能力。将基础教育相关研究成果纳入教育硕士培养课表当中,拓宽研究生学习视野。围绕教育硕士培养和师范生成长,设立助研和助管岗位,安排16名教育硕士生和10名本科生进行实践教学,引领培养学生科研与实践能力;面向“卓越教师班”等师范专业学生开设“基础教育大讲堂”和创新主题沙龙23场次,吸纳协同体单位资深专家为校外导师,指导本科生和研究生论文;在协同体实验基地中遴选3处作为“产学研合作育人基地”,服务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部分研究设备与文献资料面向教育硕士研究生和青年教师开放。
    国内外合作交流  四年来举办各类学术论坛与研讨会17次,其中受省台办和省教育厅外事处委托,举办了第一、第三、第四届“皖台基础教育论坛”,两岸700多名中小学校长和研究学者参与其中,逐步成为推进皖台两地教育合作与协同创新的重要平台,形成区域学术交流的知名品牌,2015年被列为国务院台办的重点项目。2014年与澳大利亚北领地教育部共同举办了首届“中澳基础教育交流会”,双语组编《中国安徽—澳大利亚北领地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交流文集》。加强与台湾铭传大学交流,共建“皖台教育协同发展文库”,组织25名教师前往台湾高校学习交流。
    充分利用期刊媒介,合作创设多维交流平台。协同省教育厅基教处在《合肥师范学院学报》上开辟了“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专栏12期,在《教育文汇》《安徽青年报》开设专版专栏共57期,及时转化推广研究成果与案例140多篇。与武汉大学出版社、江苏凤凰出版集团合作启动建设“基础教育发展创新文库”“教师专业成长文库”。《中国教育学刊》安徽工作站挂设我中心,从指导层面及时转化与推介我省教育改革经验。2013年创刊《安徽基础教育研究》,已编辑出版12期,并以电子刊的形式高效地传递教育信息和动态,分享教改中的成功经验。
    社会服务与贡献  本着基础教育“新型智库”建设,围绕均衡教育、农民工子女教育的改革发展现状,开展实证研究和案例研究,研制和发布蓝皮书系列《安徽省基础教育发展年度报告》,提交并被采纳咨政报告5份。承担省级和相关市县教育发展咨询指导,重点研制《安徽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负担监测系统指标体系》,并每年承担2次监测与分析,出具监测报告。积极参与政府部门“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编制,以委托项目形式承接了合肥市级、区级教育规划研制与指导工作,组建团队承担省教育厅“十三五”教育规划编制中的两项课题研究。主动对接安徽省基础教育“三通两平台”,协同清华同方科技公司启动研制“基础教育大数据应用平台”,已在全省布设了8个信息采集点,将以大数据服务于区域基础教育改革。
    加强社会服务与开放共建。与合肥市图书馆、合肥市少年宫共建少儿“课外悦读文库”;与合肥美诚国际教育合作“家校协同”教育试验;选派专家队伍深入合肥、淮南、芜湖、安庆等地中小学一线进行指导课改、教研和校园文化建设140多人次。承担基础教育信息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开展社会调查和家长访谈,梳理基础教育发展中的“负面清单”。协同安徽师范大学心理咨询研究所,利用大学生志愿者“行知学堂”,为农村留守儿童开展课业与心理辅导,探索提升“留守儿童之家”工作质效的路径与方法。
    条件保障  优化科研环境,现有研究(办公)场地200多平米,其中包括4间研究室、1间资料档案室和1间视频交流(会议)中心,另在2所附属实验学校配套建设2间视频终端。拥有各类研究设备65件套,基本设施配置齐全。2012年开设了中心网站,目前正在筹建独立域名的“安徽省基础教育发展联盟”门户网站。充分发挥视频交流中心的功用,拉近了协同体单位之间距离,特别是与境外高校能实现即时交流和信息分享。目前已经与台湾铭传大学、澳大利亚查尔斯·达尔文大学通过视频互联进行跨域研究。
协同创新建设以来成效显著
    中心立项建设以来,顺应当下教育改革发展形势,侧重机制创新,有效地汇聚一批创新力量,探索性、创造性地开展协同创新工作,较好地服务于我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建设,服务于“创师范牌”办学特色的打造,更为我省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助力推进。
    创新科研服务模式  以政校合作为主体,聚焦基础教育三项改革,在推进教育改革中发挥了智力支撑作用。先后承担了省台办、省教育厅委托研究与咨询项目11项,合肥市经开区委托的内涵型教育发展项目5项,为明光市的中小学量身定制教师专业发展系列方案等,充分体现出协同创新中心跨学科、实体化、机制灵活的组织优势,促进政府部门、高校和中小学互融合作,示范科研创新模式。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有效地发掘协同创新平台资源转化的育人优势,联合培养的16名教育硕士实践能力与科研能力显著增强,发表论文16篇,获奖24次,毕业就业率达100%。今年还获批了“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案例库和教学案例推广中心”等省级改革创新项目2项。
    形成一批创新成果  通过项目引领、实验示范、专栏设置和文库建设,催生与转化了创新成果:中心团队共发表学术论文115篇,其中CSSCI收录26篇;出版专著27部,编印学术论文集4部;获省部级奖励13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研发新标准1项;提交咨询报告并被采纳5份;通过组织国际学术研讨会,集纳了一线论文与案例300多篇。《安徽省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创新案例》的出版和推广,其中管理体制或办学体制改革成果在省内实验基地得到了快速的转化与创新。
    新华网、人民网、安徽日报、安徽电视台、中安在线等20余家媒体先后报道基础教育协同创新的成效,仅省教育厅“安徽教育网”报道“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工作内容达51篇次。通过中心网站推广的单项研究成果的点击量高达66000次以上。与铭传大学联袂举办的“皖台基础教育论坛”在台湾学界有着很好的反响。相关课题与行动研究策应了“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等领域的创新,先后与华中师范大学、闽南师范大学、上海慧明国际学院等交流经验,产生贡献性成效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的认同。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