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学院:应用型高校的转型升级之路
03版:关注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104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104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合肥学院:应用型高校的转型升级之路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本报记者 程榕娟 发布日期:2016-01-13 16:25:14

  日前,在刚刚落幕的第四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推选颁奖会上,合肥学院申报的《重构能力导向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案例在来自全国的一千两百多个报名案例中脱颖而出,被授予第四届全国教育改革创特别奖,系此届典型案例推选活动的最高奖项,也是我省唯一获此殊荣的高校。
  1月7日,记者到合肥学院,近距离感受这份荣誉背后的魅力: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路上,该院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导向,着力在“转”字上下功夫,通过教学实验、评价方式、课程等改革,构建立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

转变课程意识
尝鲜大学生体育俱乐部
  1980年建校,2002年因为合并重组升至本科院校,此时的合肥学院面临着升格后的第一个抉择:学校要走一条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市场需要的是包子,高校送出的却是面包”,“大学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企业招不到满意的人才”。在剖析问题中,该校明确了“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办学定位,决定走建设应用型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道路。
  2004年,该校迈出了改革的第一步,率先从体育课动刀,尝鲜了大学生体育俱乐部制,这为今后全校树立“大课程观”撕开了一道口子。
  作为全省首个实行大学生体育俱乐部制改革的院校,合肥学院将体育课从课程表上拿掉,创立了一种全新的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模式,一切体育工作和活动皆依托俱乐部平台展开。“教师变身教练员,学生自主管理,体育运动从课堂上延伸到任何时候,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主选择运动项目”。该院公共体育教学部主任许大庆说,目前学校共有21个俱乐部,除了传统的乒乓球、篮球、足球等项目,还应学生需求增加了体育舞蹈、健美操、瑜伽、壁球、击剑等新式运动项目,深受学生的喜爱。
  “说到体育,很多人印象中还停留在‘乒篮足’老三样,基本上到了大学二年级之后就上完了,但是现在将体育课从课表上拿掉了,学生的运动时间反而更多了,灵活的运动时间培养了学生的体育精神,养成终身锻炼的好习惯,这是非常难得的”。许大庆表示,从课表上拿掉,不代表将体育课放养,学院为此研发了一套智能管理系统,可以监测到学生签到、运动时间、各个项目测试成绩等,管理更科学。
  现在,体育已成为每个在校学生生活的一部分,积极性高,运动水平不断攀升,学校运动队参加国际、国内大型比赛屡屡夺魁。

转变教学导向
注重实践突出能力培养
  培养应用型人才,落实到教学中就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此,该校在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方面,以调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学分比例为切入点,增加实践教学学分比例,将理工科实践学分增加至40%以上、文科增加至30%以上,同时在二年级和三年级之间增加了一个认知实习学期,实行九学期制。
  同时,该校着重改革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据该校教务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学校整合实验教学内容在实验课程安排上尽量减少一般性的验证性的内容,对原来单一性的实验内容进行整合,开设综合性实验室,同时增加设计性的实验。
  2004年,该校提出了“少台套大循环”的教学实验改革。“以前,教师上完一节课,一个班四五十个学生一起去实验室做实验,人手一套设备,但做完了这项实验,这套设备可能半年都用不上了,闲置率太高。现在减少台套,增加设备,通过反复的循环使用,提高利用率”。该工作人员说,改革后不仅减少了实验器材浪费的现象,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夯实了基础。
  与此同时,该校对外加强校企合作,全面推进学校实践就业基地进企业、企业研发中心进校园,与企业共建多个“嵌入式”产学研合作平台。以该校艺术系环境设计专业为例,从广东省深圳市引入一家建筑装饰公司,从教学、科研到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实施“双聘”、“双挂”制度,教师可进企业学习实际经验,企业派管理团队深入课堂教学,学生可参与该公司的实体项目设计,在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动手能力,获得更快的成长。

转变课程设置  破知识灌输为模块教学
  “改革到最后阶段最难的还是课程改革,这是最难啃的一块骨头”。据该校宣传部部长刘樟树介绍,作为改革的最后一个环节,2012年,该校通过实施模块化教学,对传统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
  刘樟树说,很长一段时间,学校教学一般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教授,本质上属于以知识输入为导向,一本书讲完,基本上这门学科的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了,过于强调各个学科和专业的知识点,依旧处于“教师要教什么”的层面,而不是从学生角度考虑他们需要什么、要学什么。
  那么模块化教学是怎样的一种教学体系?简单地说就是对传统教学的一个倒推:围绕相关专业、行业、产业的发展,分析对学生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需求,再细化成若干个知识点,根据不同的知识点再设置对应的课程,每完成一个模块知识点的教学,学生就能掌握某一方面对应的能力。这种课程体系以专业能力培养为导向,将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构成模块。
  “因为课程改革涉及到全体教师,所以学校很慎重,特地从德国请来了一批教师反复给教师们解读模块化课程体系,让教师们从思想上了解和接受这个新鲜事物”。刘樟树说,为了让教师们近距离感受模块化教学,学校以三个与德国合作办学的专业为试验田,率先推行模块化教学,在此基础上再不断调整、完善,逐步推广到全校其他专业。
  目前,该校有53个本科专业,约有60%~70%的专业已经构建了模块教学体系。“并不是一刀切,条件成熟的专业先推,像文科类、经济管理类的一些专业还在摸索中,毕竟这些专业对实践教学的要求不一样”。

转变评价方式  化一考为注重过程监测
  从2004年至今,该校为建设应用型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已经尝试了一系列改革,涉及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随着教学方式的转变,评价方式也跟着发生变化。
  关于评价方式的改革还有一个小插曲,该校党委书记蔡敬民在德国留学期间曾问过德国学生:“读完整个大学,哪样东西是最宝贵的?”这个学生告诉他是读书笔记,因为在他们的课堂上是没有教材的,要想牢靠地掌握一门知识必须认真做笔记。这让蔡敬民开始反思:“在我们的课堂上,学生平时可以不下功夫,临考试的时候熬夜去背、去记,也能考个及格分,但又有多少知识能真正被掌握呢?”为此,回校后,蔡敬民开始对考试评价方式作出改革,尝试“N+2”的过程考核改革。
  所谓的“N+2”考核办法中的N是指教学过程中的考核次数,具体考核方式由各院(系)根据不同专业设置不同的学习内容,2中的一个1是期末考试,另一个1是课堂笔记。在总成绩中,期末考试成绩只占40%。
  “这样一来,就打破了以往期末考试一考定论的评价方式,改为对整个学习过程的监控,教师根据教学需要,会适当地增加团队作业、团队研讨、社会调研、提交小课题报告、读书笔记等,这些将占到整个成绩的60%。学生从过去单纯地为了考而去学,现在则是真正掌握一门知识、一种能力。”采访中,该校教务处副处长杜奕智如是说。
  目前,“N+2”的考核办法已经在学生中获得普遍认可,也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即改变了一个班学生成绩的分布状况,使它由高低成绩不平衡的状态变为近似于正态分布的状态,更进一步地接近了教学的最终目标,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又前进了一步。


记者手记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面向生产一线
  泗县一家生产富硒鸡蛋的企业长期以来因为包装不好,无法长途运输,从而影响了销路,合肥学院艺术系学生知晓后,为该企业设计了一款新型包装,人性化的设计不仅美观、便于拿放,而且减少破损,可长途运输,为鸡蛋的销售打开了局面……
  江苏省泰兴市盛产银杏果,但附加值不高,该院生物系教授以此为基础研发了一种保健醋,深受市场欢迎,当地有关领导带队到该校寻求更深层次合作,把产品包装设计都交给该校学生来完成……
  采访中,记者听到了很多关于类似的生动活泼的案例,但因为版面限制无法尽数列举,一个个小故事,无不反映出该校培养出的学生动手能力强,虽未毕业,但已深受企业的认可。正如该校宣传部部长刘樟树所言:学生的这些小发明、小制作虽然不是高大上,但很实用,而这与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定位是一致的。
  的确,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的学生应该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一线的应用型人才,这类人才应具有适用的理论基础,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一定的技术开发与创兴能力,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这类人才才会深受市场青睐。该校毕业生就业签约率保持在96%以上,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就是最直观的佐证。

学院成立创新教育研究与应用平台

学院教师赴德国学习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