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信息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社会舆论特别是网络舆论容易在受众群体集中、网络新媒体使用者广泛的大学生群体中生成、催化、放大,使得高校舆论引导呈现出较大的不可控性,影响大学生正确、客观地认识社会,健康成长。2015年11月3日,《求是》杂志发表了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张建明撰写的《从战略高度认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高度关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文章表示,如果意识形态工作出现失误,整个社会就会陷入一盘散沙,社会稳定和国家稳定也难以维持。而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历史的经验与教训表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成效影响高校的发展与稳定,影响社会的发展与稳定。
笔者认为,看似无形的社会舆论特别是校园网络舆论既反映了当前大学生的思想取向,又为高校共青团干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有利的阵地和条件。对于高校共青团干部而言,增强舆论引导能力,就是服务青年、凝聚青年、赢得青年的一项关键所在。
一、高校共青团干部舆论引导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形态各异的互联网网络文化生态加大了主流文化与意识形态的传播与建设工作难度,也改变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和舆论引导工作环境。当前,高校共青团干部舆论引导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稳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主流舆论地位的重要保障。高校共青团干部正处在网络技术和新媒体发展对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工作影响不断加大的复杂形势下,他们通常工作阅历浅,却面对着90后甚至00后大学生群体的新特点、新要求和新挑战;他们肩负着在意识形态领域做好青年学生思想引领工作的重任,却由于相对薄弱的理论功底而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方面缺乏公信力、说服力。因此,如何避免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新自由主义思潮、公共知识分子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等其他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稳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流舆论地位,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是摆在高校共青团干部面前的一项政治使命。
(二)高校共青团工作把破解好“两大战略性课题”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对共青团提出“两大战略性课题”,一是提高团的工作吸引力和凝聚力,二是扩大团的工作有效覆盖面。如果不能在构建清朗网络空间方面有所作为,把团旗插到互联网上,在网络空间形成思想、精神上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高校共青团组织和共青团干部就很难帮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就很难破解好共青团的“两大战略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还多次对共青团参与网上舆论引导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而且强调,共青团有八千九百多万名团员,多是年轻人,对网络熟悉,可以组织一些力量开展网上正面宣传,对模糊认识进行引导,对错误言论进行驳斥。这体现了党对共青团和广大团干部、团员青年的高度信任和对共青团开展网上舆论引导工作寄予的厚望。可以说,高校共青团干部舆论引导能力建设得好不好,是网络新媒体时代检验高校共青团组织和共青团干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能力和落实“党有号召、团有行动”的一把重要标尺。
二、高校共青团干部的时代特征与舆论引导工作优势
和许多出身于独生时代、成长于市场经济时代、生活于网络时代的80后青年、80后党员相似,高校共青团干部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与舆论引导工作优势。
(一)应急与维稳的意识相对更强。高校共青团干部对改革开放、社会发展的思考更加实际,都努力使自己的职业选择、自我价值的实现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规范要求保持一致。在汶川特大地震、玉树特大地震、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事件发生时期的应急与维稳行动中,许多高校共青团干部亲自带领大学生志愿者主动参与了很多社会公共事务,妥当做好了党和政府交办的各种应急与维稳工作。
(二)利用网络新媒体获取知识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强。高校共青团干部的人际关系和工作方式呈现出网络化的趋势,他们非常善于通过网络新媒体搭建互动和对话平台,寻找和建造自己的网络聚集“组织”。在获取知识和传播信息的能力上明显地优于60后、70后。
(三)乐于追求时尚和休闲的生活方式。高校共青团干部身处在新技术革命、全球化发展与物质丰裕的时代,处在消费需求最旺盛的人生阶段,他们是各种时尚和休闲方式的推动者、新产品的体验者、新款式的追随者,在生活中容易与大学生群体有更多可以产生共鸣的话题。
(四)思想活跃、开放、包容力强。高校共青团干部成长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是改革开放成果的最大受益者,生活在从未有过的思想开放的环境中,他们视野宽阔,思想活跃、开放,不拘泥陈规,对中国传统文化、各种外来文化和社会思潮具有很强的辨析、消化和包容能力。
(五)工作风格生动活泼,易为学生所接受。高校共青团干部工作十分熟悉青年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善于利用各类网络新媒体工具开展共青团工作,能随时随地和学生保持密切交流和联系。年轻、充满朝气的形象和鲜明的个性能帮助他们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朋友关系,并能通过易为学生所接受的、生动活泼的工作形式,让学生受到教育。
(六)善于创新创造,易为学生所信任和支持。高校共青团干部的成长、教育经历和知识优势,使他们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掌握着各种服务青年学生成长的新技术、新方法,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青年先锋队。他们能够对有着创新、创造、创优愿望的学生进行个性化、针对性的辅导,根据学生的自身实际提供学业、就业、创业指导,容易赢得学生信任和支持。
三、高校共青团干部舆论引导能力建设的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的“8·19”重要讲话是做好各类重大舆情研判与舆论引导工作的指导思想。鉴于高校共青团干部的时代特征与舆论引导工作优势,高校共青团干部舆论引导能力建设的路径主要有:
(一)以团属校园媒体为主阵地开展宣传和引导工作。作为高校共青团干部,要彻底改变看待团属媒体的传统思维,充分尊重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规律、善于发声、敢于发声、积极发声。也就是说,要积极适应新媒体时代的校园舆论场和社交网络舆论场,以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以开放自信的工作心态、以真实可靠的工作精神开展宣传和引导工作,做到“真用,勤用,会用,善用”团属校园媒体,持续传播青年好声音和网络正能量,做到真心贴近和了解学生,真情引导学生,真正倾听学生。在特殊时期、政治与社会热点事件发生时,高校共青团干部和广大团员、青年一起充分依靠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裂变式”的传播力、“聚变式”的影响力在组织化动员、社会化动员等方面发挥正面舆论引导的优势。
(二)以校外媒体为依托增强其对学校舆论引导工作的支持。争取校外媒体的支持是高校共青团干部有效开展学校舆论引导、应对突发事件的一种重要工作能力。高校共青团干部要充分信任校外媒体、充分依靠校外媒体,乐于同校外媒体的记者进行交流讨论和互动合作,让他们能主动地说、客观地说、及时地说,为学校的舆论引导工作提供可靠、权威的信息,进而影响校园舆论、化解矛盾,引导学生。
(三)以人为本增强高校共青团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在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中,能否坚持以人为本是最终能否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取得舆论引导好效果的根本与关键所在。以人为本切实增强高校共青团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就应采用学生乐于接受、喜闻乐见的时尚的方式和学生熟悉的网络流行语等语体、词汇,大量、大力地刊发反映学生所关注的、代表学生思想与生活的热点事件、热点人物和热点话题,从而引发学生的共鸣、认同、支持与喜爱。
(四)以专兼结合的方式建设一支团结、善战的共青团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团队。高校共青团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的改进、舆论引导能力的增强,关键要看有没有一支团结、善战的工作团队。高校应以专职高校共青团干部为主、以兼职高校共青团干部和优秀学生新闻宣传骨干为辅,建设一支共青团新闻宣传与舆论引导工作团队。这个团队的人数不必很多,但都应非常熟悉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特点,能够对校园舆论场和社交网络舆论场中的学校舆情保持清醒、准确的判断,能够从学生的视角和认知水平去解读与学校热点事件、重要工作、主要群体等有关的各种舆论,使学生能够准确地看清舆论导向背后的真实情况,理性、客观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青年之声——安徽理工大学”平台的案例
2015年12月8日,在“青年之声”安徽理工大学平台上,特种能源技术与工程专业2013级2班团支部书记章彬彬发出了一则“寻人启事”:“听说学校最近又有一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他叫什么名字?还有他是哪个学院的?我想找他问问怎么才能捐献,要自己联系团委、医院还是所在地红十字会吗?”第二天,这条提问被安徽理工大学团委副书记彭晶注意到后,进行了详细的解答,并向章彬彬所在的学院团委书记杨志华反馈了这个情况,并倡议该团支部组织开展一场“向身边的向上向善好青年学习”主题团日活动,邀请到这则“寻人启事”中提到的当事人——该校机械工程学院学生马晃晃,分享了他于2015年10月底捐献造血干细胞救助一名年仅三岁的广州市地中海贫血患者的志愿者经历和一些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知识。在此次线下主题团日活动结束后,章彬彬表示:“这次活动的顺利开展,不仅使全班同学能够近距离学习身边的优秀青年典型,而且还增强了大家对‘青年之声’平台功能的了解。希望校、院两级团委今后能更加积极地与学生进行互动,经常开展线下活动回应学生的诉求,增强思想引领、价值引领这一‘青年之声’平台的最大特色,在学生中产生立体影响,有计划、有步骤地为学生排忧解难。”
最近,章彬彬所在的班团支部已经开始筹划在2016年3月学校“学雷锋青年志愿服务月”期间与马晃晃所在的班团支部一起联合开展一次造血干细胞捐赠宣传及爱心献血活动,通过“青年之声”安徽理工大学平台、Myouth掌上校园团支部社区等新媒体平台广泛发动、倡导全校更多学生向上、向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