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市梅桥镇中心学校教师郑春阳
“能和学生在一起,就是最大的福利”
这是记者第二次采访郑春阳了。第一次是在半年前,他刚刚从北京捧奖回来,获“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称号。这一次,他已经从蚌埠市淮上区曹老集中心学校调离,去了一所更为偏僻的学校担任副校长。别人笑他只知道埋头做事、不求功名回报,但他依旧憨憨一笑,“能和学生在一起,就是最大的福利”。
的确,无论是在荣誉面前,还是众人眼里不屑的工作调动,郑春阳都处之泰然,不争不抢。他说,作为乡村教师,能发挥自身的长处,带领农村娃一起向上向善,这就值了。
19岁从师范学校毕业,郑春阳就步入了教师队伍。2001年,他第一次走上讲台是在淮上区最偏远的农村小学,当时在附近几所学校里几乎找不到像他这样的年轻小伙子,他满腔热情地融入到年龄相仿的学生当中,虽然每天要骑40分钟自行车经过大概12千米的路程,但他总是比学生到得早,和学生一起早读;放学总是比学生回得迟,和他们一起踢球、打扫卫生。
两年后,郑春阳有了新的想法,他利用暑假担任了江苏省南京市某科技集团蚌埠分公司的业务经理,负责蚌埠市场的推广,两个月的暑假工资加提成4500元,这可相当于当时教师半年的工资啊。暑假结束了,开学的日子他没有去原来的学校上班,直到三天后陆续接到了班上十来个学生的电话,他们纷纷问他为什么不去上课了,有几个学生在电话中还哭了。晚上,郑春阳躺在床上静静地想:大概只有教师才会有这么多学生挂念吧?他反问自己:当初的热情呢?梦想呢?当教师就要甘于清贫,才这么点诱惑你就坚持不了了?第二天,比学生“迟到”了三天的他又回到了熟悉的课堂上,并默默地立下“当教师,当一名好教师”的志向。
“当时全省正在推进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作,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将优质教育资源传输到偏远农村,很有意义。我当时是学校里最年轻的教师,对投影仪这些设备熟悉些,区里就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我。”郑春阳回忆说。远程课程开发试验最紧张的那段时间,正赶上郑春阳的爱人身怀六甲,产期将近。学校离家远,还要不停地奔赴各个村小学上试验课,家里顾不上,就连孩子出生郑春阳都没能陪在妻子身边。不过经过几年默默的努力,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在该市成果显著。同时,郑春阳被省教育厅评为“省农远工程教学应用新星”。
郑春阳所在的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很高,这成为他授课之外最挂心的事,为了给予这个特殊群体更多的关爱和引导,他为每位留守儿童建立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并带动其他任课教师、学生与留守儿童结对子,努力引导他们积极向上、向善,在‘坎’上不走弯路。2012年,由其牵头执行的市级课题《农村小学课外作业布置及完成情况调查与改进研究》结题,结题论文《留守儿童课外作业完成情况调查与改进研究》获省级嘉奖。
2015年9月,郑春阳被区教育体育局安排到全区最薄弱的一所中心学校挂职锻炼,上班路程更遥远了,办公条件也大不如从前,但他毫不计较,在他看来,只要能教书,能和学生在一起,苦能变成乐。
新年心愿
新的一年里,希望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回家看看,多陪陪孩子,弥补他们缺失的亲情;希望所有的学生在新的一年里更加健康、快乐、阳光,希望我的课堂能成为学生们自由翱翔在蓝天的翅膀;希望我校“能行教育”理念更加深入发展,让每个学生都在自信中不断成长;希望我能有更多走出去学习的机会,开阔视野,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