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个“鹿博士”
01版:头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095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5年12月28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095期  下一期
这里有个“鹿博士”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本报记者 汤应勤 巧克力等 发布日期:2015-12-28 17:12:32

    “你的衣服上有梅花鹿!”“这个杯子有梅花鹿的图案!”“鹿晗的海报上有‘鹿’!”……哪里有鹿,哪里就有“鹿博士”——宁国市津南小学六(1)班李宜芸的身影。

□本报记者  汤应勤  巧克力
  通 讯 员  毕椿水  贾成刚

她和鹿的渊源
    李宜芸爱鹿,在学校是人尽皆知的。这不,在贾成刚老师的指导下,她还创作出了名为《中国鹿文化调查报告》的万字论文。据李宜芸介绍,这篇论文一共分为四部分:调查的起因和经过、中国鹿文化的介绍、身边的“鹿文化”和调查的结论。
    “中国鹿文化”起初是贾成刚老师提出的一个论文课题,李宜芸第一次接触就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于是毫不犹豫地开始研究鹿文化。最开始,李宜芸用网上文献查阅法建立“中国鹿文化资料库”,从网络上查找有关鹿的资料。紧接着,她分别到锦屏徽州木雕制作中心、绩溪三雕博物馆、绩溪博物馆与绩溪博物馆“艺术之韵(徽韵绩溪厅)”进行了实地考察,展出的精美鹿工艺制品更是让她一发不可收拾地研究起鹿文化。课外时间,要想找到她,估计只能到山门“鹿苑”(现更名为“仙鹿山庄”)了。因为她不是在那里看望梅花鹿,就是向毛伯伯(五星鹿苑董事长毛传平)打听梅花鹿的养殖与生活情况。最后,渐渐熟知了鹿知识的李宜芸在贾成刚老师的指导下着手撰写《中国鹿文化调查报告》。

从门外客到“鹿博士”
    从2015年暑假开始准备,以及调查研究到最后论文成篇,李宜芸大概用了五个月的时间。不过,大家一定想不到五个月前李宜芸跟我们一样,也是对鹿文化一无所知。在她确定研究鹿文化之后,贾成刚老师上门和她一起讨论“鹿”,更是给了小姑娘坚持下去的动力。“其实我刚开始研究梅花鹿,没怎么想过梅花鹿的寓意和广泛用途。跟贾老师讨论过后,我更深一层地理解了自己所知的鹿知识,才发现我忽视了很多关于鹿的文化内涵。前期的研究还算顺利,后期写论文的时候,既要让章节衔接得天衣无缝,又要保证语句通顺,确实有点麻烦。但是,我从来没想过放弃,一是因为我对梅花鹿的喜爱与好奇,我是多么想把它研究透啊!二是因为我的座右铭是‘有志者事竟成’,它时时刻刻提醒我,无论做什么都不能轻易放弃。”完成这篇论文之后,李宜芸从对鹿一无所知的门外客已然变成一位小小鹿专家,这样的收获连她自己都没有想到!

亲朋好友来寻鹿
    鹿是美丽的化身,是神明的代表,寓意着爱情,喻指着权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鹿是神兽,可是它也实实在在就在我们身边。也正是因为它实实在在就在我们身边,所以,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都喜欢它,都用自己的方式去描绘它。几乎所有的艺术门类都喜欢它、歌颂它,从而产生了中国丰富璀璨的鹿文化。那么,大家留意过身边的“鹿”吗?李宜芸在自己的论文中单独列出《身边的“梅花鹿”》一节,甚至组建团队鼓励大家一起寻找身边的鹿文化。于是,李宜芸的爸爸妈妈、老师、死党们会在发现“鹿”的时候,第一时间在群里分享。可能是看到一双印有鹿的鞋子,或者是看到艺术字体的“鹿”……研究梅花鹿越多,李宜芸就对它越发着迷,这位小专家甚至发现梅花鹿是用身子一抖一抖的方法来驱赶蚊虫的。“将来我想更多更好地研究鹿,成为一个鹿专家。我还想建立一个‘鹿苑’,可以天天见到梅花鹿。”

大人眼中的小专家
    李宜芸的爸爸:
    李宜芸从小就爱阅读,但这次写出万字论文,我们做父母的还是感到意外,同时也很高兴。在我眼中,李宜芸从小特别懂事,是一个很乖巧的孩子,做事情能够持之以恒。如果用关键词来形容,那便是有爱心,有毅力,有志向。我认为在这过程中,李宜芸最好的表现是做事更有条理性,更加刻苦用功,变得更加自信了。我希望李宜芸将来能够从事她热爱的行业,能够为梅花鹿的保护做出贡献。
    李宜芸的论文指导老师贾成刚:
    李宜芸万字论文的完成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1)2015年的暑假伊始至八月中旬,在老师的帮助下,积累了10万字的资料和70幅图片。(2)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赴安徽绩溪,在“徽三雕”中探寻鹿文化;又多次赴山门,考察梅花鹿的生活习性和营养价值;还在小伙伴的帮助下,在大街、商店、校园等地方寻找“身边的鹿文化”。(3)2015年10月,她着手写《中国鹿文化调查报告》,在老师的指导下,于12月9日完成论文。李宜芸完成万字论文时间长,工作量大,但她始终兴致勃勃。我遵循只给动力不给压力的原则,不停地放大她的兴趣点。下一步,我要引导她做两件事:(1)继续丰满论文;(2)对同学做《中国鹿文化》讲座。目前讲座的PPT已经完成,正在拿她的父母当学生试讲,然后到学校上“学生讲堂”讲课。

李宜芸拍摄的有关“鹿”的照片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